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

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

《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維華、楊志峰、劉靜玲、吳波。

基本介紹

  • 書名: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
  • 作者:曾維華、楊志峰、劉靜玲、吳波
  • ISBN:9787030341860
  • 頁數:186
  • 定價:60.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5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針對水科學與環境科學等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從流域/區域水系統入手,分析水循環、水代謝與水再生之間的關係,及其對水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從水的自然代謝與社會代謝及二元水循環角度,研究水的自然與社會再生機理,建立基於水循環、水代謝的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理論與方法體系;進一步將所建立的理論與方法套用於實際案例研究;力求通過調節水循環與水代謝過程,提高水資源再生能力與水環境承載力,實現流域/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終目標。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水科學與環境科學等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從事相關領域研究者的參考書。

目錄

總序

前言
理論方法篇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水循環、水代謝與水再生研究進展
1.2.1 水循環的研究進展
1.2.2 水代謝的研究進展
1.2.3 水再生的研究進展
1.3 水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
1.4 總結與展望
1.5 全書結構
第2章 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概述
2.1 水系統組成與功能
2.1.1 水系統的概念
2.1.2 水系統的組成與屬性特徵
2.1.3 水系統功能
2.1.4 水系統分類
2.1.5 水循環、水代謝與水再生及水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係
2.2 水循環系統組成與功能
2.2.1 水循環系統辨識
2.2.2 水循環系統功能
2.3 水代謝系統組成與功能
2.3.1 水代謝系統辨識
2.3.2 水代謝系統功能
2.4 水再生系統組成與功能
2.4.1 水再生系統辨識
2.4.2 水再生系統功能
2.5 水循環、水代謝與水再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2.5.1 自然影響因素分析
2.5.2 社會影響因素分析
2.5.3 流域水資源的影響因子識別
2.6 水環境承載力及其特徵
2.6.1 環境、資源與生態概念及其間關係的界定
2.6.2 水環境承載力
2.6.3 水環境承載力的主要特徵
第3章 基於GIS的流域水資源自然再生能力評價
3.1 相關研究進展
3.1.1 水資源評價研究
3.1.2 水量轉化規律和水平衡模型研究
3.1.3 地統計學在環境和水資源領域的套用研究
3.2 基於GIS的流域水資源自然再生能力評價方法
3.2.1 水資源自然可再生能力綜合評價方法
3.2.2 水資源自然可再生能力單指標評價方法
3.2.3 基於GRID的流域水資源自然可再生能力評價方法
3.3 流域水量平衡模型
3.4 模型輸入
3.5 模型系統集成及模型參數率定
第4章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
4.1 相關研究進展
4.1.1 城市水資源評價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4.1.2 常用的評價方法
4.2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系統分析及其功能
4.2.1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系統分析
4.2.2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系統的功能表征
4.3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4.3.1 指標體系的構建
4.3.2 各指標解釋
4.3.3 綜合評價指標
4.4 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方法概述
4.4.1 評價方法的選擇
4.4.2 人工神經網路方法簡介
4.4.3 基於人工神經元網路評價模型
4.4.4 評價標準的建立
4.4.5 基於MATLAB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模型
4.4.6 基於灰色關聯的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方法
第5章 基於城市水代謝的水環境承載力動態調控
5.1 水環境承載力量化方法的相關研究進展及方法選擇
5.1.1 水環境承載力量化方法的相關研究進展
5.1.2 確定量化方法
5.2 基於城市水代謝提高水環境承載力的方案設計
5.2.1 水環境承載力的雙向調控
5.2.2 傳統城市水代謝下提高水環境承載力的對策
5.2.3 新型城市水代謝下提高水環境承載力的方案設計
5.3 系統動力學建模
5.4 城市水代謝系統反饋迴路分析
5.5 城市水代謝動態仿真模型
5.5.1 變數和參數的選擇
5.5.2 水代謝動態仿真模型結構設計
5.5.3 模型中方程式的建立
5.5.4 模型參數選擇
5.6 基於城市水代謝的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動態調控模型
案例研究篇
第6章 涇河流域水資源自然再生能力評價
6.1 涇河流域概況
6.1.1 自然環境
6.1.2 水資源概況
6.2 涇河流域水資源自然再生能力影響要素分析
6.2.1 涇河流域降水空間變異分析
6.2.2 涇河流域蒸散量的計算和分析
6.3 流域水平衡模擬
6.3.1 模型輸入數據預處理
6.3.2 模型系統集成
6.3.3 模型參數分析調整
6.3.4 徑流模擬結果分析
6.3.5 模擬數據輸出結果
6.4 涇河流域水資源自然再生能力評價
6.4.1 評價數據整理
6.4.2 模型計算結果
6.4.3 結果分析
第7章 黃河流域主要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
7.1 黃河流域概況
7.2 數據預處理
7.2.1 數據收集整理
7.2.2 評價標準樣本數據
7.3 2000年黃河流域主要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
7.3.1 水資源再生量評價
7.3.2 水資源再生效率評價
7.3.3 黃河流域主要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綜合評價
7.4 水資源再生效率動態評價
7.4.1 數據收集
7.4.2 評價結果及其分析
7.5 基於WebGIS城市水資源社會再生能力評價信息發布
7.5.1 信息發布系統的技術方案
7.5.2 信息發布系統的實現
第8章 基於城市水代謝的北京市通州區水環境承載力動態調控
8.1 研究區概況
8.1.1 人口和經濟概況
8.1.2 水量和水質情況
8.1.3 規劃目標
8.2 模型參數來源
8.2.1 通州區統計數據
8.2.2 通州區相關規劃
8.2.3 相關標準
8.3 通州區水環境承載力情景設計
8.3.1 基本約束條件設計
8.3.2 傳統城市不可持續水代謝情景設計
8.3.3 新型城市可持續水代謝情景設計
8.4 情景模擬結果
8.4.1 傳統城市不可持續水代謝情景
8.4.2 新型城市可持續水代謝情景
8.4.3 與規劃目標的比較
8.5 模型靈敏度分析
8.5.1 參數的變化對目標值產生的影響
8.5.2 基本約束條件的變化對目標值產生的影響
第9章 結論與建議
9.1 結論
9.2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1 專家諮詢表
附錄2 模型變數和參數列表
附錄3 模型結構圖
附錄4 模型公式
彩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