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信息網路

氣象信息網路是指國際氣象信息網國際氣象信息的傳輸,主要由世界天氣廣播網和氣象電傳線路網承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象信息網路
  • 外文名:無
  • :國際氣象信息的傳輸
  • 主要由:世界天氣廣播網
簡介,原理,歷史發展,

簡介

遍布全球的氣象台站和各種探測設施,組成監視天氣變化的觀測網,晝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氣中的各種氣象信息。這些網點獲取的信息通過有線、無線電報電傳,迅速集中到各國的氣象中心或通信中心,有時是經過幾次中轉後達到。從各箇中心裡又以有線或無線的電報、電傳、廣播傳送出去,供各地氣象台站、業務單位使用。氣象台站、天氣中心和各種業務單位把這些信息製作成各種成品,向世界範圍或向本國、本地區範圍,以及向某特定地區、特定部門和局地的各個用戶,用各種通信手段傳送出去,供使用或進行氣象服務。這樣,在環球上就組成了層層疊疊的,大的覆蓋全球、小的限於局地,不同規模、不同作用的氣象信息網;在這些網上,日日夜夜有數以億計的氣象信息不斷地交流著。從下面介紹的其中幾個部分,也可以略見一斑。

原理

全球各處通過各種探測手段取得的氣象情報,其中一部分供國際公用,分別集中到世界各地86個氣象通信中心,然後分區廣播出去。全球共分8個廣播區,每區有8—11箇中心。這些中心部分是各國的首都,我國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個。各地的氣象台可以根據需要選收任一中心的廣播,把收到的氣象電報填繪在天氣圖上,五洲風雲便盡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無線廣播網以外,又建立起國際有線電傳網路。華盛頓、莫斯科、墨爾本為三個世界中心;布拉克內爾、巴黎、奧芬巴赫、布拉格、奈洛比、開羅、新德里、巴西利亞、東京、北京為區域通信樞紐。由中心和各樞紐又聯接許多國家、地方的氣象中心、氣象台、氣象業務單位,組成了電傳氣象情報網。通過這個網的數據信道和傳真信道傳輸了大量的正規和非正規的各種氣象資料、天氣實況圖和預報圖。這種電傳網路載荷量大,收發方便,傳送迅速及時,而且還傳送大量無線廣播所不能傳送的內容。

歷史發展

我國的氣象通信網我國的氣象通信網於五十年代後期起,逐步發展建成國內和國際的有線電傳線路。以北京為中心,國際上通奧芬巴赫、莫斯科、烏蘭巴托、伯力、平壤、東京等地。國內通瀋陽、上海、成都、武漢、長沙、廣州、蘭州、烏魯木齊、太原、西安等區域氣象通信中心。這些中心又聯接負責區域內的省、市氣象台,由氣象台聯接下屬的氣象台站。區域中心負責本區域內基本氣象情報的集中和傳輸,交換國內外各種氣象情報,接收、加工和轉發負責區的國外氣象廣播,組織區域內的無線電傳、氣象廣播及有線電傳線路網。這樣組成的通信網路象人體全身血管一般,外聯國際線路,內聯全國各地台站,成千上萬的氣象數據上下交流,日夜不停。
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北京及區域中心相繼組建氣象傳真廣播,各級氣象台站由此可獲得製作天氣預報所需要的工具圖表,減少了收報、填繪圖、分析等重複性勞動。特別是能直接利用衛星雲圖、數值預報產品等資料,為提高天氣預報時效和準確率,開展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國接收台站已近2000個。
除無線電傳和傳真以外,我國還有莫爾斯氣象廣播,分別設在西安和太原,主要為解決某些氣象台還不能改善通信條件的困難而暫時保留的。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引進了通信專用電子計算機,建成了北京通信樞紐中心,實現了通信處理和編輯處理的自動化,提高了通信速率。已達到“氣象情報共享”的水平,即凡與本系統有全雙工電路連線的國內台站或單位,都可以向中心檢索所需的實時資料,可向中心自動答應遠程終端詢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