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則寒

氣虛則寒指陽氣不足出現陰寒的病機。陽氣不足則不能溫養臟腑,致使臟腑的活動和代謝功能相應減弱,出現惡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脈沉遲或細弱等虛寒症狀。《素問·調經論》:“陽虛則外寒”,故在治療上有溫陽散寒等治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虛則寒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陽氣不足出現陰寒的病機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素問·刺志論》:“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若正氣不足的人,衛外不固,陽氣不足,感受外邪,則產生外寒之象,故說“氣虛則寒”。可出現惡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脈沉遲或細弱等虛寒症狀,這是人體體質不同而對外邪所致疾病的不同表現。

中醫套用

1、氣虛,溫煦、調節不利
氣的溫煦作用,是指氣可以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氣的溫煦作用對人體有重要的生理意義:①使人體維持相對恆定的體溫;②有助於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③有助於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輸布,即所謂“得溫而行,得寒而凝”。
發揮溫煦作用的氣是人身之陽氣,《醫碥·氣》說:“陽氣者,溫暖之氣也。”若陽氣不足,產熱過少,則可見虛寒性病變,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臟腑生理活動減弱,精血津液代謝減弱、運行遲緩等,如《諸病源候論·冷氣候》說:“夫髒氣虛,則內生寒也。”
從陰陽兩方面的屬性來說,氣屬陽,在氣的生理功能方面來說,“氣主煦之”,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在氣的溫煦作用下發揮生理功能。《質疑錄》曰:“氣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少火生人之元氣,是火即為氣,此氣為正氣”。正常表現於外則體膚溫和。氣虛則溫煦臟腑功能活動低下,表現於外則肢、體不溫,或自覺惡寒,或體溫不升(36.5℃以下),或感冒外邪而抗之無力,應發熱而未發熱。如《諸病源候論·冷氣候》曰:“夫髒氣虛,則內生寒也”。所謂“氣不足便是寒”。氣的調節建立在溫煦功能之上,通過“溫分肉,充肌膚,肥腠理”而司腠理的開泄,調節人體的體溫,適應自然界的寒、暑變化和體內氣機的活動變化。
2、氣虛則寒,對此類虛寒疾病宜溫補陽氣,散寒除邪,如參附湯(《正體類要》),本方由人參、附子組成,益氣回陽固脫。主治陽氣暴脫證,證見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虛寒之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