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蒲姜桃湯

黃蒲姜桃湯是處治寒熱病情之方劑,此為寒熱邪氣侵襲胞宮而致經久不行,四肢拘急而痛,心煩胸滿,咳逆上氣,聲音撕啞,二便不通,乳痛腰痛,身體沉重,飢不欲食,下肢寒,小腹脹痛,脈浮澀,面色青黑所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蒲姜桃湯
  • 適應症:處治寒熱病情
  • 症狀:四肢拘急而痛,心煩胸滿
  • 服用方法:煎服
  • 治法:清熱化瘀
方劑介紹,方劑用途,病例,

方劑介紹

【配伍】大黃20克蒲黃10克乾薑10克桃仁10克
細辛5克 丹皮10克丹參10克枳實15克
白芍20克牛膝10克生地20克廑蟲10克
水蛭10克菖蒲5克
【煎服方法】上十四味,用淸水四碗,煎至一碗,於上午服用。
【方歌】熱寒傷髒迫胞中,浮色諸疼經不通,黃蒲姜桃二丹細,膝地芍菖蛭廑蟲。
【方解】
從證候分析,雖重在心腎,但亦及於肝、脾、肺,更涉於沖、任、督、帶此四奇經之脈。病既及於五臟,《難經·四十五難》云:“髒會季脅。”《難經·二十八難》云:“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靈樞·經別》云: “足少陰之正,……上至腎,出屬帶脈。”《素問·痿論篇》云:“沖脈者,此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素問·骨空論篇》云:“督脈者,抵腰中,絡腎,其少腹直上臍中央,上貫心。”故本方是以重在心腎,次在肝、脾、肺而用。
在藥味方面,《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腎病者,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又云:“肝病者,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者,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病者,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苦瀉之,甘緩之;……肺病者,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病者,腎欲堅,及用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寒能傷血。因固有之寒氣已傷血,且熱傷氣,氣虛不能溫煦經脈而生之寒再傷其血,“寒則泣不能流”,“寒則血凝泣”,但邪熱尤在,故方中以大黃為君。
《神農本草經》云:“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破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憑其氣味,大黃入通於心、脾、肺、腎之中,勝熱而化瘀。入於心,勝邪熱,使之不再傷氣,從而溫經脈,使之不再生寒傷血,從而使血能由心所主,且恢復其主營之功能,又不致於再傷肺金;入於脾,《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靈樞·經脈》云:“足太陰之別,……其別者,入絡腸胃。”邪熱不再傷脾胃,則可恢復其胃脘之陽氣,以蕩滌胃腸中之積聚,使困於腹中之衛氣及營氣能順出於中焦,並相隨於上下、出人於內外而能藏營,還能燥化脾中之濕,而瀉下寒熱邪氣,且堅其髒氣;入於肺,泄之邪熱,使氣能肅降和敷布,從而恢復其主衛之功能;入於腎,在勝熱之基礎上,堅之脆弱,補之不足,使之脈能上通於心肺,營於沖、任、督、帶,並使衛氣能順出於腎中,且能為胃把好關,既能使太沖盛、任脈通、督脈強、帶脈堅,又能使胃中之糟粕能下於大腸,別汁能下於膀胱,推陳出新,而達到通行月經及二便的作用。
以蒲黃、乾萎、桃仁為臣。《神農本草經》云:“蒲黃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消瘀血。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桃仁味苦平,主瘀血,血閉。”
憑其氣味,蒲黃人通於脾、肝、心之中,勝熱而化瘀。入於脾,通利小便,使內在之寒邪熱氣從小便排出,從而使膀胱的壓力減小,減輕對宮胞的壓迫;人於肝,緩其急,使之能疏泄,氣能行於胞宮所在之小腹,並輸血於腎作精;入於心,瀉邪而通小便,使邪氣不再傷血化瘀,並能將血氣下於胞脈之中,且推陳出新。
憑其氣味,乾薑入通於肺、肝、腎之中,溫之以氣。入於肺,溫暖這個為人之陽且惡寒之臟器,使之有效司其衛氣,並主周身之氣,還能有助於肺氣之肅降,且朝百脈,以瀉下在肺之寒邪;人於肝,散而補之,並使其邪不再犯胃,而將其血送之於腎作精;入於腎,生津液以潤其燥,並致於五臟、胞宮,且將血氣充於沖、任、督、帶,以逐寒氣。
憑其氣味,桃仁入通於心、脾、肺、腎之中,它能堅臟器,並調節髒中之陰陽。入於心,勝熱而使其所主之血不再化瘀,心陽之其下通於腎及胞中;人於脾,燥濕瀉邪,有助於脾藏營,並推陳出新;人於肺,泄邪而助以肅降;入於腎,在推陳出新之後,能堅而補之。
此三味協同大黃,則能疏通血氣於五臟及奇經之脈,使新生血氣運行於經脈之中,既能通經通便,又能開胃、止痛而亮音聲,從而增強大黃治主證之功效。
至於溫補之法,有直接對髒之補益,有通過驅邪,使邪氣不再傷髒之間接補益;驅散寒氣,可直接用溫性藥,又可用寒涼之藥,使邪熱消除,不再傷氣而使氣能溫煦臟腑經脈。《素問·離合真邪論篇》云:“真氣者,經氣也。”故欲治其氣,必通其經脈。
因而以枳實、牛膝、白芍藥、丹參、生地、丹皮、細辛、鹿蟲、水蛭為佐。《神農本草經》云:“枳實味苦寒,……除寒熱結,利五臟,益氣。牛膝味苦酸,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熱、除寒。芍藥味苦平,止痛,利小便,益氣。丹參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止煩滿,益氣。生地味甘寒,主傷中,逐血熱,……除寒熱。丹皮味辛寒,主瘀……血留舍。細辛味辛溫,主咳逆上百節拘攣。廑蟲味鹹寒,主心腹寒熱,……下血閉。水蛭味鹹平,主逐惡血疲血,月閉。”
憑其氣味,枳實、牛膝、丹參三味,入通於五臟之中:人於心,勝熱而收斂因邪熱而外越之心氣,使心陽之氣能貫通於五臟,以逐寒氣;入於肝,瀉下寒熱邪氣,使血能歸之所藏;入於脾,燥濕瀉邪,助復胃脘之陽氣,使脾能胃行津液,脾氣行於三陰,胃氣行於三陽;人於肺,泄上逆之氣而瀉邪,助以恢復其司衛陽之氣之功能,還可肅降其上逆之肺氣,以恢復其肅降逆氣之功能,收斂其散溢之氣;入於腎,榮灌於沖、任、督、帶,推陳出新,使之對血之統攝有權而天癸沁至,腎陽之氣能通行於經脈之中。
憑其氣味,生地人通於脾、心、肝之中,淸而潤之:入於脾,緩而補之;入於心,清而瀉之;人於肝,緩而潤之,既能勝熱,又能勝後生之寒,促使髒中之陰陽平衡。
憑其氣味,丹皮、細辛兩味,人通於肺、肝、腎之中,其兩味一溫一寒,既能勝熱,又能勝寒;人於肺,瀉邪而使衛氣恢復,將新生之血液推行於經脈之中,並與營氣相隨於上下,出入於內外;入於腎,啟動衛氣之復出與運行,致津液於五臟,促使胞脈與胞中血液之推陳出新;人於肝,散之瘀血,且補之不足,並降下並於沖脈而上逆的濁氣。
憑其氣味,度蟲、水蛭入通於心、腎,可祛瘀通經。入於肝,在去瘀血的基礎上,補之不足,使之能主營主血,並通於胞脈;人於腎,在堅補的基礎上,瀉其有餘。使之能榮充於沖、任、督、帶之脈,祛瘀通閉。此九味協同君臣之藥,則可使之能更好地發揮通行月經、二便,除四肢拘攣而痛,膝痛,心煩胸滿,咳逆上氣,聲音嘶啞,乳痛腰痛,身體沉重,飢而不食,下肢寒之作用,還能榮色而通脈。
無論是原有之寒還是新生之寒,都會傷損陽氣。《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故以菖蒲為使。《神農本草經》云:“菖蒲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憑其氣味,菖蒲領諸藥氣味入於肺中,瀉邪而溫之以氣,使之能朝百脈。肺陽之氣下於腎,則能通和其沖、任、督、帶脈。陽氣下於腎,則能通和其沖、任、督、帶。陽氣緻密,則陰平陽秘;衛氣恢復,邪氣盡除。

方劑用途

?>經久不行,四肢拘攣而痛,膝痛,心煩胸滿,咳逆上氣,聲音嘶啞,二便不通,乳痛腰痛,身體沉重,飢而不食,下肢寒,小腹脹痛,脈浮澀,面色青黑,黃蒲姜桃湯主治。
《素問·奇病論篇》云:“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素問·評熱病論篇》云:“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氣虛則寒,《素問·離合真邪論篇》云:“天寒地冷,則經水凝泣。”誠然,因於心腎兩脈與胞絡之脈不通,才導致月經不能來潮。“寒傷血,熱傷氣,氣傷痛”;“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水為陰,火為陽;又云:“其在地為火,在髒為心。其在地為水,在髒為腎。”誠然,因於寒熱邪氣,襲於心腎,虛其沖脈,閉其任脈,故使月經久不通。
心為陽中之太陽,氣通於夏;腎為陰中少陰,氣通於冬。四肢為諸陽之本,其稟氣於胃。或因於寒氣,或因於熱先傷氣,而再生寒而傷血,氣不官通,血泣無行。《素問·舉痛論篇》云:“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因而四肢拘急而痛。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膝者,筋之府也。”《靈樞·經筋》云:“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外廉。足太陰之筋,……絡於膝內。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誠然,因於寒熱邪氣傷其肝脾之脈,三陽氣衰,不能宣通。心之火,有賴於木,木少火亦衰;血為肝所藏,肝虛則不能供血於腎作精,木少水亦乏;心火不及,不能生旺胃土,火衰土亦差。肝脾受邪氣傷損,其血氣不能通行於其脈,故膝痛。
《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色絡之脈,起於胸中,其支者,循胸。膽足少陽脈,……其直者,循胸。肝足厥陰之脈,……其支者,上注肺。”《靈樞·經筋》還說:“足太陰之筋,……散於胸中。手太陰之筋,……下結胸里。手少陰之筋,……結於胸中。”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瞋脹”。沖、任、蹺脈俱循胸而行,督脈絡腎而上貫心。心、肺、肝、腎之脈俱被邪傷,沖、任、督、蹺等脈不能榮其正經之脈。陰陽俱損,陽熱動則煩,陰濁之氣隨沖脈上逆,並留結其中則滿。其病變則正如《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煩心、胸滿。……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 煩心。 腎足少陰之脈, 是主腎所生病者, 煩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又云:“足少陰之別,……其病氣逆則煩悶。”
腎脈上連於肺,肺為心之蓋且是髒之長,其變動為咳,肺是苦於上逆髒。肺虛之因,是在於脾氣不足。因邪氣從腎上迫於胸中,肺氣不能宣洩,且肅降不能,故發作咳逆上氣。正如《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軟,上氣喘渴。……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上氣”。
肺司衛氣,腎是衛氣之出處,因腎氣巳傷,衛氣亦為不足,肺也因虛不能司其衛氣,故使衛氣不能與營氣相隨於上下,而留氣結於營氣所出處之中焦之腹中。正如《靈樞·衛氣行》云:“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胄中滿,喘呼逆息。”《素問·示從容論篇》云:“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胄氣不淸。”
《靈樞·終始》云:“陰者主髒。”《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挾咽。心手少陰之脈,……上挾咽,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靈樞·經別》云:“手太陰之正,……循喉嚨。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厥陰之正,……出循喉嚨。”《靈樞·五音五味》云:“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會於咽喉。”督脈人喉。因而邪傷五臟之氣,迫於沖、任、督脈,故其病變則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邪所亂,搏陰則為痏。”
《靈樞·經脈》云:“胃足陽明之脈,……其直者,下乳內廉。”又云:“足少陰之別,下外貫腰脊,虛則腰痛。”《靈樞·經筋》云:“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里。”因邪氣傷於脾和心,虛於腎,督、帶兩脈失榮,故乳痛腰痛。《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云:“藏精於腎,開竅於二陰。”《素問·水熱穴論篇》云:“腎者,胃之關也。”《靈樞·營衛生會》云:“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人膀胱焉。”脾腎兩傷,故二便不通。
《素問·痿論篇》云:“有漸於濕,以水為事。”水為腎主,濕為脾司,因於腎氣虛弱,水化為濕,故其病變則如《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身體皆重。”《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腎病者,……身重。”
作為後天之脾與作為先天之腎俱傷,兩者不能互充精氣,其病變則如《靈樞·海論》云:“胃者,水谷之海。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靈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7因於三陽之氣已虛,本為寒性之濕邪侵襲於其下肢,故覺下肢寒冷。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腎居位於少腹之內,《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素問·骨空論篇》云:“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絡腎,……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喉”。因肝腎之脈巳傷,其血氣不能溫煦其脈,寒氣化濁而上升,陽氣虛而不能宣通,故小腹脹痛。
脈浮而澀者,《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諸浮不燥者,皆在陽,則為熱。”《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澀者,微有寒。”《難經·十四難》云: “澀者中霧露。”因於四肢、膝、乳、腰俱痛,心陽衰弱,不能溫煦於面,故面色青黑,正如《靈樞·五色》云:“青黑為痛。”究其治法,“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強者瀉之”。黃蒲姜桃湯主治。

病例

唐某35歲,初診時間1980年3月
初診
【病因與證候】半年前出現月經不通,二便因此而不暢,四肢拘攣而痛,膝痛,心煩胸滿,咳逆上氣,聲音嘶啞,乳痛腰痛,身體沉重,飢而不食,下肢寒,小腹脹痛。面色青黑,脈沉澀。
【證候分析】此為寒熱互結而導致瘀血的月經不調,除與心腎有關外,還與氣血密切相關。由此看出,婦科疾病的發生,是邪氣傳變且留結於胞中,使胞脈不能榮之,沖、任、督、帶脈已衰之,以致天癸因血氣統攝無權而失度所導致的。因已閉經半年,血因傷氣早已被熱、滯之於脈中,不能流通而化作瘀血。從脈析之,此之寒,乃因熱已傷氣,氣不溫煦而致生寒而致,加上時值三月,春寒已至,濕氣多,陽氣不足,而使血滯於內。《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診斷】閉經(瘀血內阻)
【治法】清熱化瘀
【處方與醫囑】黃蒲姜桃湯三副。囑每日一副,上午服。忌進生冷、辛酸、肥膩之食。若一周后不來潮則來複診;若來潮則下次月經來時複診。
複診一個月後複診。
【證候】服前三副藥後,二便已通行,月經隨之而至。就診時正來潮,且覺心煩胸滿,經色黑而少,伴有少量結塊。脈乃浮澀,但程度較前減弱。
【療效分析】藥已中病,從脈證析之,是余邪未盡,寒熱尤存,瘀血未清,故仍需繼續用藥。
【處方與醫囑】黃蒲姜桃湯三副。囑如前法服用。
註:
[1]正:名詞。即經別之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