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是2016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德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 作者:趙德利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 ISBN:978710012204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該研究從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的構想出發,分為一個導論和上下兩編,總計七章。全書綜合運用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生命美學等學科理論,通過民俗與文藝的同構化合,闡發民間文化審美的社會價值、審美價值和創化模式;依據人生民俗的“通過”轉換特性,提煉出民間權威、鄉里能人、女神與女巫、長子與長女等身份與性別批評範式,以及家族文學母題、人生儀式化審美還原等具有民族本土特點的文學批評方法。該書是一部角度新穎、方法獨特的文學批評專著。

圖書目錄

導 論 民間文化批評:交叉學科理論與文學批評方法
一、民間文化批評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世界範圍學科交叉聯動
(二)中國改革開放西學東進
二、民間文化批評的形成與發展
(一)文學的演化與民間方式的確立
(二)民間文化批評的形成與發展
三、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建構體系
(一)文學人類學的批評理論建構
(二)文藝民俗學的批評範式借鑑
(三)文學社會學的批評要素選擇
四、民間文化批評關鍵字
(一)民間與民間文化
(二)文學的民間精神
(三)民間立場與民間文化視角
五、本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構想
上編 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建構
第一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邏輯原點
一、民俗文化源起於生存活動
(一)人類生活文化萌生期
(二)人類生活文化形成期
(三)人類生活文化成熟期
(四)人類生活文化完型期
二、生存活動視野下的民俗特性
(一)民俗的定義
(二)民俗的性質
(三)民俗的特性
三、民俗審美: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動
(一)民俗基質:從生存追求到生命意義的超越
(二)民俗變異:不斷裂變與演化的生命圖景
(三)審美批判:文藝民俗的認知與價值
第二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審美基質
一、人生過程:文藝與民俗同構的對象化
(一)走向人生“過程”的民俗與文藝
(二)民俗共性與藝術個性的統一
二、生命永恆:文藝與民俗同構的人生契點
(一)審美批判:現世悲劇的認知與超越
(二)“陰陽”轉換:藝術超越的民俗契點
(三)審美活動: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方式
三、多重轉換:文藝與民俗同構的敘事機制
(一)家國同構的象徵轉換
(二)血親倫理悲劇的建構
(三)多重轉換的敘述基質
第三章 民間文化批評理論的價值向度
一、文藝民俗的社會功能
(一)文藝民俗的歷史性
(二)文藝民俗的民族性
(三)文藝民俗的社會批判性
二、文藝民俗的審美價值
(一)文本結構表層的審美功能
(二)深層審美文化意蘊的建構
(三)原型層審美價值的探尋
三、文藝民俗的創化模式
(一)原生民俗的摹寫
(二)再生民俗的整合
(三)新生民俗的創化
下編 民間文化批評的範式實踐
第四章 家族文化的審美範式
一、家·枷·出家:家族文化的審美象徵
(一)家:傳統家族的功能
(二)“枷”:家族規範的束縛
(三)“出家”:家族審美的象徵意蘊
二、家族文學母題模式
(一)家族文學母題流變述論
(二)俗民家族——國家關係複合母題模式
(三)宗族——民族命運母題模式
(四)家族——階級(政黨)鬥爭母題模式
(五)生產隊——村鎮宗族關係母題模式
(六)家族歷史——心理欲望母題模式
三、家緣與詩思:家族文學的兩難選擇
(一)“家”情結與作家的使命
(二)“出家”的追求與歸家的渴望
(三)“最後”現象與審父意識
第五章 人物性別與身份的審美範式
一、 長子身份與人格悲劇
(一)身份的社會與長子情結
(二)愛欲的失抑與人格悲劇
(三)父象的轟塌與長子無繼
(四)長子的拯救與浪子出遊
二、長女形象的文化心理透視
(一)長女形象:躬親齊家的女性
(二)聖母與妖女:長女形象的類型特徵
(三)身份認同:靈與肉分異的苦魂
三、女神與女巫:女姓偶像的審美批判
(一)女神:女性偶像的雕塑與批判
(二)女巫:女性偶像的顛覆與反思
第六章 鄉里能人與民間權威的審美範式
一、鄉里能人與民間權威的類型特徵
(一)鄉里能人的身份特徵
(二)民間權威的類型特徵
(三)民間權威的審美特徵
二、作家立場與鄉里能人審美範式
(一)啟喚與救助:科學民主啟蒙視角與啟蒙形象
(二)改革與建設:主流意識形態視角與革命形象
(三)生存與超越:民間文化價值視角與俗民形象
三、土匪審美:民間權威的文化闡釋
(一)傳統土匪觀批判
(二)審美視界中的土匪類型
(三)土匪與民間權威身份的轉換
(四)土匪權威的審美文化意義
第七章 人生的儀式化還原審美範式
一、人生儀式與審美象徵
(一)儀式的含義與類型
(二)人生儀式的文化象徵
(三) 儀式與藝術的化契約構
二、民間信仰思維審美建構的功能
(一)民間信仰思維的基本特徵
(二)交感思維審美建構的功能
三、20世紀文學的儀式化還原範式實踐
(一)五四文學:民族啟蒙與巫教儀式
(二)土改文學:鬥爭理想與革命儀式
(三)尋根文學:文化重建與世俗儀式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簡介

趙德利,山東萊西人。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二級教授,陝西省級優勢特色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小說學會理事,陝西省級教學名師。新世紀以來,獲批國家和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7項;在《文學評論叢刊》《社會科學》《文藝爭鳴》等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23篇被《新華文摘》、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等文摘刊物轉摘;出版《文藝民俗美學》等專著4部;獲得首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三等獎、陝西省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一等獎、陝西優秀文藝評論獎最佳評論獎等20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