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軍

民軍

辛亥革命時期反抗 清 政府的起義軍隊的通稱。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議和·關於停戰的清方檔案》:“民軍之起,在改政體以救國民,苟可息爭,決不嗜戰。” 許地山 《換巢鸞鳳》四:“我所投的是民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軍
  • 釋義辛亥革命時期反抗 清 政府的起義軍隊的通稱
  • 拼音:mín jūn
  • 出處:《辛亥革命·南北議和·關於停戰的清方檔案》
1、元朝在烏思藏建立的不脫離生產的軍隊。
元朝,烏思藏地方百姓遇戰事,按傳統征民軍,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七丁抽三,喇嘛免服兵役。民軍編制以十人為什,十什為牌,十牌為寨,五寨至十寨為溝,溝由土酋直接管轄。什有長,牌有頭,寨、溝有王,政府、土酋、寨主可直接徵兵參戰。每年夏秋,什、牌、寨、溝均由酋長指揮操練劈刺、射擊、騎馬等技能。將官多披盔甲,種類不一,隨官位而定。民軍在戰時除保留平時裝束外,多加以戰裙、背心、斗篷、氈衣、蕃鞭等。所持武器有大刀、鳥槍、弓箭、義劍、?牌等。徭役式民軍則自帶軍糧。《欽定藏內善後章程》頒布後,西藏開始建立正規常備軍,命名為“藏軍”。
2、百姓和軍隊。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不過轉到末代,主弱臣庸,朝政濁亂,所以民軍一起,全局瓦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