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核算

民眾核算是“民眾性經濟核算”的簡稱。指社會主義企業中由勞動民眾直接參加的內部各部門的經濟核算,是職工民主管理擴展到經濟領域的一種有效形式。民眾核算的主要對象和特點是:(1) 在專業核算人員的指導下,以生產班組或機車組等基層組織為核算單位,以民眾直接從事的那部分生產經營活動為核算對象,選擇某些民眾可以控制的經濟指標進行核算。一般是乾什麼,管什麼,就核算什麼,方法簡便易行,容易為民眾所掌握。(2)民眾核算與專業核算相結合,有利於發展企業的民主管理,便於民眾監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眾核算
  • 外文名:Mass accounting
  • 發展:出版的《公司財務》為標誌
  • 特點:“理企業之財”的概念
過去100年正好是財務管理學從獨立走向不斷完善的100年,西方財務是這樣,我國財務也是如此。一般認為,西方財務理論的獨立是以美國著名財務學者GREEN於1897年出版的《公司財務》為標誌的。爾後西方財務以股份公司為研究對象,著眼於不斷發達的資本市場,在學科發展、理論成果上可謂異彩紛呈,至今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中最耀眼的分支。儘管我國財務理論過程十分曲折,但是財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在過去的100年也完全可以說是碩果纍纍。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裡,我國財務學科和理論的發展由於“門戶開放”受到西方的影響,但更是深深打下我國傳統理財思想的烙印並且有所創新。據載,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江浙一帶的不少大中型企業不僅設立了專門的財務主任,有的還設立財務總管,在企業管理結構中居於高層地位。一些大學開設了專門的財務管理課程,上海交通大學還設立了財務管理學系。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促使證券交易日益活躍和舊中國有組織的證券市場的形成。1918-1920年,北京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三家規模最大的交易所相繼開業,隨後上海、天津、漢口、哈爾濱等地規模較小的證券交易所也紛紛成立。1939至1940年眾業公所上市股票達160種之多。這些股票和上市公司雖然具有較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但是舊中國的公司財務同樣具有“資本市場”意義。
當時財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理企業之財”的概念形成。從歷史分析,我國傳統的“理財”定義是“為國理財”,著名理財家王安石、沈括等所持觀點屬於此類。而作為“企業財務管理”概念的“理財”是從100多年前的鄭觀應、盛宣懷開始的(參見葉世昌主編《十大理財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二是一批民族資本家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極富操作性的財務管理思想。比如鄭觀應提出的重視經營規劃、成本核算和利潤分成的見解我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企業集團創始人張謇“制定預算、以專責成、事有許可權”的思想;“棉紗巨子”穆藕初論“事前無預算,臨事無研究,事後無覺差,謂之無管理”,抨擊了國內實業界管理的混亂;抗戰期間的盧作單“無計畫勿行動,無預算無開支”和“預算本為事業中的財務問題之一,但涉及事業的全部財務問題”的主張等等。這些“財務控制”思想和觀點對現在重視財務管理同樣具有借鑑價值,並較當時西方流行的“財務籌資”理論有獨到之處。遺憾的是,至今理論界對我國解放前形成的財務思想進行系統化的總結或提煉還不夠。
新中國的成立開闢了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新紀元。解放以後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計畫與財政體制下建立和發展的。財務理論研究也就圍繞國營企業實行經濟核算制,建立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及其管理內容與方法而展開。涉及的財務理論問題主要有:①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理論。主要涉及到經濟核算的實質、客觀依據、指標體系、民眾核算與專業核算的關係。②關於社會主義資金理論。有關這方面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資金的本質、資金與資本的區別、資金運動規律性、固定資金與流動資金的區分、折舊基金性質、流動資金職能、社會資金與企業資金相互作用等。③關於社會主義企業利潤的客觀依據及其與資本主義利潤的根本區別。④關於財務本質上是貨幣關係體系的總和還是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係,或是價值分配活動。⑤關於經濟效果的概念、範圍與經濟核算的關係。⑥對企業車間班組核算制度、月度財務收支計畫和資金平衡會議制度、決算審查會議(經濟活動分析會議)制度、定額發料制度、流動資金歸口分級管理、成本費用歸口分級管理的研究等。這一階段財務理論研究的特點是: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作為唯一的基礎理論,甚至把一些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解決的問題,納入到財務研究之中。在內容上,財務概念上的爭議是財務研究的重點;在目的上,主要對巨觀上的有關財務政策產生影響在實務上,總結形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財務控制的具體操作方法。
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方位經濟體制改革序幕,我國財務理論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時期。以國營企業的財務改革和改進國營企業財務管理為核心的財務研究全面展開:①以改革企業分配關係、放權讓利為主線,圍繞企業基金制度、利潤留成制度、兩步利改稅、承包制、租賃制和稅利分流等改革舉措的財務研究。②財務與會計的關係問題研究。這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爭議問題,其中以20世紀80年代“會計管理論”與“會計資訊理論”的爭議最為激烈。③財務職能研究。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在理論上實現了由財務的服務職能(為政治、生產、民眾服務)向財務的分配、控制、組織、決策職能的轉化。④巨觀財務與國家財務問題的提出拓寬了財務研究的視野。⑤關於經濟效益與經濟效果、巨觀經濟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經濟效益與財務管理的探討使人們加深了對財務管理的認識。⑤關於資金周轉指標、利潤率指標(平均資金利潤率、資本利潤率)研究。⑦關於成本的經濟內容、作用、成本開支範圍、國家成本槓桿與政策、除本分成制、成本考核指標的研究。這是當時財務成本研究的主要問題。⑧實務界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內部銀行、目標(利潤)管理、劃小核算單位與內部承包、商品保本保利期管理等財務管理方法。這一段時間的財務理論研究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作為唯一的基礎理論的局限有所鬆動,理論依據不斷拓寬。在內容上,財務名詞概念的爭議仍是財務研究的重點;在目的上,不僅要對巨觀上的有關財務政策產生影響,更是為國營企業自身的財務改革與財務管理提供思路,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
以1993車頒布、實施”兩則兩制”為起點和契機.我國財務理論研究的視野、方法、內容等呈現出明顯的“多極化”特徵:第一,財務概念的“多極化”。概念的差異涉及到立足不同力面研究財務問題。如第一種“財務”概念就是指公司財務。它對財務的定位主要是針對資本市場,針對上市公司這樣一個特殊的企業群、特殊的環境來研究公司的財務目標、財務工具和財務的價值評估問題,它是西方財務的翻版;第二種“財務”指財務管理,主要指內部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體系,這與中國傳統的財務概念一致,主要強調既要研究上市公司,也要研究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含國有獨資企業)財務、中小企業(私營、獨資、合夥、股份合作)財務、外商投資企業財務。第二,財務研究基礎理論的“多極化”:既有傳統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也有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制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的引入使財務的“經濟學”研究日益濃厚。第三,財務理論研究方法的“多極化”:近年來財務理論上的實證分析方法與規範性研究方法形成對峙,並且采且典型“案例分析”的分析方選也日益引起重視。第四,財務管理主體(層次)的“多極化”:主體是指誰來管理財務,西方財務書定位在財務經理。我國財務理論明確提出管理主體應該是多元的,應該是多元主體的一種整台,是企業經營機制的反映,包括政府理財、出資人理財、經營者理財、財務經理理財和員工民主理財,這就是管理主體多級層次。第五,財務管理目標的“多極低”。關於財務管理的目標研究和討論曾較為熱烈,是否把財務基本目標定位在利潤最大化、資本保全與增值、淨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市價、股東財富最大、企業價值最大、相關者(政府、股東、債權人、職工、客戶)利益最大等目前還在爭論。第六,財務管理對象的“多極化”:資金運動論(籌資、投資、分配)、管理循環論(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畫、財務控制、財務分析)、財務要素論(現金流轉、資產、資本、收益)、產權經營、資本經營、證券經營等都是財務管理對象的種種表達。第七,財務與邊緣學科的關係認識的“多極化”:財務管理與財務會計的關係的認識似乎趨於共識,但是對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成本管理、財務分析、證券金融的相互關係目前則沒有取得共識的跡象。第八,實務界實施財務管理的舉措“多極化”:“財務管理中心論”、“成本否決”、“內部結算中心”、“預算管理”、“財務總監委派制”、“購銷比價管理”、“企業改制與財務重組”、“業績評價與報酬計畫”等使財務的實務運作流光溢彩。第九,關於財務管理體制改革走勢觀點的“多極化”:諸如,《企業財務通則》的存與廢,政府與國有企業尤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財務關係如何再造,控股公司(企業集團)內部母子公司架構與財務上集權分權體制的選擇等體制上的問題是財務理論上的熱門話題。第十,財務教學與人才素質研究的“多極化”:“財務管理”已經被國家教育部單獨列入新的專業目錄,開設“財務管理”專業是這幾年各高等財經院校包括綜合性大學專業調整的“時尚”。但是把財務管理專業設在會計系還是管理系、金融系、財政系內,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安排。不過最為要緊的是這個新增專業的專業主幹課程體系與結構至今缺乏統一、科學、可行的方案,這可是“百年樹人”的大事。諸如此類的“多極化”充分表明我國在世紀末的財務研究的五彩繽紛。財務理論的立體感很強,從不同的立場可以得到不同的框架體系,不同的內容呈現不同的形式,內涵極其豐富。但是換個角度來說,也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財務理論研究十分身亂,它的系統性、層次性難以與歷鄰近的會計學研窮相提並論。這就是目前財務理論研究尷尬處境之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