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優越感

民族優越感(英語:Ethnocentrism),是一種相信自身種族族群是極為重要的,並認為其他族群都和自身族群有關聯性的傾向。具有民族優越感的個人會判定其他族群與自身族群或文化有關連,尤其是語言、行為、習俗宗教方面。這種民族上的優越感可定義每個族群獨特的文化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優越感
  • 外文名:Ethnocentrism
  • 解釋文化認同
  • 提出者:威廉·G·薩姆納
起源與研究,人類學,

起源與研究

民族優越感一詞是由威廉·G·薩姆納觀察到人們時常區別是否為內部集團而創造。他定義此術語用來形容“認為自身族群是萬物中心的觀點,而其他族群則與他的族群有著關連”的觀念。 他更進一步描述這種人常會活在驕傲、自負中,認為自身族群是優越的,並輕視其他族群。 羅伯特·K·默頓評論薩姆納的附加描述盜取了一些分析力的概念,因為中心感與優越感常是關連的,而非保持分析上的區別。
人類學法蘭茲·鮑亞士與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認為每個人類科學都應該在科學家的民族優越感之上。兩人鼓吹人類學者引領民族志的實地考查 以消除他們的民族優越感。鮑亞士提出了文化相對論 的原則,馬凌諾斯基則發展了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做為無民族優越主義影響的不同文化研究的引導。馬凌諾斯基的《美拉尼西亞西北部野蠻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露絲·潘乃德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以及瑪格麗特·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兩位為鮑亞士的學生)等書即是經典的反民族優越人類學之例。

人類學

生於某個特定的文化,並於成長中吸收該文化的價值觀與行為的人們,會發展出一種想法,認為該文化是正常的。人們若體驗到其他文化有不同價值觀與正常的行為,會認為此模式應該是模仿自他們所出生的文化。然而,由於人們對他們出生的文化已經習慣,要他們不以自身文化而以其他文化的觀點看待其他文化人們的行為是有難度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