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

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

《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主權者之位置、中國政治上二大潛勢力、中國歷史上之亂源與現有亂源之比較、南北思想之衝突、東西思想之結合(法學家與儒學家之衝突)、儒學之統一及其派別、鉤黨之獄成立之原因、東漠宦官之恣橫、束漠中葉以後之土風、第一次鉤黨之獄、第二次鉤黨之獄、第六節黨獄之餘波及其結果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189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王桐齡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7299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將中國黨爭的歷史溯源到先秦時期,對睹子百家思想進行分析。然後分別對我國古代雨千多年來發生的重要的黨爭,如東漠末年黨錮之禍、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輿方輿之見、唐代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兩宋之際和戰之論、南宋中葉偽學之禁、明代東林黨爭以及清末的帝後黨爭等進行詳細的史實介紹和理論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適合對歷史感興趣者及相關的研究者閱讀使用。

圖書目錄

序論
第一節 中國主權者之位置
第二節 中國政治上二大潛勢力
第三節 中國歷史上之亂源與現在亂源之比較
本論
第一章先秦學派之競爭
第一節 南北思想之衝突
第二節 東西思想之結合(法學家與儒學家之衝突)
第三節 儒學之統一及其派別
第二章東漢末年鉤黨之獄
第一節 鉤黨之獄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東漢宦官之恣橫
第三節 東漢中葉以後之士風
第四節 第一次鉤黨之獄
第五節 第二次鉤黨之獄
第六節 黨獄之餘波及其結果
第三章 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與方輿之見
第一節 古代門第之見之面影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方輿之見
第四章 有唐中葉以後牛李黨之傾軋
第一節 牛李黨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牛李結怨之始
第三節 牛黨得意時代
第四節李訓、鄭注專政時代
第五節 鄭覃、陳夷行、楊嗣復、李珏傾軋時代
第六節 李衛公當國時代
第七節 兩黨黨魁之末路
第五章 北宋中葉以後新舊黨之競爭
第一節 北宋黨禍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郭后之廢與范呂之爭
第三節 慶曆黨議
第四節 濮議
第五節 神宗變法之動機
第六節 新黨內閣之成立陳昇之王安石內閣王珪蔡確內閣
第七節 舊黨內閣之成立新法之廢止新黨之左遷司馬光呂公著內閣、呂大防範純仁內閣
第八節 舊黨之內訌
第九節 新黨之復活及其報復舊黨之貶竄孟後之廢章惇內閣
第十節 混合內閣之成立新黨之左遷孟後之復位韓忠彥會布內閣
第十一節 變態新黨之出現黨人碑之設立孟後之復廢蔡京內閣
第六章北宋末年之和戰論
第一節 北宋對金和戰不定之原因
第二節 恢復燕雲間題
第三節 李綱、种師道進退問題
第七章南宋初年之和戰論
第一節 南宋初年和戰不定之原因
第二節 李綱、黃愍善、汪伯彥去留問題
第三節 趙鼎張浚秦檜進退問題
第四節 岳飛之獄
第五節 李孟堅之獄王之奇之獄與趙汾之獄
第八章南宋中年偽學之禁
第一節 偽學之禁之由來
第二節 偽學之禁以前王學派與程學派之傾軋
第三節 偽學之禁之始末
第四節 偽學之禁之取消
第九章明末東林黨之禍
第一節 東林黨禍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明代宦官之專橫
第三節 明代士風之矯激
第四節 東林黨之成立及其對他黨之傾軋
第五節 三案之爭論
第六節 東林黨與魏忠賢之衝突
第七節 黨禍之結果
第八節 黨禍之餘波
第十章清末帝後黨之爭
第一節 戊戌政變之原因
第二節 德宗變法之動機
第三節 德宗變法之成績
第四節 新政之推翻與新黨之逮捕
第五節 戊戌政變之結果
結論
編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楊朱,老學之嫡傳也。楊氏之為我主義、縱樂主義,實皆起於厭世觀。《列子·楊朱》篇引其學說曰:“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而況久生之苦也乎。”又曰:“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蓋其厭世之極,任自然之極,乃覺除為我主義、縱樂主義以外,更無所事事。故北學之有墨,南學之有楊,皆走於兩極端,而處於正反對之地位者也。
以上所舉,為後世門戶之見、方輿之見所由來。流傳至今,猶為政界、學界最重要之紛爭擾攘一原素。所謂東西洋學派之傾軋、南北省界之區別者,即此種思想之變相也。
第二節 東西思想之結合
(法學家與儒學家之衝突)
孔、老爭雄於南北時代,法學家亦勃興於齊。齊,海國也,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日國家觀,二日世界觀。國家觀衍為法家,世界觀衍為陰陽家。法家之鼻祖為管仲,相齊桓公,藉官山府海之利,取威定霸於中原,銳意整頓內治,使成一“法治國”之模形。《管子》一書,實國家思想最深切著明者也。戰國時代,衛鞅祖述其說以相秦。秦,漢族先宅之地,而三皇所迭居,控山谷之險,而民族強悍。故國家主義亦最易發達。諸侯游士,輻輳走集,秦一一揖而入之。故其時西方之學術思想發達,有凌駕東西南北之勢。鞅死後,韓非復祖述其說,以山東功利主義與荊楚道術主義合為一流。李斯復以儒術緣附之,於是東西思想結合為一。是為戰國末年形勢。
已而秦並天下,以斯為左丞相。始皇帝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請封子弟功臣為藩輔。詔下其議。斯上書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人間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制曰:“可。”次年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大怒,使御史悉案間諸生。諸生轉相告引,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是為焚書坑儒之案。
第三節 儒學之統一及其派別
泰西之政治,常隨學術思想為轉移。中國之學術思想,常隨政治為轉移。是故政界各國並立,則學界亦各派並立。政界共主一統,則學界亦宗師一統。當戰國之末,雖有標新領異、如火如茶之學派,不數十年,摧滅以盡,巍然獨存者,惟一儒學,而學術思想進步之跡,亦自茲凝滯矣,茲述其事跡如下。

編輯推薦

《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將中國黨爭的歷史溯源到先秦時期,對睹子百家思想進行分析。然後分別對我國古代雨千多年來發生的重要的黨爭,如東漠末年黨錮之禍、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輿方輿之見、唐代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兩宋之際和戰之論、南宋中葉偽學之禁、明代東林黨爭以及清末的帝後黨爭等進行詳細的史實介紹和理論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民國文存14:中國歷代黨爭史》適合對歷史感興趣者及相關的研究者閱讀使用。

目錄

序論
第一節 中國主權者之位置
第二節 中國政治上二大潛勢力
第三節 中國歷史上之亂源與現在亂源之比較
本論
第一章先秦學派之競爭
第一節 南北思想之衝突
第二節 東西思想之結合(法學家與儒學家之衝突)
第三節 儒學之統一及其派別
第二章東漢末年鉤黨之獄
第一節 鉤黨之獄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東漢宦官之恣橫
第三節 東漢中葉以後之士風
第四節 第一次鉤黨之獄
第五節 第二次鉤黨之獄
第六節 黨獄之餘波及其結果
第三章 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與方輿之見
第一節 古代門第之見之面影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方輿之見
第四章 有唐中葉以後牛李黨之傾軋
第一節 牛李黨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牛李結怨之始
第三節 牛黨得意時代
第四節李訓、鄭注專政時代
第五節 鄭覃、陳夷行、楊嗣復、李珏傾軋時代
第六節 李衛公當國時代
第七節 兩黨黨魁之末路
第五章 北宋中葉以後新舊黨之競爭
第一節 北宋黨禍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郭后之廢與范呂之爭
第三節 慶曆黨議
第四節 濮議
第五節 神宗變法之動機
第六節 新黨內閣之成立陳昇之王安石內閣王珪蔡確內閣
第七節 舊黨內閣之成立新法之廢止新黨之左遷司馬光呂公著內閣、呂大防範純仁內閣
第八節 舊黨之內訌
第九節 新黨之復活及其報復舊黨之貶竄孟後之廢章惇內閣
第十節 混合內閣之成立新黨之左遷孟後之復位韓忠彥會布內閣
第十一節 變態新黨之出現黨人碑之設立孟後之復廢蔡京內閣
第六章北宋末年之和戰論
第一節 北宋對金和戰不定之原因
第二節 恢復燕雲間題
第三節 李綱、种師道進退問題
第七章南宋初年之和戰論
第一節 南宋初年和戰不定之原因
第二節 李綱、黃愍善、汪伯彥去留問題
第三節 趙鼎張浚秦檜進退問題
第四節 岳飛之獄
第五節 李孟堅之獄王之奇之獄與趙汾之獄
第八章南宋中年偽學之禁
第一節 偽學之禁之由來
第二節 偽學之禁以前王學派與程學派之傾軋
第三節 偽學之禁之始末
第四節 偽學之禁之取消
第九章明末東林黨之禍
第一節 東林黨禍成立之原因
第二節 明代宦官之專橫
第三節 明代士風之矯激
第四節 東林黨之成立及其對他黨之傾軋
第五節 三案之爭論
第六節 東林黨與魏忠賢之衝突
第七節 黨禍之結果
第八節 黨禍之餘波
第十章清末帝後黨之爭
第一節 戊戌政變之原因
第二節 德宗變法之動機
第三節 德宗變法之成績
第四節 新政之推翻與新黨之逮捕
第五節 戊戌政變之結果
結論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