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會館

民勤會館

民勤會館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於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古建築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國小。館舍至今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勤會館
  • 地理位置: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
  • 景點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大殿
  • 建成時間:清嘉慶二年
建築特色,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分布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景區特色,皮影戲,高蹺,交通提示,相臨景點,

建築特色

民勤會館大門民勤會館大門
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牌坊,鐘鼓樓,大殿,配殿,廂房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木牌坊為四柱三門,正樓大、左右次樓小,總面寬11.2米,歇山式頂,券口上雕刻二龍戲珠、大象、海馬、麒麟,神態生動,正樓正面刻行書“福陰蘇山”,背刻“膏流瀚海”,左右次樓嵌板上刻有8字楹聯一副。牌坊左右,排列兩座鐘鼓樓,平面正方形,邊寬6.2米,上下兩層,四面坡攢尖頂。下層或東或西正中開門,過牌坊東西兩邊為對稱的廂房,各寬9間,深1間,懸山式頂,最後正中為大殿3間,平面正方形,寬14米,深14.6米,單檐歇山頂,兩側為東西配殿,規模較小,各寬3間,深1間。整個建築主次分明,構成了古建築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國小,館舍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市保存較完整的一組民國初期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說起民勤的移民文化,我們不能不提到坐落在巴里坤漢城南門外的地藏寺。這座寺建於清嘉慶二年,是民勤客商捐資興建的,因此又稱民勤會館。清代民國之際,每年的陰曆五月十六日,鎮西地區的民勤人在這裡匯聚“過會”。屆時,民勤老家所有的文化娛樂、習俗風尚都會在這裡展示,而民勤小曲戲是這裡最受歡迎的保留節目。巴里坤曾在清代有“廟宇冠全疆”之稱。據《鎮西鄉土志》記載,自“道光年間,四營有四營之廟,三鄉有三鄉之廟,廟宇之多,巍然誠郡之壯觀也”。由於巴里坤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優越的自然條件,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並加以苦心經營,內地先進的文化在此長期積澱,從而形成東西交匯、農牧兼蓄的別具特色的鎮西移民文化,中國不多、新疆罕見的廟宇群落正是這一文化的縮影。
民勤會館內景民勤會館內景
巴里坤是古絲綢之路北新道上的重鎮,素有新疆“三大商埠”、“八大名城”的雅號,在康熙王朝興盛時期,這裡就出現了軍屯、民屯、宅屯、旗屯的屯墾高潮,廣建寺廟之風隨之興起,在漢城、滿城七里半的範圍內新建有57座廟宇群,按當時城內人口計,50人就有一座廟宇,成為新疆的一大奇觀。然而在歷史風雨的沖蝕下,巴里坤眾多廟宇建築成為明日黃花,惟有民勤人修建的地藏寺至今氣象如昨,風韻依舊,這又是民勤移民文化中的一個奇蹟。
地藏寺不是一個單獨的寺,它是目前新疆境內保存最大、最為完整的廟宇群落。整體院落座南向北,占地十幾畝。山門極其雄偉,上下兩層結構,上為戲台,下為山門,進山門便是看戲廣場,也是貿易交流的場所;里進是一座壯觀的涼亭,拾級而上,過涼亭是精美的東西廂房,廂房廊柱上有聯句云:“姑息堂前受姑息,姑息姑息;奈何橋上叫奈何,奈何奈何”。另一聯:“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移民文化是流動的跳躍著的文化,像一條奔騰的河流孕育生機,潤澤生靈。文化有其特有的表征,一種民俗,一個建築,或是一首歌謠都能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而人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和表征。實則,中華文化也是一種移民文化,她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比如魏時期的胡床變成了中原的椅凳,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而成為禪宗,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民勤移民文化對鎮西以至新疆其他地區文化的濡染滲透,其實就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融浸潤,它不僅表現在建築、飲食和民俗上,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的體現。
葛劍雄認為,移民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移民所傳帶的文化基本都來自遷出地,特別是遷入新開發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異族地區的移民,往往相當頑強地保持著遷出地的文化。考稽今天民勤的戶族,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江浙一帶,這一部分移民遷入的時間在明洪武至成化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然而,經過如此漫長的一段時空歷程,民勤綠洲的自然環境變了,許多來自江南水鄉的人文傳統卻永久的被承襲下來,不管是在怎樣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下,民勤人總是忘不了讓自己的孩子上學念書,他們視讀書為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家有三升糧,送兒上學堂。”所以即使是在生存危機至於今天的民勤人,依舊沒有丟開老祖宗的傳統讓孩子當童工去掙錢,也沒有因為高昂的學雜費用而放棄孩子高考的那怕只有一線希望的努力。民勤國小入學率長時間保持100%,中學畢業率長時間保持98%,大中專升學率多年保持70%以上。在民勤農村的田間地頭,你很難找到一個不曾念過書的農民,即是在一個少有人煙的荒漠牧區,跟在羊群後面的那個羊倌,只要是民勤人,文化程度總在國中以上。有人說,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民勤人只能通過升學才能擺脫生態惡化帶來的貧困,這種觀點雖也不無道理,但卻不儘是然,因為早在明清時代,民勤人讀書辦學已蔚成風氣,那時,民勤綠洲的生態並沒有惡化。由此說明,民勤人崇文重教的傳統淵源流長,它的源是移民遷出地的江浙,他的流在移民遷入地的民勤。

地理位置

張掖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是“古綢之路”南北兩線與“居延古道”交匯點,今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上。
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龍首二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留下了“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分布資源

自然資源

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瓜菜種類多、品質好,洋蔥、辣椒、茄子、西瓜及新引進的精細瓜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著名的西菜東運基地。紅棗、蘋果、蘋果梨、桃子、葡萄及其它優質雜果頗負盛名。同時還出產姜活、麻黃等80餘種中藥材。張掖市還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煤、石膏、粘土、磚石、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

人文資源

張掖市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奇特。既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又有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既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又有漢、回、蒙、藏、裕固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為全國寶內臥佛之最,市中心鎮遠樓造形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鐘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徵。這些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觀光攬勝。

景區特色

皮影戲

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品,早在西漢至北宋時已有流傳。據傳,皮影戲最早產生於漢代。漢武帝死了寵妃李夫人,想她想出了病。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用素紙剪成李氏人形,於燈前投影帳幕,武帝似見到李氏一樣,病漸見好。這便是皮影戲的雛形。後來逐步發展成為彩繪、鏤雕,又改紙制為皮製,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地成了後來的皮影戲。由於受材質限制,保存甚難,所以傳至今世的古影不多。
張掖的上寨小滿一帶製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驢皮作原料,刻成各種生動傳神戲劇人物,博得人們的喜愛。張掖當時的皮影具有造型簡潔、紋樣誇張的特點。它除作戲劇表演外,還是一種有趣味的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逢年過節,喜慶日子,都要請皮影戲班子唱戲。三、四十年代中,張掖皮影戲有七十多個正本戲,一百多個折子戲,不少是個人創作獨家所有,內容上也逐步有所改進。

高蹺

高蹺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表演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雙腳踩著木高蹺(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規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給人一種動的藝術享受。 高蹺歷史悠久,遠在兩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列禦寇寫的《列子·說符》中就有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藝術後來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藝術結構也臻完善,成了廟會佳節中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
高蹺不拘形式,花樣繁多,多在秧歌、旱船、竹馬兒表演後出現,還配有一些丑角,扮相醜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樂,插科打揮表現角色性格,製造節日歡樂氣氛。
高蹺從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就出現在張掖農村各村、寨、堡的秧歌表演中,高蹺中的丑角,雖是秧歌集體舞隊的附屬部分,但卻表現著有趣的民間傳說,折射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民眾的思想情趣。譬如常見的丑角蠻婆蠻漢和張公背張婆、大頭和尚稀妮翠,就表現了人民民眾對造福大眾,驅疫逐邪者的讚美及對通情達理,與人為善者的謳歌。這些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節奏制約,自由穿插於秧歌佇列的前後即興作戲,調情逗趣,引入發笑,使秧歌表演氣氛更加熱烈。

交通提示

從張掖市區坐計程車直達
6路水泥廠、商貿、麵粉廠什字、草灘莊路口、新墩鄉、農科所、雙堡五社、雙堡九社、上頭閘三社、上頭閘村委會、上頭閘四社
7路草灘莊路口、地區醫院、門診二部、省輕機廠、地區農科所、安里閘村、八里堡→(←上秦村五社)、上秦村橋、(←高升庵二社)、(←十號村三社)、(←十號村)、沿溝國小 8路體校、市勞動局、鼓樓北、商貿、省輕機廠、飲馬橋、鋼窗廠、三工、清涼寺、花家窪、黨寨鄉政府 9路汽車南站、軍分區、西關盤旋路、皇嘉門口、東盤旋路、二十七醫院、市交警大隊、汽車南站 12路汽車南站、省輕機廠、甘州市場、汽車東站(後門)、東盤旋路、牌坊樓、濱河集團、五八岔路口、收費站、付家堡七社、付家堡十社、王家墩村、王家墩三社、王家墩倉庫、金家灣路口、東王堡、繆家堡

相臨景點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 山丹軍馬場 馬蹄寺 鎮遠樓 木塔寺 張掖大佛寺 東山寺和西武當 牘侯堡 山丹新河驛 甘泉公園 道巷廟 山西會館 西來寺 肅南康隆寺獵場 唐鍾 屋蘭古城 民勤會館 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 張掖市森林公園 諸葛樓 許三灣城及墓群 文殊山石窟 紅崖山水庫 聖容寺 二郎廟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