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黃堇(植物)

毛黃堇(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黃堇(學名:Corydalis tomentella Franch.)是罌粟科,紫堇屬叢生草本植物,高可達25厘米,主根頂端常具少數葉殘基。莖花葶狀,基生葉具長柄,基部具鞘,葉片披針形,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疏離,具短柄;總狀花序約,具花,先密集,後疏離。苞片披針形,具短絨毛。花黃色,近平展。萼片卵圓形,外花瓣頂端多少微凹,子房線形,具細長的花柱;蒴果線形,種子黑亮,平滑。

分布於中國湖北西部、四川東部至南部、重慶、陝西南部,生長在海拔700-950米左右的岩石縫隙。

毛黃堇的全草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瀕危原因,保護對策,

形態特徵

叢生草本,高20-25厘米,具白色而捲曲的短絨毛。主根頂端常具少數葉殘基。莖花葶狀,約與葉等長,不分枝或少分枝,無葉或下部具少數葉。基生葉具長柄,基部具鞘,葉片披針形,二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5-6對,疏離,具短柄;二回羽片近無柄,卵圓形至近圓形,頂生的較大,約長1厘米,寬1.2厘米,三深裂,側生的長約5-6毫米,寬5毫米,全緣至2-3裂。
毛黃堇毛黃堇
總狀花序約具10花,先密集,後疏離。苞片披針形,長約9毫米,具短絨毛。花梗長5-10毫米,花黃色,近平展。萼片卵圓形,長約1.5毫米,全緣或下部多少具齒。外花瓣頂端多少微凹,無或具淺雞冠狀突起。上花瓣長約1.5-1.7厘米;距圓鈍,約占花瓣全長的1/4;蜜腺體約貫穿距長的1/2,末端近漸尖。下花瓣長約1.2厘米。內花瓣長約1厘米,具高而伸出頂端的雞冠狀突起。子房線形,具細長的花柱;柱頭2叉狀分裂,各枝頂端具2-3並生乳突。蒴果線形,長3-4厘米,被毛。種子黑亮,平滑。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湖北西部(房縣、巴東)、四川東部至南部、重慶(奉節、南川、涪陵)、陝西南部(鎮坪),生長在海拔700-950米左右的岩石縫隙。模式標本采自重慶的城口。

繁殖方法

苗床整地施肥:苗床整地施肥與大田基本相同,但苗床整地要求畦面土壤更細碎、平整,略成龜背形。
毛黃堇毛黃堇
苗床避雨遮陽:設施的搭建由於毛黃堇種子極細,幼苗出土後忌日光直曬和雨水衝擊,因而需搭建避雨遮陽設施。搭建時採用兩畦共一棚,按0.8-1.0米插一條長6米的竹片作拱棚骨架,拱棚的兩側及中央橫扎3根竹片,以利加固棚架結構,用寬4米農膜蓋下層,寬4米遮陽網蓋在農膜上,然後用竹片將農膜和遮陽網夾緊。
播種及幼苗培育:毛黃堇播種後約20天開始出苗,一年四季均可播種,半年生栽培多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播種,播種密度為5-10克/米,播種後淋足水份。在整個育苗過程中經常保持畦面濕潤,以利幼苗生眭。
幼苗假植營養土配製:稻田土5份,火燒土3份,腐熟農家肥2份,將營養土充分拌勻後,堆漚5-7天后裝於營養杯。或將火燒土、精細農家肥平鋪於畦面,然後與田土充分拌勻,形成培肥苗床。當幼苗長至4張真葉即可移人營養杯和培肥苗床繼續培養,苗床假植規格為10厘米×10厘米。幼苗假植於培肥苗床的生速度比假植於營養杯的快,但在移栽大田時傷根相塒較多。

栽培技術

定植:幼苗生長至8張真葉以上即可定植於大田,通常於9-11月定植,定植規格為30厘米×30厘米,由於幼苗根系脆嫩,定植時應儘量避免傷根,土壤應適當濕潤,並以細土護根,輕輕壓實,然後淋灑足量的定根水。
水肥管理:定植15天內,如天氣乾燥應每天傍晚淋1次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於提高成活率和縮短緩苗期,15天以後,結合澆水,隔7-10天施1次複合肥,2個月以後每15天施肥1次。
中耕除草:種植毛黃堇的田地,經過培肥和多次追肥,雜草極易生長,同時土壤表面也易板結,應及時除草和淺松表土。

主要價值

【藥名】乾岩矸
【藥源】為罌粟科紫堇屬植物毛黃堇以全草入藥。夏季採集,曬乾用。
【藥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流行性感冒;咽喉腫痛;目赤疼痛;‘咳血;吐血;胃熱脘痛;肝鬱脅痛;濕熱瀉痢;癰腫瘡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或泡茶飲;研末,1.5克,每日3次。

瀕危原因

物種的分布區縮小和種群數量的減少是導致瀕危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外界的,即人類活動的乾-擾破壞,對森林的濫砍亂伐、毀林開荒,對植物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利用,是造成植物瀕危主要因素;二是該植物本身的內因,即瀕危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如遺傳衰竭,物種在自然進化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使生存力減退,導致種群數量難以恢復。
野生資源的過度採挖:毛黃堇為民間常用中草藥,其藥用功效給人們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多年來,各地藥農、山區居民等濫挖亂采十分嚴重,目前市場上的毛黃堇商品幾乎都是來源於野生資源,由於人們無節制地、掠奪性地採挖,使毛黃堇的野生資源及其生境受到了嚴重破壞,原分布地區的資源已臨近枯竭,全國的野生資源分布呈縮小的趨勢。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手段也越原始,往往是急功近利,不考慮長遠利益,對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物種,採取掠奪式的方式直接採集利用,因此,難以保持其種群的增長平衡而陷入瀕危境地,使物種瀕危的速度加快。
生長環境的破壞:毛黃堇局限分布裸露石山,常生於石縫、石穴中,對環境條件要求比較苛刻。石灰岩生境尤其是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的石灰岩環境,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持水性能差,比較乾旱,使其天然更新困難,亦成為其瀕危的原因之一。由於長期的重采輕造,使森林面積銳減,並導致地區氣候變化,降雨量減少以及自然災害(如旱災、病蟲害等)日益加劇,嚴重破壞了毛黃堇適宜的生長環境,使毛黃堇野生資源的數量和分布面積越來越少。
自然繁殖率低:生長緩慢在自然條件下,毛黃堇主要以自然分櫱進行營養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方式進行繁衍。其中有性繁殖在野生條件下植株結實較少,每個蒴果內可以形成多粒種子,但這些果實還在未成熟之前,就被蟲鳥採食或植株被人工採挖,這樣就很難形成成熟種子,即使有少數部分形成了種子,落地後也由於缺乏適宜的生長環境而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因此,在自然狀態下毛黃堇通過種子進行有性繁殖是極為困難的,這是毛黃堇自然繁殖率低和野生資源稀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保護對策

3.1增強人們對野生資源及其生境的保護意識通過對毛黃堇生長環境的調查,筆者認為人們對毛黃堇野生資源的過度採挖和對其生長環境的人為破壞是造成毛黃堇瀕危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增強人們對野生資源和生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完善我國野生生物資源及其生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毛黃堇的野生資源保護區,減少人為的破壞,才能保證毛黃堇野生資源的更好繁殖。同時,各地藥農、山區居民在採挖毛黃堇時,可根據毛黃堇根莖叢生能力的特點,將毛黃堇的根部留下,並覆土蓋嚴。
3.2開展對毛黃堇的繁殖、引種馴化研究今後對野生毛黃堇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考慮需求與自然增長的平衡,應當進行引種馴化、栽培、繁殖的研究,擴大其種群,進而推廣大規模生產套用,最終使其脫離瀕危狀態。遷地保存應當說只是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進行引種馴化、栽培繁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解決資源永續利用和野生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
3.3歸化自然
引種繁殖是為了保存其種質、擴大其種群,但在人為環境下並不能完全代替野生環境中處於自然進化歷程中的自然種群。在長期栽培狀態下,會喪失野生狀態所具有的許多遺傳特性。通過人工繁殖、栽培野生植物並將栽培後的植株“放生”,讓其歸化自然,逐漸恢復原始狀態,使植物和共生的環境得以再生。
3.4加強對毛黃堇致瀕機理的研究珍稀瀕危植物除了共同的致瀕機理外,每種植物還有其本身的諸多原因。因此必須加強對毛黃堇植物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及致瀕機理的研究,並進行人工繁育,根據其機理從生理生化等方面進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