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蔓豆

毛蔓豆

毛蔓豆(學名:Calopogonium mucunoides Desv.)是豆科毛蔓豆屬植物,纏繞或平臥草本,全株被黃褐色長硬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4-5毫米;葉柄長4-12厘米;側生小葉卵形。花序長短不一,頂端有花5-6朵。莢果線狀長橢圓形,長2-4厘米,寬約4毫米,勁直或稍彎,被褐色長剛毛;種子5-6顆,長2.5毫米,寬2毫米。花期10月。

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中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及雲南(酉雙版納)等地有引種栽培。較廣泛地分布於濕潤的熱帶國家。適生的海拔高度為300-1800米,在熱帶東非最高可生長至海拔2000米處。

毛蔓豆用做飼草,為牧牛所喜食。另外,在開花以後較開花前的適口性好,可在日糧中配合套用。種子的養分較好,含粗蛋白質26.38%,粗脂肪19.34%,可作梢料。早期生長快而旺盛,覆蓋層厚,建植容易,易於結出根瘤,抑制雜草的能力強,常用為橡膠、柑桔、可可等樹園及保護荒原隙地的覆蓋作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纏繞或平臥草本,全株被黃褐色長硬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4-5毫米;葉柄長4-12厘米;側生小葉卵形,中央小葉卵狀菱形,長4-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至圓形,側生小葉偏斜;小托葉錐狀。
花序長短不一,頂端有花5-6朵;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5毫米;花簇生於花序軸的節上;萼管近無毛,裂片長於管,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密被長硬毛;花冠淡紫色,翼瓣倒卵狀長橢圓形,龍骨瓣勁直,耳較短;花葯圓形;子房密被長硬毛,有胚珠5-6顆。莢果線狀長橢圓形,長2-4厘米,寬約4毫米,勁直或稍彎,被褐色長剛毛;種子5-6顆,長2.5毫米,寬2毫米。花期10月。

生長環境

毛蔓豆較廣泛地分布於濕潤的熱帶國家。適生的海拔高度為300-1800米,在熱帶東非最高可生長至海拔2000米處。耐旱性較差,乾旱嚴重時會枯萎,待雨後再生。耐濕性好,以年降水量在1250毫米以上的地區生長最為良好,但忌土壤長期漬水。耐瘠薄和耐蔭蔽能力不夠強。可以生長的土壤pH值為4.3- 8,最適宜為4.5-5。不耐寒,在4-5℃時生長受阻,2℃時莖蔓逐漸枯死。在廣東湛江,冬季落葉枯萎,而在雨水較多的熱帶,冬季仍可保持青綠。

分布範圍

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中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及雲南(酉雙版納)等地有引種栽培。
毛蔓豆毛蔓豆

繁殖方法

自然繁殖:毛蔓豆在播種2個月後生長快而旺盛,到4-5個月可完全覆蓋地面,厚度可達40-60厘米。在中國廣東省10-11月開花,翌年1-2月種子成熟,種子落地能自然繁殖,再次形成草層。故毛蔓豆雖為短期多年生,但有自身繁殖的特性,有時也會形成雜草。
人工繁殖:土地要求耕耙整平,每畝施有機肥500-1000千克,磷化肥20-25千克。由於種子中的硬實比例較高,播前按1千克種子用50毫升濃硫酸處理15-30分鐘,然後用清水漂洗幾次去除余酸,即可播種,或加細砂摩擦種子至種皮起毛,然後再用水浸種至種子吸脹,撈出晾乾後播種。在燒過的荒地或自然草地上補播時,可趁土壤潮濕時直接撒播。間種於膠園、果園的採用穴播。穴距為50(-80)厘米×50厘米,每穴播種子5-6粒,蓋土2.5厘米左右。種子千粒重為11.3克,每畝播種量撒播的約0.5千克,穴播的約0.25千克左右。

栽培技術

播後約1星期出苗,半個月後要及時查苗補缺,並進行鬆土除草。土壤瘦瘠的要追施1次氮肥,以後視情況再除草1-2次。用為放牧,宜在植株伸延已向上生長之後開始,每隔2-3個月1次,每次牧後需適當追施氮、磷肥料。通常年收割1-2次,由於莖葉多毛,適口性較差,故大都採用與無芒虎尾草、大黍、、臂形草、等禾草混播,有時與距瓣豆混播,以改善其適口性與耐久性。
在冬季地上部雖枯萎而仍然覆蓋,至春天由莖基萌芽或由種子自身繁殖而再次形成覆蓋。在膠園,常與距瓣豆按1:1混種。當樹冠鬱閉時,手蔓豆不耐陰而先枯死,距瓣豆就繼續起覆蓋作用。毛蔓豆用為綠肥,可在生長4-6個月時收割或就地翻壓,畝產鮮草約1500-2500千克。

主要價值

飼用:毛蔓豆用做飼草,為牧牛所喜食。另外,在開花以後較開花前的適口性好,可在日糧中配合套用。種子的養分較好,含粗蛋白質26.38%,粗脂肪19.34%,可作梢料。種子產量每畝為30-50千克。鮮草含有肥分:氮0.46%、五氧化二磷0.06%、氧化鉀0.48%。
生態:毛蔓豆早期生長快而旺盛,覆蓋層厚,建植容易,易於結出根瘤,抑制雜草的能力強,常用為橡膠、柑桔、可可等樹園及保護荒原隙地的覆蓋作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