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楊(中藥)

毛白楊(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白楊,中藥名。為楊柳科楊屬植物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的樹皮或嫩枝。植物毛白楊,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肝炎,痢疾,淋濁,咳嗽痰喘。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毛白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楊柳目
  • :楊柳科
  • :楊屬
  • :毛白楊
  • 採收時間:秋、冬季
  • 用量:內服:煎湯,10-15g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白楊、笨白楊(山東昌濰《慢性氣管炎資料彙編》)、大葉楊、響楊(河南)。

入藥部位

樹皮或嫩枝。

性味

味苦、甘,性寒。

歸經

入肺經。

功效

清熱利濕,止咳化痰。

主治

肝炎,痢疾,淋濁,咳嗽痰喘。

相關配伍

1、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濕熱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茅根、茵陳各15g,車前子10g,水煎服。氣滯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茵陳各15g,柴胡、青皮各10g,香附12g,水煎服。陰虛陽亢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茵陳、鱉甲各15g,生地、牡蠣各20g,水煎服。(《山東中醫雜誌》)
2、治小兒支氣管肺炎,毛白楊枝15g。水煎頻服。(《山東中醫雜誌》)
3、治癰癤紅腫,毛白楊樹皮煎水外洗,或搗爛外敷。(《山東中醫雜誌》)
4、治口角炎,毛白楊搗爛,外貼口角。(《山東中醫雜誌》)
5、治蛔蟲病,毛白楊根皮30-60g,搗爛敷臍部。(《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秋、冬季或結合伐木采剝樹皮,颳去粗皮,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m。樹皮灰綠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4連生,老樹幹基部黑灰色,縱裂。芽卵形,花芽卵圓形或近球形,微被氈毛。長枝葉闊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15cm,寬8-13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邊緣具波狀牙齒;葉柄上部側扁,長3-7cm,先端通常有2-3(-4)個腺點;短狀葉通常較小,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邊緣具深波狀牙齒,葉柄稍短於葉片,側扁,先端無腺點。雄花序長10-14(-20)cm;雄花苞片約具10個尖頭,密生長毛,雄蕊6-12,花葯紅色;雌花序長4-7cm,苞片尖裂,邊緣具長毛;子房長橢圓形,柱頭2裂,粉紅色。果序長達14cm;蒴果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溫和平原地區,亦有栽培。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樹皮板片狀或捲筒狀,厚2-4mm,外表面鮮時暗綠色,乾後棕黑色,常殘存銀灰色的栓皮,皮孔明顯,菱形,長2-14.5mm,寬3-13mm;內表面灰棕色,有細縱條紋理。質地堅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及顆粒性。氣微,味微。

藥理作用

1、祛痰、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解熱、鎮痛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濕。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濁白帶,急性肝炎,支氣管炎。肺炎,蛔蟲病,習慣性便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