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果纈草

毛果纈草

毛果纈草(學名:Valeriana hirticalyx)為敗醬科纈草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西藏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4,100米至4,300米的地區,見於灌叢草坡以及河灘石礫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矮小草本,高 (5-) 10 (-18) 厘米,根狀莖短而不明顯,簇生許多帶狀鬚根。匍枝細長,節部具近膜質的鱗片,枝端簇生須帶狀不定根和匍枝葉,後者圓形、全緣、長寬各4毫米,柄長1.5厘米。莖直立單生,在乾標本上略呈紅色,除節部具粗毛外,其餘光禿或疏被粗毛。基生葉在乾標本(花、果期)上未見。莖生葉2 (-3) 對,倒卵形,長1.5-3厘米,寬1-1.5厘米,,裂度中等,不達中肋而形成寬約1.5-2毫米的葉軸;裂片3-9,長圓形至倒卵形,全緣;頂裂片長1-1.5厘米,寬0.6-0.8厘米,與最前的一對側裂片擠生在一起;側裂片與頂裂片同形,互相疏離,愈向葉柄基部愈小;葉柄寬,近膜質,最下一對葉柄的長度常為葉長的2倍,漸向上漸短而至無柄,邊緣有粗毛。聚傘花序頭狀,長寬各約1厘米,頂生。小苞片匙形至披針形,近膜質。花冠紅色,筒狀,全長約5毫米,花冠裂片橢圓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筒部內側具長柔毛。雌雄蕊均伸出於花冠之外。果序較花序稍疏展,長約3-4厘米,寬2-3厘米。瘦果橢圓狀卵形,長約3.5-4毫米,最寬處約2毫米,兩面均密被粗長毛,冠毛粗長,為果長的1倍以上。小苞片稍短於成熟的果實。花期7-8月,果期8-9月。
同屬比較
本種近似髯毛纈草 V. barbulata Diels, 但以羽裂片的裂度中等,葉裂不達中肋而形成稍寬的葉軸;頂裂片與側裂片同形而較大,並與最前端的一對側裂片擠生在一起;葉柄寬而近膜質;瘦果兩面均密被粗長毛等特徵而與之區別。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100-4300米的灌叢草坡、河灘石礫地。

分布範圍

分布在青海東北、東部和南部以及西藏東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