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山雞椒

毛山雞椒

毛山雞椒(學名:Litsea cubeba (Lour.) Pers. var. formosana (Nakai) Yang et. P. H. Huang)是樟科,木姜子屬山雞椒的變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可達10米;小枝、芽片、葉片下面和花序具絲狀短柔毛。枝、葉具芳香味。頂芽圓錐形,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形,紙質,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羽狀脈,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梗細長,花被裂片寬卵形;子房卵形,花柱短,果近球形,成熟時黑色,花期2-3月,果期7-8月。

分布於中國台灣、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和廣東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山雞椒(變種)(種子植物名稱)
  • 拉丁學名:Litsea cubeba (Lour.) Pers. var. formosana (Nakai) Yang et. P. H. Huang
  • :植物界
  • :雙子葉植物綱
  • :樟科
  • :木姜子屬
  • 亞種:毛山雞椒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山雞椒: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10米;幼樹樹皮黃綠色,光滑,老樹樹皮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枝、葉具芳香味。頂芽圓錐形,外面具柔毛。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11厘米,寬1.1-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紙質,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6-10條,纖細,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葉柄長6-20毫米,纖細,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梗細長,長6-10毫米;苞片邊緣有睫毛;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寬卵形;能育雄蕊9,花絲中下部有毛,第3輪基部的腺體具短柄;退化雌蕊無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無毛,幼時綠色,成熟時黑色,果梗長2-4毫米,先端稍增粗。花期2-3月,果期7-8月。
毛山雞椒(變種)與山雞椒不同在於小枝、芽、葉片下面和花序具絲狀短柔毛。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和廣東北部。

主要價值

果實圓球形,直徑4-6厘米。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常有果柄痕。中果皮易剝去;內果皮暗棕紅色,果皮堅脆,種子1粒,內有肥厚子葉2枚,富含油質。具特異強烈竄透性香氣,味辛、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