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喉鞘蕊花

毛喉鞘蕊花

毛喉鞘蕊花(學名:Coleus forskohlii (Willd.) Briq.)是唇形科,鞘蕊花屬直立或上升草本植物。莖粗壯,高可達40厘米,分枝,被開展的長柔毛,葉片卵圓形,先端鈍或急尖,邊緣具圓齒,近肉質,葉柄密被絨毛狀柔毛。輪傘花序,花多數排列;苞片寬卵圓形,膜質,無柄,花萼鐘形,萼齒心形,花冠紫藍色,冠檐二唇形,裂片不相等,下唇延長,花柱超出雄蕊,花盤前方膨大。小堅果圓形,壓扁狀。9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北部。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及熱帶非洲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300米的曠野山坡上。

毛喉鞘蕊花全株均可藥用,其葉多含葉綠素和揮髮油,具有強心、降壓、平喘、抗血栓及降低眼內壓等藥理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研究進展,

形態特徵

直立或上升草本。莖粗壯,高約40厘米,鈍四稜形,具四槽,分枝,被開展的長柔毛,在上部較密。葉卵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驟然漸狹下延至葉柄,邊緣具圓齒,近肉質,兩面密被絨毛狀柔毛,側脈約4對,與中脈在兩面平坦;葉柄長約1.5厘米或更短,腹平背凸,密被絨毛狀柔毛。
輪傘花序具6花,多數排列成長達11厘米的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先端尾狀急尖,膜質,外被疏的腺點及微柔毛,邊緣有緣毛,無柄,開花時脫落。花萼鐘形,長約6毫米,密被長柔毛,萼齒5,後齒增大,心形,先端短尖,其餘4齒鑽狀披針形,側齒較短。花冠紫藍色,長12-15毫米,外被疏腺點,下彎,喉部增大,冠檐二唇形,上唇4淺裂,裂片不相等,下唇延長,長圓形,凹陷,舟狀。雄蕊4,近外伸或內藏,花絲在中部以下合生成鞘。花柱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線形。花盤前方膨大。小堅果圓形,壓扁狀。花期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北部(東川)。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及熱帶非洲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300米的曠野山坡上。

栽培技術

毛喉鞘蕊花為宿根、耐旱能力強的植物(當地民間俗稱“死不了”).次年其宿根又可發芽,插枝也極易成活,雨季、光照條件下生長很快.因其產種量大,種子每千粒重(1.52±0.01)克,故最適用於批量生產的繁殖方法是播種移栽,可選擇紫黑色、油潤飽滿的種子,其繁殖係數和發芽率高,栽種季節為5月雨季來臨前。
選擇細松的肥土,下種育苗,15天左右萌發,待幼苗長至10-15厘米高,有3-5對真葉後移栽.一般每平方米種4株,返青後退雨水、陽光迅速生長。此時施用農家肥,長勢旺盛,8-9月開紫蘭色花,會吸引大批蜜蜂采粉,邊開花邊結籽。種子成熟期不一致,常是下部的花序上種子已成熟,上部還不斷開花,花期長,故產種量大,至10月可採收種子。收籽後採收全株,去土,因其根莖肥壯,含水多,極不易曬乾,可將其切片曬乾,以防霉變。

主要價值

毛喉鞘蕊花全株均可藥用,其葉多含葉綠素和揮髮油,有效成分少,具有強心、降壓、平喘、抗血栓及降低眼內壓等藥理作用,使用歷史悠久,在印度民間以全草煎服,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及呼吸系統疾病等,療效顯著,古印度稱其為“萬靈藥”。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開始用於心腦血管病、腫瘤和老年常患疾病等的治療。

研究進展

中國最早關於毛喉鞘蕊花的記載,是由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於1932年在雲南東川發現並記載,1989年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專家王宗玉等在雲南再次發現並開始引種及栽培工作,通過與印產毛喉鞘蕊花的形態特徵以及化學成分的對比,發現二者並非同種植物,並將雲南種定為小江鞘蕊花。1977年收載於《中國植物志》66卷,《雲南省藥品標準》(1987-1992)對其性狀和鑑別項進行了詳細記載。中國野生毛喉鞘蕊花國內資源極為稀少,為提高印產毛喉鞘蕊花葯用部位質量和產量,對印產毛喉鞘蕊花進行了最佳效益種植法的研究,總結出其分離及栽培技術路線。其分布範圍狹窄,主要分布於雲、貴地區,但通過努力,已在雲南和湖北栽培成功。生藥學研究方面,吳和珍等對毛喉鞘蕊花的性狀、組織顯微和薄層鑑別方法進行研究,確定了毛喉鞘蕊花葯材鑑別方法及要點。另外通過對比野生與栽培毛喉鞘蕊花的根莖,發現兩種植物組織結構差異明顯,野生毛喉鞘蕊花具有較多貯水薄壁組織,根莖有明顯膨大;而栽培品種的根莖無此特徵。為制定該藥材質量標準,研究和利用該藥材資源提供了參考。為提高稀缺資源的利用,採用細胞、組織培養和轉基因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出毛喉鞘蕊花活性成分,是植物資源開發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