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侵人剛果河流域

比利時侵人剛果河流域,19世紀後期,在列強掀起的瓜分世界浪潮中,美籍英國人斯坦利對非洲剛果河流域進行了探險活動,並提供了大量有關該地區的社會和自然資源等情況,從而引起了西方殖民者對這塊盛產橡膠、咖啡、可可、椰子以及各種貴重金屬的土地的重涎。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倡議召開了所謂的“國際地理學會議”,比、英、法、德、意、美、俄、葡、奧匈的代表以進行科學考察和傳播文明為藉口,成立了“國際考察開發中非協會”。1878年11月,利奧波德二世決定成立了“上剛果研究委員會”,1882年改組為“國際剛果協會”,並委託斯坦利帶領一批比利時殖民者深入剛果河流域。1879—1884年,斯坦利以“國際剛果協會”的名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22個工作站,還強迫當地酋長簽訂了大約450個保護條約。比利時以此為殖民據點,從而占有了剛果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比利時對則果河流域的占有,引起了法、英、德、葡等西方國家在這一地區的劇烈爭奪,並導致了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柏林會議的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比利時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使會議簽署了有利於自己的總議定書。這樣,利奧波德二世便可以以個人名義占有“剛果自由邦”(今薩伊),包括剛果河河口地區。柏林會議劃定了歐洲列強在中部非洲的勢力範圍,而且也標誌著瓜分非洲的鬥爭已由兩三個國家擴展成為多邊國際衝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