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計(漢語詞語)

毒計(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形容在行動之前,使用目的狠毒、致命的想法,並通過隱秘計畫,得到起加害作用或應對的一種計策。

另有例句和單字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計
  • 外文名:deadly trap
詞語概念,單字解釋,

詞語概念

詞目:毒計
拼音: dú jì
注音: ㄉㄨˊ ㄐㄧˋ
英文:insidious scheme
詞義:狠毒的計策。
例句:魯迅 《三閒集·“醉眼”中的朦朧》:“但當現在‘無產者未曾從有產者意識解放以前’,這問題是總須起來的,不儘是資產階級的退兵或反攻的毒計。”

單字解釋

dú ㄉㄨˊ(1) 有害的性質或有害的東西:~氣。~性。~餌。~藥。~蛇。吸~。販~。 (2) 害,傷害:~害。~化。~殺。莫予~也(沒有誰能危害我,即誰也不能把我怎么樣)。 (3) 兇狠,猛烈:~辣。~計。~刑。狠~。惡~。 (4) 恨,以為苦:令人憤~。 (5)有害的影響:~素。~瘤 (6)統治:這個意思只在古文裡出現。例如:“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吉又何咎矣!”。毒在做統治時不帶貶義,應當注意類似“秦以無道毒天下”時的翻譯,應該是秦國以無道昏庸統治天下,而不是秦國以無道昏庸毒害天下 dài ㄉㄞˋ (1) 古同“玳”,玳瑁。  “毒與篤,同韻同義。此為同韻之字代本字之例。《尚書·微子》:“天毒降災,荒殷邦……”《史記·宋微子世家》引 作:“天篤下災,亡殷國……”(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入門》(油印本),廣西師範學院教材部,1962年2月) Dǔ 身毒——  印度河流域古國名。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dus。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聽說在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身毒國,並在大夏看到從身毒國販運來的邛竹杖和蜀布。張騫認為大夏在漢西南,而身毒在大夏東南,則身毒應距中國蜀郡不遠。漢武帝聽信此言,從蜀郡四道出使,企圖從中國的西南地區經身毒通往大夏,但因當地少數民族的阻攔沒有成功。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insidious scheme;venomous scheme;deadly trap] 狠毒的計策
ji(1).核算:~時。~量(liàog )。~日程功.(2)測量或核算度數、時間、溫度等的儀器:晴雨~。濕度~。(3).主意,策略:~策。~謀。(4.)謀劃,打算:~劃。~議。(5).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