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

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

《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從寶寶剛出生起,指導新媽媽正解餵母乳的方法,讓新手媽媽初次餵母乳就上手。而對不能吃母乳的寶寶,給出了配方奶的正確餵法和注意事項,讓人工餵養的寶寶也得到最好的餵養。一般從寶寶6個月起,就要添加輔食。《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詳細介紹了輔食的添加過程及製作方法,對輔食餵養中的眾多疑難問題也做了專業的解答。母乳餵養不管是對新媽媽還是新生寶寶,都是最好的。

基本介紹

  • 書名: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
  •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開本:24
  • 作者:艾貝母嬰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47908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賦予無數母乳媽媽和非母乳媽媽超強的正能量,是每一位新手媽媽的手頭枕邊必備書。母乳餵養成功的訣竅;配方奶的正確餵法和注意事項;輔食添加時機與具體添加方法;輔食製作步驟詳解與營養配餐推薦。《母乳配方奶輔食餵養百科》內容詳實,科學實用,而且語言通俗,圖文並茂,輕鬆閱讀。尤其是精美的可愛寶寶的圖片,寶寶也很喜歡

作者簡介

艾貝母嬰研究中心,擁有多名國內頂級的婦科專家、產科專家、兒科專家和早教專家,致力於母嬰保健方面的知識普及工作,同時也為社會機構開展研究提供諮詢服務。自成立來,出版相關圖書數十部,深受廣大讀者的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章 0~1個月:首選母乳餵養
寶寶出生了
新生寶寶發育數據參考
新生寶寶食量、大小便、睡眠情況概覽
新生寶寶身體能力觀察
餵養寶寶首選母乳
堅信自己可以母乳餵養
早開奶、多吮吸
教寶寶用正確的方式含乳
正確的餵奶姿勢
乳頭凹陷別灰心
寶寶出生後,該不該餵點奶粉或糖水
夜間哺乳注意安全
哺乳媽媽補點鈣
怎樣把握按需哺乳的“需”
暫時不能餵母乳時預防回奶
新生兒期避免添加奶粉
合理用配方奶餵養寶寶
人工餵養首選配方奶
如何選擇配方奶
怎樣保存奶粉
哪種水沖奶粉更好
新生兒初期最好別用全奶
每次沖多少配方奶
配方奶沖調要嚴格按照說明進行
注意奶水的流速和溫度
配方奶餵養新生寶寶按需還是按時
用餵母乳的姿勢餵配方奶
給寶寶選舒適的奶嘴、安全的奶瓶
及時清洗、消毒、更換奶瓶和奶嘴
判斷新生寶寶是否吃飽的方法
大小便的量,可看出寶寶是否吃飽
體重反映寶寶是否吃飽
睡眠可反映寶寶是否吃飽
媽媽給寶寶準備好“糧袋”
脹奶了,乳腺管卻不通怎么辦
怎樣緩解乳頭疼痛
怎樣預防乳腺炎
經典催奶湯增加乳汁分泌
喝催奶湯的禁忌
避免導致奶少、奶差的因素
哺乳媽媽一日5~6餐
哺乳媽媽飲食要求營養豐富、種類多樣
哺乳媽媽飲食禁忌
不適合餵母乳別勉強
餵養要點
餵魚肝油要避免中毒
預防寶寶溢奶
特別關註:早產寶寶
早產寶寶的生理特點
怎樣餵養早產寶寶
第二章 2~3個月:餵養逐漸形成規律
寶寶一天一個樣地長大
2~3個月寶寶發育數據參考
2~3個月寶寶食量、大小便和睡眠概覽
2~3個月寶寶身體能力觀察
堅持母乳餵養
純母乳餵養至少堅持6個月
讓泌乳和哺乳達到供需平衡
按摩增加奶水量
奶水的兩種怪現象
催奶貴在堅持
母乳餵養的3點要求
別讓寶寶邊吃邊玩
別排斥夜間哺乳,學會躺著餵
感冒時能餵母乳嗎
經期可以餵母乳嗎
母乳餵養的寶寶是否需要餵水
配方奶餵養逐漸規律
定時、定量餵養還需微調
配方奶餵養謹防過量
準備配方奶的宜與忌
奶粉,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不要頻繁更換奶粉
需要儘快更換奶粉的情形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要餵水
配方奶餵養的寶寶可喝點蔬果水
混合餵養以母乳為主.
混合餵養的兩種方式
怎樣判斷需要添加奶粉了
混合餵養以母乳為主
讓寶寶乳頭、奶嘴都喜歡
發生了“乳頭錯覺”怎么辦
混合餵養Q&A.
看大便監測寶寶消化
不同餵養方式大便不同
大便反映寶寶消化與餵養問題
母乳餵養的寶寶也會便秘
哺乳媽媽健康哺乳兩不誤
正確穿戴哺乳胸罩
哺乳媽媽生病及時治療
哺乳媽媽要了解的用藥禁忌
焦點問題
寶寶體重不達標怎么辦
寶寶餓了有何表現
寶寶吃飽了有何表現
寶寶吃奶不專心怎么辦
特別關註:雙胞胎寶寶
雙胞胎寶寶的身體特質
讓雙胞胎寶寶都吃飽、吃好
第三章 4~6個月:準備轉奶加輔食
寶寶仍在快速生長
4~6個月寶寶發育數據參考
4~6個月寶寶食量、大小便和睡眠概覽
4~6個月寶寶身體能力觀察
職場媽媽餵母乳
讓寶寶提前適應媽媽上班後的餵養方式
裝備好,做個“背奶”媽媽
練習擠奶、儲存和餵食
了解母乳的保質期限
職場媽媽擠母乳Q&A
“背奶”媽媽要克服哪些困難
學學“奶陣刺激法”,擠奶更輕鬆
職場媽媽避免漏奶尷尬.
出差要保證奶質、奶量
轉高段配方奶
認識奶粉“段數”
6個月給寶寶轉二段奶
轉奶的注意事項
正式添加輔食
輔食添加要適時
加輔食操作總綱.
做輔食需要的工具
每次加一樣,每周加一種
1頓到3頓,1/4個到1個
由糊狀食物到固體食物
烹調輔食要求無糖、無鹽、無調味品
準備實用的輔食餐具
寶寶的第一頓輔食很重要
讓寶寶順利接受輔食
輔食要絕對安全
各種輔食製作方法
如何選購、食用成品泥糊狀輔食
如何選購、沖調嬰兒米粉
選購輔食要注意避開3個誤區
大便與輔食的關係
大便性狀因輔食而改變
寶寶吃輔食消化不良怎么辦
看大便判斷消化道健康
焦點問題
寶寶厭奶
輔食過敏
特別關註:寶寶貧血
預防寶寶貧血
補鐵治療寶寶缺鐵性貧血
本階段寶寶輔食精選
1.番茄汁
2.油菜水
3.蘋果泥
4.南瓜泥
5.蛋黃羹
6.粳米油
第四章 7~9個月:嘗試更多食物
寶寶生長發育放緩
7~9個月寶寶發育數據參考
7~9個月寶寶食量、大小便和睡眠概覽
7~9個月寶寶身體能力觀察
輔食選擇增多
從一餐到兩餐
從半固體食物到固體食物
不能給寶寶吃的或多吃的食物
適當添加粗糧輔食
開始用少量油脂烹調輔食
為寶寶準備磨牙食品
奶不能少
奶仍然是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
寶寶只吃輔食不吃奶要糾正
奶與輔食如何搭配
不適當的餵養方法要避免
湯泡飯不宜經常吃
不要用奶瓶吃輔食
不宜久吃粥湯泡配方奶粉
改掉睡前醒後吃奶的習慣
別用優酪乳替代配方奶
別用豆奶粉代替配方奶粉
輔食中的不安全因素要消除
不要嚼食餵寶寶
不要過量餵食
別給寶寶吃大人飯
進入斷奶準備期
嘗試斷掉夜奶
減少寶寶對媽媽的依戀
媽媽預防自己出現斷奶反應
寶寶喝水
寶寶喝什麼水好
喝水選對時機
寶寶不喜歡喝水怎么辦
寶寶吃水果
為寶寶選水果避開誤區
慧眼識別“有毒”水果
寶寶吃水果的注意事項
怎樣給寶寶選果汁
不要用果汁代替水果
焦點問題
保證寶寶好食慾
寶寶是否應該吃營養強化食品
提高寶寶免疫力不要依賴保健品
特別關註:寶寶補鈣
關注寶寶缺鈣問題
避免不當補鈣法
寶寶補鈣Q&A
本階段寶寶輔食精選
1.雞肝糊
2.蛋花豆腐羹
3.魚肉糊
4.豆腐糊
5.紅嘴綠鸚哥面

文摘

餵養寶寶首選母乳
堅信自己可以母乳餵養
現在沒奶的媽媽不在少數,你身邊可能就有,因此你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奶,是不是能實現母乳餵養,我們建議你一定要有信心,堅信自己能母乳餵養,你有母乳餵養成功的所有條件,這是母乳餵養成功實現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的身體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泌乳素是乳汁分泌的閥門,當你生下寶寶後,胎盤脫離母體,體內的孕激素水平自然下降,幾乎同步的,泌乳素水平會迅速上升,乳房接受到泌乳素的信號,就會開始分泌乳汁。這是每個新媽媽都要經歷的過程,沒有理由你不經歷,所以你沒必要擔心自己沒奶。
其次,雖然乳汁分泌需要足夠的營養支持,其實這個要求也不難達到,現在的營養水平這么高,只要你產後營養充足,你就沒有理由沒有奶。一般在產後3天內,媽媽就會感到下奶了。
餵養寶寶首選母乳既然條件具備,就看你怎么去開發你的乳房了,這一點非常重要。乳汁是靠寶寶吸出來的,這是泌乳的主要動力,而且乳汁的產量也是受寶寶吸吮來調控的。因此,你要堅持讓寶寶早吮吸、多吮吸,如果沒條件讓寶寶吸那就擠出來,給乳房足夠的刺激,你只要做到了這點,母乳餵養就有很大可能成功。
多數沒有奶的媽媽主要原因在於她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沒有去堅持導致的,你要告誡自己不要重蹈她們的覆轍。
早開奶、多吮吸
相對於配方奶,母乳是更適合寶寶的食物,因此成功實現母乳餵養非常重要。實現母乳餵養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早開奶、多吮吸。
寶寶出生1小時內開奶
開奶指的是讓寶寶第一次吮吸媽媽的乳房。如果一切順利,寶寶出生後,醫生做些簡單處理就會把他放在媽媽的懷裡了,並告訴媽媽可以餵奶了,這時就可以開奶了。
不過,此時媽媽還需要躺在床上,不太容易讓寶寶含住乳頭,可以請求醫生或家人幫忙,將寶寶放在自己的胸前,嘴巴達到乳頭的高度,然後用手臂托住寶寶的後背和臀部、頭部,這時,寶寶的臉就接觸到了媽媽的胸部,他會自動尋乳吮吸。如果寶寶沒有尋乳,可以用另一隻手頂著乳頭刺激寶寶嘴角幾下。
剖宮產的媽媽必須平臥,讓寶寶吮吸不太容易實現,可以用吸奶器代替進行開奶。
儘管此時吮吸,寶寶其實吸不到什麼奶水,但是這樣做可以刺激腦垂體,腦垂體給身體發出指令,多分泌泌乳素,這樣媽媽就能早下奶、多下奶,為成功實現母乳餵養打好基礎,這才是最重要的意義。所以,如果醫生沒有叮囑你可以餵奶了,就要主動詢問,避免耽誤。
排除障礙多吮吸
媽媽做到早開奶容易,做到多吮吸卻難,多吮吸難遇到的障礙主要有3種:第一是媽媽感覺還沒有奶水,吸不吸無所謂,加上自己比較勞累就偷懶了;第二是家中長輩堅持老觀點,認為沒必要,總是勸媽媽多休息,媽媽也就順勢不餵了;第三有些媽媽初為人母,還不習慣當眾裸露胸部,不好意思,總是拖著不餵。媽媽可審視一下自己的狀態,排除障礙,儘量做到多吮吸。
多吮吸可以疏通乳腺管,乳腺管暢通也是實現母乳餵養的基本條件。乳腺管暢通有個很大的好處,下奶後可以較通暢地流出,避免脹奶引起過分痛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