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丘儉紀功碑

毋丘儉紀功碑

公元1906年, 吉林集安鄉民築路發現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系赭紅色含石英粒岩石鑿刻而成,發現時只殘餘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潔,碑陰亦作修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毋丘儉紀功碑
  • 規格:長39厘米、寬30厘米、厚88.5厘米
  • 字型:漢字陰刻隸書
  • 字數:50字
  • 年代:三國
簡介,碑刻內容,歷史記載,歷史考證,考古價值,歷史人物簡介,

簡介

公元1906年, 吉林集安鄉民築路發現曹魏安邑侯平定高句麗反叛紀功。碑系赭紅色含石英粒岩石鑿刻而成,發現時只殘餘全碑之左上角,表面光潔,碑陰亦作修琢。殘長39厘米、寬30厘米、厚88.5厘米。漢字陰刻,可見7行47字,另有三字雖殘但可辨識,共得50字。其字型為隸書,遒勁古樸鑿刻工拙。

碑刻內容

此刻殘損甚夥,首行刊“正始三年高句麗反”,二行有“督七牙門討句麗五”,三行有“復遺寇 六年五月 旋”,四行有“討寇將軍魏烏丸單于”,五行“威寇將軍都亭侯” ,六行“行裨將軍領玄”,七行“裨將軍” 。因不能釋讀全文,僅據殘存文字度其大意為:正始三年高句麗反叛,魏遣七牙門(按,魏置五兵門即尚書省五兵曹及其長官之簡稱,後衍成七兵門。即:左兵、中兵、右兵、騎兵、都兵、左外兵、右外兵,這裡當是這七個兵種部門)舉兵討伐,於正始六年五月凱旋而還。碑後幾列刊為參加此次戰役的將軍,惜不能見其姓名。

歷史記載

《三國志·魏書。丘儉傳》記載:“正始中,儉以高句麗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麗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儉遂束馬懸車以登丸都,屠句麗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宮將妻子逃竄,儉引兵還。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從上述記載來看,毋丘儉刻石紀功凡兩處,此碑當為其一,即“刊丸都之山”碑。

歷史考證

毋丘儉紀功碑發現之後, 引起當時學術界極大的重視。諸史家對碑文涉及史實、文意、歷史地理及殘字等頗多考證。其考釋最精闢者,當首推王國維。
王氏在《觀堂集林》一書中對毋丘儉紀功碑詳加考證,訂補闕文,修正顧文獻記載之不確,基本讀通了碑文。現擇其考證後的碑文纂嫌如下: 正始三年高句麗反(以下闕毋丘儉銜名) 督七牙門討句麗五年一無 復遺寇六年五月旋師 討寇將軍魏烏丸單于寇婁敦 威寇將軍都亨侯 行裨將軍領夫菟太守王頎 行裨將軍
以下闕文,大概當時隨毋丘儉東征的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等渚將銜名。又考是役乃四年會師,五年出兵,六年旋師而無復遺。至此,碑文大意已通。

考古價值

毋丘儉紀功碑的發現,證明《三國志·高句麗傳》所記正始五年毋丘儉討高句麗是確有其事的,而與同書毋丘儉傳記載的“六年,復征之”實為同一事件的繼續,應依碑文改正為正始五年出兵,六年班師。它書轉抄之誤亦因此得以明了。

歷史人物簡介

毋丘儉,魏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魏明帝時官至尚書郎,後任荊州刺史、幽州刺史,因平定公孫淵反叛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五年(公元二四四年)率軍伐高句麗,大勝而歸。後又任鎮南將軍、鎮東將軍。(正元二五五年),因起兵反抗司馬師專權失敗被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