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霧

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向大氣中持續排放的物質數量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複雜,引起大氣成分發生急劇的變化。當大氣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質達到對人類健康、動植物生長以及氣象氣候產生危害的時候,我們就說大氣受了污染。殺人霧即出現在大氣污染程度達到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大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殺人霧
  • 慘劇1: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 慘劇2: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 慘劇3: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典型事例,霧都劫難,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治理結果,

典型事例

霧都劫難

空氣污染最典型的事件是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4天奪走4000多條人命。過後的兩個月中,又陸續有8000多人死亡。
殺人霧
時至1952年,倫敦仍用煤發電,距市中心不遠有許多工廠,居民家庭用煤取暖,蒸汽機車拖著列車穿梭於倫敦和各大城市之間,對卡車和小汽車尾氣污染也不加控制。這些污染源產生大量的碳、硫化物以及其它的化學煙霧漂浮在空氣中。12月5日一場濃霧籠罩著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與霧混合在一起,彼此產生化學反應。4天后污染濃度增強了10倍,毒性加強。
12月7日市中心能見度降低到5米以下,因而被稱為“黑暗的星期日”,汽車無法行駛,泰晤士河上的船也無法航行。煙霧進入了莎士比亞劇場,舞台無法看清,因此正在上演的歌劇《茶花女》演到第一幕結束就被迫中止。圖中是第4天雙層汽車開著霧燈在白天緩慢行駛,
倫敦的警察舉著火把讓自己看清別人,也讓別人看清自己。
12月10日大霧散去,4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老人,感染支氣管炎和有關肺部疾病的患者達數千人。

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位於匹茲堡市南邊30公里處,有居民1.4萬多人。多諾拉鎮坐落在一個馬蹄形河灣內側,兩邊高約120米的山丘把小鎮夾在山谷中。多諾拉鎮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多年來,這些工廠的煙囪不斷地向空中噴煙吐霧,以致多諾拉鎮的居民們對空氣中的怪味都習以為常了。
1948年10月26-31日,持續的霧天使多諾拉鎮看上去格外昏暗。氣候潮濕寒冷,天空陰雲密布,一絲風都沒有,空氣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動,出現逆溫現象。在這種死風狀態下,工廠的煙囪卻沒有停止排放,就像要衝破凝住了的大氣層一樣,不停地噴吐著煙霧。
兩天過去了,天氣沒有變化,只是大氣中的煙霧越來越厚重,工廠排出的大量煙霧被封閉在山谷中。空氣中散發著刺鼻的二氧化硫氣味,令人作嘔。空氣能見度極低,除了煙囪之外,工廠都消失在煙霧中。
隨之而來的是小鎮中6000人突然發病,症狀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頭痛、四肢乏倦、胸悶、嘔吐、腹瀉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齡多在65歲以上,大都原來就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情況和當年的馬斯河谷事件相似。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12月1-15日,整個比利時大霧籠罩,氣候反常。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馬斯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霧層尤其濃厚。
在這種逆溫層和大霧的作用下,馬斯河谷工業區內13個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瀰漫在河谷上空無法擴散,有害氣體在大氣層中越積越厚,其積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極限。第三天開始,在二氧化硫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發病者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症狀是: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噁心、嘔吐。咳嗽與呼吸短促是主要發病症狀。一個星期內就有63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臟病與肺病的患者。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於難,紛紛死去。屍體解剖結果證實: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組織與器官沒有毒物效應。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洛杉磯位於美國西南海岸,西面臨海,三面環山,是個陽光明媚,氣候溫暖,風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礦、石油和運河的開發,加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為了一個商業、旅遊業都很發達的港口城市。
然而好景不長,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人們就發現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溫柔,變得“瘋狂”起來。每年從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會出現一種瀰漫天空的淺藍色煙霧,使整座城市上空變得渾濁不清。這種煙霧使人眼睛發紅,咽喉疼痛,呼吸憋悶、頭昏、頭痛。1943年以後,煙霧更加肆虐,以致遠離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減產。僅1950-1951年,美國因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5億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1970年,約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眼病。這就是最早出現的新型大氣污染事件——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
光化學煙霧是由於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一般發生在濕度低、氣溫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後。汽車尾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氣中後,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吸收太陽光所具有的能量。這些物質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後,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原有的化學鏈遭到破壞,形成新的物質。這種化學反應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為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灣。1955年這裡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化工廠終日排放的含SO2的氣體和粉塵,使昔日晴朗的天空變得污濁不堪。1961年,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在這一帶發生,並迅速蔓延。據報導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氣腫等占15%。1964年這裡曾經有3天煙霧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1970年患者達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據報導,事件期間四日市每年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達13萬噸之多,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過標準5—6倍,煙霧厚達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氣體和金屬粉塵,他們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質,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治理結果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這樣描繪倫敦的霧:“這一天,倫敦有霧。這場霧濃重而陰沉。有生命的倫敦,眼睛刺痛,肺部鬱悶。有生命的倫敦,是一個渾身煤炱的幽靈。”
1952年的這場災難,終於讓倫敦人徹底醒悟。英國也以此為契機,走上了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污染治理之路。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案》出台。這部對全世界治理污染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法案,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控制家庭和工廠排放的廢氣。法案明確規定,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採取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定無煙區,禁止燒煤;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降低了80%。
不過,治污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國再次暴發嚴重煙霧事件,但死亡率大幅降低。此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1968年,再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加大控制空氣污染力度。1974年,出台《污染控制法案》,對機動車燃料成分和石油燃料含硫量作出規定。
這之後,倫敦人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告別煙霧”。1980年全年,倫敦有霧的日子竟然只有5天。從此,倫敦徹底摘掉了“霧都”惡名。如今,在倫敦這樣一個大城市,竟然是全歐洲敞篷車賣得最好的地方,這便是倫敦空氣清新的最好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