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6I

殲-6I

殲-6I是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公司製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根據前蘇聯的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空軍的主力殲擊機,可以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亦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支援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殲-6I
  • 英文名稱:Shenyang J-6I
  • 前型/級:殲-6
  • 次型/級殲-7
  • 研製時間:1958~1960年
  • 服役時間:1964年
  • 定型時間:1960年
  • 國家:中國
研製歷史,設計特點,

研製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美國蔣介石集團的RB-57D和U-2高空偵察機、“火蜂”高空無人機和空飄氣球不斷對中國大陸進行偵察,尤其是在中國進行核子彈試驗前後,敵對勢力的偵察活動更加猖獗,
殲-6I
同時。北部灣事件後,美軍開始大規模空襲北越。為了防止韓戰的情況重演,美軍也需要大量蒐集中國西南邊境的情報,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高空無人偵察機(初期是 BQM-147G,後期改進為 BQM-147H)。其最大飛行高度可達 20,000 米,典型偵察飛行高度 17,000~18,000 米,超過殲-6 實用升限,但在其動升限範圍內。採用適當的戰術和正確的引導、操縱,可以使用殲-6 對其實施打擊。但問題在於,實際攔截時的戰術選擇、引導、操縱對飛行員和地面情報保障、指揮人員的要求均相當高,攔截難度很大。
1964 年 10 月 13 日,空 1 師 1 架殲-6 在廣西攔截一架高空偵察機時,作戰高度達 17,600 米,3 次開炮未能擊落。飛行員決心撞下敵機,但動作過猛,飛機進入螺旋墜毀,美偵察機安然返航。此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空軍殲-6 多次擊落美偵察機,但實際作戰時殲-6 升限不足仍然是攔截的主要技術障礙。因此,中國空軍部隊急需一種能殲滅敵高空偵察機的高空截擊機,同時也需要高空飛機來觀察和收集核子彈爆炸之後的高空微粒。殲-6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研製的。
殲-6Ⅰ是在殲-6晝間超聲速殲擊機基礎上改型設計的高空截擊型。1965年,112廠對該機提出了殲-6“輕裝”研製方案。該方案利用當時在試飛站的一架已經飛了13架次但尚未合格的2306號殲-6飛機進行改裝試驗,一邊排除飛機上的各種故障,一邊根據“輕裝”方案改裝。

設計特點

殲-6Ⅰ在殲-6基本型的基礎上,換裝了推力更大的渦噴6甲(811甲)發動機,使單台最大推力達到3000千克力,單台加力推力達到3705千克力,比殲-6原型機裝用的渦噴6發動機的推力有了較大提高;增加了襟翼面積0.6米2,從而增加了機翼面積並提高了高空穩定性,消除了原型機在接近升限時產生的左右搖擺現象;拆下防彈鋼板、著陸燈、信號槍、兩個氧氣瓶和機翼的兩門炮,從而減重485千克,採用0.5毫米厚度的薄壁油箱也減輕了飛機重量。因此,殲-6Ⅰ飛機設計升限可達18500米。
1966 年,殲-6I 改裝成功。總計改裝了 12 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