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關係

殭屍關係

網路時代,朋友之間有了一種便捷的聯繫方式——微信。或許大多數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躺著一些人,既不刪除又不聯繫,久而久之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近日,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在《微信上有一種關係,叫沉默的殭屍關係》一文 中提出,微信“殭屍關係”的概念,並迅速引發熱議、討論和共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信殭屍關係
  • 外文名:zombie relationship
殭屍殭屍,殭屍關係”形成始末、成因、影響及如何緩解,

殭屍殭屍

殭屍關係形成始末
殭屍關係的成因及影響
如何緩解殭屍關係
支招

殭屍關係”形成始末、成因、影響及如何緩解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在首次提出微信“殭屍關係”概念的文章中,對殭屍關係做了詳盡的分析。
常寧博士在其文章中這樣描述:當我們越來越疲憊於應對微信上與我無關但又“被迫要看”的信息時,我腦海里始終閃現的畫面是:一個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舞台中央獨自表演,周圍漆黑一片,只有聚焦燈的光孤獨作伴,這人時而沉醉、時而失落、時而焦慮、時而期待、時而平靜,黑漆漆的周圍偶爾想起掌聲,但他不知道觀眾是誰,他重新哼著自己的節奏再次翩翩起舞……
在使用微信時,或許許多人都對這種心境和狀態有所體會。如今,基於微信的社交關係的確發生了較大變化。最初,微信上的圈子多是小圈子,由親朋好友組成,這種關係是強關係,且大多是現實生活中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穩定性很高,即便不使用微信,這種強關係依然可以靠其他方式維繫。隨著微信越來越成為職業社交、工作範疇、行銷的工具,一個人的圈子的確由當初單純的強關係圈子,擴大到了更大範圍的圈子,甚至更多的交叉圈子,而這種圈子是基於弱關係的,不依託情感來維繫,只為了滿足工作、職業社交需求、行銷目的等。
於是,基於微信平台的社交圈子最終形成了兩種關係:一個種是真實的強關係社交圈子;另一種是基於某種利益需求臨時搭建的弱關係。
微信用於工作交流、職業圈子社交、行銷推廣等方面的需求越多,弱關係圈子占據的比例就會越大,那上面描述的這種畫面就會讓人愈發感到真切。其實,人們感到疲憊、失落、焦慮等情緒的真正原因並非如許多文章所說的“增多、泛濫的朋友圈信息”(這只是一方面),本質在於,這種臨時搭建的弱關係給不到我們足夠的滿足感、安全感、維繫感。
那么這種狀態造成的直接生理反應就是,對無關信息量增大的焦慮甚至是反感,最終這種狀態會大大減少我們打開微信刷朋友圈的頻率,因為避開是緩解信息壓力和焦慮感的直接辦法。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如此多人都在呼籲逃離微信朋友圈,丟開手機回歸真實生活。臨時社交關係的活躍度低,甚至會變成殭屍關係就是這個道理。
殭屍關係的成因及影響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殭屍關係”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她再次發表文章《我們如何緩解殭屍關係焦慮?》《再談微信“殭屍關係”,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_》等文中,更深入地談了微信殭屍關係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從理論層面剖析人們面對這種關係會如何做出反應。
因為工作、職業社交、行銷推廣等原因而建立起來的臨時社交關係最容易成為“殭屍關係”,最主要原因就是雙方的交流缺乏動力。
但是,這種“殭屍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只要有條件轉化,仍可能成為有情感的緊密社交關係。臨時社交關係轉化成互動性更強的情感關係大概有三個條件:真實的面對面互動交流;不間斷地在微信平台上溝通交流增進了解;尋找與他人的共鳴區。如果很難做到這三點,那么這種臨時關係就很容易成為“殭屍關係”。可以說,臨時社交關係在微信上的直接交流和溝通方面存在很多難以突破的問題,加之彼此的不熟知,雙方進一步在朋友圈產生互動的頻率更少,於是臨時社交關係更容易成為殭屍關係。所以,臨時社交關係在轉化成殭屍關係方面占很大比重。
除此之外,另一種能讓微信上的社交關係變成“殭屍關係”的情況則會發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階段。在信息分享階段,我們的大腦對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個處理過程,這個過程是:“接觸信息—過濾/篩選信息——感知到信息並留存/未感知信息到並拋棄”。
如果我們經過信息篩選和過濾,感知到了某些朋友的發布的信息並留存在大腦中,這時我們便對這個信息有了理解甚至認可,緊接著可能會有意願跟這個人進行朋友圈互動和交流,此時“共鳴區”就產生了。如果這種“共鳴”時常發生,那么雙方關係便會因為信息的分享而變得更加熟悉或緊密。
相反,如果我們在看到某些朋友發布的信息後不感冒(感知不到),那么這些信息很難進入我們的大腦,我們便不會有動力去更多了解,所以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忽視那些未達到“共鳴區”的信息和“朋友”(因為人會下意識地迴避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因此跟這些人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階段的互動會越來越少。一旦處於這種狀況,“舞台中央孤獨的表演者”便會頻頻出現,朋友圈“自說自話”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雙方的社交關係便可能向殭屍關係發展。
無論這種關係是由不熟悉的人臨時建立的社交關係,還是原來真實的社交關係,都很有可能轉向殭屍關係。也就是說,“朋友”雖然在同一平台展示信息,但因為所處境況/環境的不同,所以感知到對方信息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慢慢會在微信上“分道揚鑣”。(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
如何緩解殭屍關係帶來的心理失衡感?
殭屍關係
常寧博士表示,面對殭屍關係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處理壓力,我們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舒服,這種焦慮其實是心理的一種失衡狀態。為了緩解這種失衡感和消極狀態,可能很多人會選擇一種處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開的次數減少,正如上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樣。因為,從心理學上講,逃避可以減少失調心理。比如我們買了一個產品,好多評價都說不好,但我們會有意識的迴避這些不良評價,讓心理產生平衡,從而確定我們購買的決策是正確的。
而另一種緩解殭屍關係帶來失衡感的方法則是彌補這種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產品本身已經具備了這些功能):
(1)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內容,控制發帖數量,謹慎地撰寫評論,以迎合自己所屬的圈子;
(2)有篩選性地分享內容,多數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能贏得某些圈子成員的互動;
(3)不斷與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動(點讚、評論、甚至轉發他人發布的內容等),以此提高雙方關係的黏度,最終減少殭屍關係帶來的不良感覺。
(4)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組裡的活躍度。不過這樣的時間成本還是很高的,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分裂?
其實這些彌補失衡的方式就好比,我們買了一個產品,特別希望看到很多正面評價、家人朋友的認可,甚至還會專門去蒐集對這個產品積極的評價,以證明自己的決策正確,從而達到一種心理平衡。所以,相比於逃離朋友圈,這是一種比較積極對待殭屍關係狀態的方式,但長期來說,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時常刷朋友圈就會感覺不安。
所以某種程度上講,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也是積極轉化“殭屍關係”為更緊密關係的一種手段。通過分享信息,我們獲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機會,獲得並尋求更多的肯定,從而希望產生更多互動,失衡感得到緩解,最終也維護了這種關係。
支招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表示,“殭屍關係”是社會普遍現象,這種關係是在利益需求發生時就會激活,並搭建起來的“臨時社交關係”,一旦需求達成,社交關係便會逐漸淡化,甚至重新歸於陌生人行列,所以這種關係就像一種臨時默許的“交流契約”,職場人士最容易遇到“殭屍關係”。
殭屍關係其實不用害怕,在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也分遠近,不能要求所有人之間都是熟關係。”乾能教育新思維心理諮詢公司心理師劉懿儀表示,每個人的關係網會隨著生活圈子的轉移而改變,所有的關係只要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你本人也有價值,社交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大家遇到殭屍關係時,可以趁節假日給予對方問候,讓對方感受到您的尊重和牽掛。”同時,在平時不斷融入對方的圈子,在其中不斷參與討論,甚至可以從線上到線下進行面對面交流。“經過多次互動後,你就很容易和對方找到‘共鳴區’,比如雙方興趣愛好相投、生活環境相當、工作內容交叉等,自然而然不再沉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