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世界生存守則

2012年9月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向公眾發出“殭屍可能來襲”的警告,被稱作“殭屍世界生存守則”,此舉是希望利用殭屍的恐怖形象加強市民防範災害意識和應對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殭屍世界生存守則
  • 時間:2012年9月6日
  • 詞性:名詞
  • 發布:美國國土安全部
簡介,背景,文化,相關,應對守則,

簡介

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給出的應對建議中,其中一些跟2009年美國導演魯本·弗萊舍執導的喜劇電影<殭屍之地>所列出的33條“殭屍世界生存守則”相同,包括“一定要攜帶換洗內衣”,以及“碰到狀況時,要知道你的逃生出路在哪裡”等。
國土安全部下屬機構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就如何應對“殭屍來襲”開展了大規模網路研討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各地應急管理人員對這種災難有更加充分的準備。
殭屍代表了一種令人沮喪的形象,美國DHS和CDC拿“殭屍來襲”作為災難的象徵,更多程度上是要利用其恐怖形象引起人們更加重視應對災難的問題。
美國國土安全部希望以這種聳人聽聞的方式增強人們的防災意識,因為如果能夠做好防範“殭屍來襲”的準備,同樣的準備也適用於應對颶風、瘟疫、地震和恐怖攻擊等重大災難。應對“殭屍來襲”是美國安全機構為了加強人們防範災害的意識,同美國聯邦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2011年5月中旬首次向媒體和公眾發出“殭屍末日”的警告是同一目的。
正如疾控中心發布“指南”時的提醒:如果我們同時面臨天災與人禍,且得不到救援,是否處境會比面對殭屍更加糟糕,所以不要盲目樂觀,要多去掌握各種生存技巧。你現在儘管笑吧,但當事情真的發生,你會慶幸你閱讀了它。
網路研討活動的組織者說,因為西方人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之夜”將於10月底到來,那是人們驅趕邪惡靈魂的日子,而“殭屍”就是惡靈的代表。所以選擇9月初提出該警告。
市民反應 美國政府希望公眾做好各種應對“殭屍末日”的準備,面對政府部門煞有介事的警告,美國很多公眾頗有些困惑,因為他們一直以為“殭屍”只是電影中的虛構角色。

背景

殭屍世界生存守則
2011年5月16日,時任CDC衛生局局長助理的阿里·漢在官方網路日誌中公布了一份“殭屍預警指南”,題為《準備方案101:殭屍啟示錄》。他建議萬一類似經典殭屍遊戲<生化危機>中那種“食肉殭屍”真的出現,“首先,你應該在家中常備急救箱,其中應包括水、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這樣,你才能熬過災難發生的頭幾天,以便儘快找到遠離殭屍的難民營。”
阿里·漢還在“指南”中寫道“如果殭屍已經在街上遊蕩,疾控中心將像其它疾病暴發時一樣進行研究。中心將為各地及遇到殭屍襲擊問題的國際合作夥伴提供技術援助。這種援助可能包括諮詢,實驗室測試和分析,管理和護理病人,接觸追蹤,感染控制——包括隔離和檢疫。我們的目標是:確定病因和病毒來源、了解它的傳播途徑、以及如何防控和治療等。”
“指南”一經發布,就受到網民的瘋狂追捧和轉載,網站瀏覽量驟增,甚至一度造成網路崩潰,不過大多數人是抱著搞笑的心態看待這篇文章。但CDC官員嚴肅地宣稱:政府網站刊出這篇文章是為了提醒公眾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

文化

美國民間產生的恐慌心態的一大背景是因為殭屍文化在美國的流行。20世紀早期,美國人對加勒比海國家,尤其是海地的土著巫術產生極大興趣。“zombie”(殭屍)一詞正是源於此地。
殭屍文化在美國真正流行卻是由影視作品推動的。1968年上映的影片<活死人之夜>建立了完整的殭屍形象,包括喜歡啃食人肉、沒有思想、喜歡群體活動、一旦被殭屍咬到就會變成殭屍等。而今年9月14日,系列殭屍電影《生化危機》第五部剛剛在美國上映,就拿下當周第一票房,足見美國人對殭屍話題的濃厚興趣。
現在殭屍不僅出現在螢屏和書籍中,甚至已經滲入美國人的現實生活中:殭屍酒吧、殭屍長跑比賽、殭屍角色扮演遊戲等都層出不窮。

相關

美2012年夏天,美國發生的三起血淋淋的事件成為媒體報導熱點:邁阿密州一名男子當街啃食人臉;馬里蘭州一名男子殺害室友後,吃掉他的心臟和大腦;新澤西州一名男子用刀扎自己50次以後,把腸子扔向警察。
多起慘案超越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少民眾開始相信人世間可能真的有“殭屍”在遊蕩,恐慌情緒甚至導致一種標榜專門打殭屍的“殭屍子彈”在全美熱銷。
曾建議公民應對“殭屍來襲”的CDC不得不出面闢謠,CDC發言人大衛·戴格在致<赫芬頓郵報>的電子郵件中說:“CDC並不知曉有能讓人死而復生,或是某種造成類似殭屍症狀的病毒存在。”

應對守則

1、計畫好應急逃生路線,為了趕在殭屍把你抓住之前離開,確定多條逃生的路線。
2、和家人事先制定一個應急方案,在自家附近選擇一個應急匯合地點。
3、確定你的應急聯絡人,同時列出當地警察局、消防部門的聯絡清單。
4、家中常備急救箱,其中應包括水、食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