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次漢中境上

《歸次漢中境上》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先寫詩人回到漢中的喜悅心情,然後通過對山川形勝及金人軍事力量的描述,抒發了他渴望光復國土的心愿。該詩寫法跌宕多姿,對景物的描寫十分精練,結尾意味深遠,給人以深思遐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歸次漢中境上》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陸游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歸次漢中境上(1)
雲棧屏山閱月游(2),馬蹄初喜踏梁州(3)
地連秦雍川原壯(4),水下荊揚日夜流(5)
遺虜孱孱寧遠略(6),孤臣耿耿獨私憂。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漢中:戰國楚地,秦置漢中郡,統前陝西漢中、興安及湖北鄖陽諸府,蜀漢以後,始專以漢中府為漢中郡。
(2)雲棧屏山:《輿程記》:“陝西棧道長四百二十里,自鳳縣東北草涼驛,為入棧道之始,南至褒城之開山驛,路始平,為出棧道之始。”綿綿如連雲,故稱雲棧。屏山,喻崇山峻岭,宛如禁止也。
(3)梁州:漢中有梁山,州以此名,蜀漢以後置梁州於漢中,隋廢。揚雄《益州箴》:“岩岩岷山,古曰梁州。”
(4)秦:古秦地,即今陝西。雍:亦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應勛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為固也。又為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閼也。今陝西、甘肅及青海額濟納之地皆是。《晉書.地理志》:“秦雍流人,多南出樊沔。”
(5)荊:古九州名。《尚書》:“荊及衡陽惟荊州。”《爾雅》:“漢南曰荊州。”李巡曰:漢南其氣燥剛,秉性強梁,故曰荊。荊,強也。《釋名》以為取荊山之名。揚:亦古州名。《禹貢》:“淮海惟揚州。”《爾雅》:“江南曰揚州。”李巡註:“江南其氣燥勁,厥性輕揚。”故名。
(6)孱孱(jiān):窘迫也。曾鞏文:“養其飢孱。”遠略:謂立功於遠方也。《左傳》:“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
(7)大散關: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

白話譯文

連雲棧、錦屏山,一個多月來,我在這一帶漫遊。到如今,心歡喜,馬蹄聲聲中,重又回到了梁州。
這裡的土地連線著秦雍,山川原野是這般雄壯,滔滔的漢水想著那荊揚,浩浩蕩蕩在日夜奔流。
笑那些殘存虜寇,怯弱無能,怎會有遠大的謀略?嘆我這煢煢孤臣,耿耿難眠,獨個兒懷藏著深憂。
大好時機一旦丟失,只怕到他年悔恨不及,大散關前不見王師,眼看著一年又到盡頭!

創作背景

陸游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初到達漢中王炎幕府任職,這年十月間因事到四川閬中,在從閬中返回漢中之時寫下了該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一開始用“雲棧屏山閱月游”,敘述了去四川的經歷和時間。從“閱月”得知詩人這次去四川往返有一個多月的光景。在這一個多月里,途中所見風光,主要寫了“雲棧”和“屏山”。從漢中去四川,沿途都是重山峻岭,懸崖峭壁,十分艱險,前人架木為棧道,故稱“雲棧”。詩人到四川特意遊覽了鏡屏山,並寫下《游鏡屏山謁杜少陵祠堂》一詩,表達了對杜甫的仰慕之情。詩人往來與漢中、四川之間,所見景物很多,但這裡只選了“雲棧”和“屏山”,這樣高度的概括,表現了他的精練特色。詩的第二句,既是點題,又表達了詩人回到漢中的喜悅心情。詩人這次遠行歸來,路途艱險,風塵僕僕,好不容易回到漢中,一看到廣闊的漢中平原,當然有說不出來的喜悅。但詩人避而不說,卻寫出了“馬蹄初喜踏梁州”。唐人孟郊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來形容中進士後的得意,而這裡卻用“馬蹄初喜”反襯詩人回到漢中的歡快心情,真有青出於藍的妙處。
詩的三四句,承前意而來。漢中地連秦雍(指秦國故地,今陝西、甘肅一帶)。秦川八百里,地勢寬闊,民風豪爽,物產豐富。又有水利之便,漢水流經漢中平原,注入長江,更可遠達荊州和揚州。山川形勢如此好,正是兵家用武之地。諸葛亮北伐中原,就曾以此為根據地。詩人在描述漢中地理形勢之後,接著又對金人的軍事力量作了描繪。“遺虜孱孱寧遠略”,像這樣兵力不多,又缺少戰鬥里的對方,不會有深謀遠慮。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時機進行反攻,奪回失地,重整山河。陸游從青年時期就立下了匡扶之志,但不被重用,自來漢中之後,看到陝南的山川形勝,他心中又起收復中原的希望。他曾積極建議朝廷“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宋史·陸游傳》)但此時南宋統治者已和金人訂了“隆興和議”,無意收復失地。當他看到“將軍不戰空臨邊”和“朱門沉沉按歌舞”(《關山月》)的情景時,不免黯然“私憂”,“孤臣耿耿獨私憂”就是他當時心情的寫照。此詩中間兩聯的描寫,既描寫漢中川原雄偉壯闊的地理形勢,也體現了詩人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而首聯的“初喜”和頸聯的“私憂”,不僅反映了陸游深沉的愛國熱忱;而且在詩的寫法上表現出跌宕多姿。
最後兩句,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種感嘆是承接“私憂”而來的。詩人一生都在憂國憂民,而當他親臨西北前線,觀察山川形勝,分析敵情之後,認為這時正是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時不可失,機不再來,一旦失去,便成為千載的遺恨。“良時恐作他年恨”,正反映了詩人此時深切的憂慮。“恐作”是推測之語,也是論定之詞。由他後來寫的“中原機會嗟屢失”(《樓上醉書》),更是證實詩人的判斷是正確的。詩的最後一句,“大散關頭又一秋”,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悲嘆。陸游自從來到漢中以後,不僅積極向四川宣撫使王炎提出建議,由此收復中原;而且時著戎裝,騎戰馬,戍守邊關,“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形象地反映出陸游此時得意的軍旅生活。然而年復一年,按兵不動,歲月空逝,壯志難伸,使得他不得不發出“又一秋”的哀嘆。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即要總括全詩,又要開拓出去,給人以深思遐想。此詩的尾聯,雖說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哀嘆,也是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深愁。
此詩表現了詩人的“寄意恢復”,而“雲棧”和“地聯”更見其“浩蕩豐腴”(《南湖集·方回序》)的特色。這首律詩的另一特點是對仗工整,名詞、動詞、疊詞都對得極工。

名家點評

清朝詩人沈德潛說詩晬語》:“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貼,當時無與比埒。”
清代中期文學家及思想家方東樹《昭昧詹言》:“從題前起,次入歸,三四漢中境上,後半感時憂事。”
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御選唐宋詩醇》:“才氣慷慨,不詭風人。”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有大志,29歲應進士試,名列第一,次年禮部複試,因“喜論恢復”,被秦檜除名。檜死後三年,始為福州寧德主簿。孝宗繼位初,賜進士出身,任樞密院編修兼聖政所檢討。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八年,為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不久,王炎調離,范成大帥蜀,被邀為參議。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離蜀東歸,在江西、浙江等地任職,終因堅持抗金復國,不為當權者所容而罷官。居故鄉山陰二十餘年。後曾出修國史,升寶章閣待制。南宋大詩人,在詞、散文方面也卓有成就。其詩內容廣泛深刻,其中以愛國詩成就最為突出。時人譽其詩為一代詩史,稱其人為“小太白”。其詞風格變化多樣,多圓潤清逸,亦不乏憂國傷時、慷慨悲壯之作。但詩詞中也流露出消極情緒。著有《劍南詩稿》、 《渭南文集》、 《老學庵筆記》、 《南唐書》,詞集《渭南詞》。
歸次漢中境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