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

歷史評價是指把所評價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歷史評價往往與“道德評價”相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評價
  • 外文名:The evaluation of history
  • 拼音:lishi pingjia
  • 原則:公正客觀
差異性,原則,局限性,

差異性

由於人的主體意識結構諸因素的影響,對歷史人物、事件等一切歷史現象所做評價有可能出現差異,封建史家可能視某些帝王為絕代明君,但人民大眾卻有可能視其為剝削者、壓榨者的總頭目、總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態度、階級觀點等等,都從科學、客觀的立場出發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不同的歷史評價,如有人認為明中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藝復興以及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則堅決反對“啟蒙說”。再如有人認為岳飛是民族英雄,有人則不認為是,即持前說者中亦有分歧意見。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評價就沒有較為一致的標準和原則,但這種較為一致的準則一般比較概括和抽象。比如劉知幾評價史學家及史學作品的準則是史才、史識、史德三者的統一,這一點我們至今仍可接受。不過史德究竟何指、史識究竟何謂,在不同的時代是有差別的。

原則

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歷史評價或評價上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評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道德評價或評價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惡標準來衡量所評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道德尺度出發,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顯然是一件壞事;從歷史尺度出發,它破壞和平,逆歷史潮流而動,致使歷史發展出現停頓甚至倒退,因此應給予它否定性的歷史評價。但是,評價上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會出現矛盾,如秦修長城和隋修運河,都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民死亡,並成為大起義的導火線,道德評價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於國家疆域的穩定、農業生活有了保證,後者則成為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故於歷史評價是好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雖應把上述兩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間應尤重歷史的評價,因為歷史的評價是較為長期的、比較客觀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主觀性較強的。

局限性

歷史評價作為對歷史的價值性認識,重在給出對該人該事的歷史作用、意義、局限等等的認識,是歷史認識或史學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它不同於考察客觀歷史真偽的考實性認識和探索歷史深層因果的抽象性認識,即比前者帶有更多的主體性、個體性(比如對於林則徐、鴉片戰爭的生平經過、歷史背景等意見都一致者,往往在最後的評價上出現不一致),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史學發展所必需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