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學

歷史人學,又稱“歷史辯證法”,“人學辯證法”。法國薩特關於人的存在的辯證結構的理論。同年在《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作了詳盡論述。他認為自然界中不存在辯證的必然性,而人的行動則具有一種先天的辯證結構,辯證法是同人的計畫、目的、選擇、手段等主觀意識活動的變化相聯繫的,它是“行動的活的邏輯”,是作為總體化的個人實踐,因而要求把辯證法確立為人學普遍適應的"法和準則。強調把握了人學辯證法也就把握了歷史運動的基本結構和規律。

薩特將這辯證法分個階段展開,在“構成的辯證法”階段,個人基於不斷產生的需要而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結果導致自然界出現“匱乏即造成了人所需要的物品的短缺這一階段的實踐構成了歷史過程的基礎和起點。在“反辯證法”階段,人發明了工具以改變物質匱乏,但被人改造過的物質轉而又反對人,人成了被物質支配的東西,他們只是被外在的東西統一起來作為一種消極的、無共同利益的群集存在著。在“被構成的辯證法”階段,人們通過集團的一致行動去擺脫物的統治,以互幫互助的精神從事著共同實踐,故該階段又稱“集團實踐的辯證法”階段。“融合集團”的形態只是人們為實現某一共同目標而進行活動的手段,其本身極其穩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