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

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大數據”:民國證券市場之量化研究
  • 作者李丹
  • ISBN:978-7-301-27601-3
  • 類別:歷史
  • 頁數:220
  • 定價:45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1-01
  • 裝幀:裝平z
  • 開本:16開
  • 字數:154 千字
  • 商品標識:24155674
內容簡介,精彩片段,章節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金融史研究是運用計量經濟史研究方法最合適的領域。民國時期,上海是中國乃至亞洲的金融中心,當時的金融報刊記載了大量的金融數據,而對其研究卻很少。對這些數據的整理、收集和分析將大大提高對民國金融市場的了解,對歷史學及經濟學的研究將都有所貢獻。 作者從民國金融市場的角度,對三個歷史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中國國民的賭博性。無論民國還是當今股票市場,都發生過股票價格上揚,到達頂峰,泡沫破裂。很多學者的判斷之一是中國國民賭性非常強。作者就從上海1921年股災分析是否確實如是。第二,歷史事件的重要性。金融市場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本書將提供一個新視角。第三,弱政府如何發行公債。當今許多開發中國家由於自身資金缺乏,政府比較孱弱,如果能發行民眾能夠接收、流通性又良好的公債,對其意義巨大。作者將以民國政府發行公債為例,分析一個弱政府是如何吸引到民眾來投資其公債的。

精彩片段

本書的寫作目的並非是進入有關證券交易所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起著積極還是消極作用的定性分析,從而得出一些贊成或反駁前人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結論。作者的寫作目的是通過收集大量在證券交易所上交易的標的物的價格及交易量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及結合前人的定性研究,以期能有一些新的發現。這些新的發現不限於反映證券市場尤其是公債市場自身的發展,作者期望這些發現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代史。 作者基於當時的金融市場數據和前人對金融市場的相關研究,發現從華商的證券交易所出現,到其為公債市場的形成提供助力,直到最後其演變成公債市場,還有許多問題我們還不了解。譬如,華商的證券交易所出現初期,在上海經歷的"信交風潮"是否真是由前人所述的是由於中國人的"賭博性"特彆強而引發的一次金融危機? 中國人是否真比其他國家的人對賭博有更強的偏好?此次金融危機之後,華商的證券交易所是如何成為公債市場的?如果沒有公債市場,華商的證券交易所能成為以交易公司股票為主的真正的證券市場嗎?在戰爭頻發的年代,為何會有投資者購買一個集權政府的公債?或一個集權政府是如何成功地向投資者兜售其政府公債的,尤其在其面臨許多不確定的政治及戰爭因素時?關於當時的公債市場的研究對整個民國時期的歷史研究有什麼樣的啟示?等等。在本書中,作者將論述及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從1921年上海"信交風潮"看中國人的"非理性"
第三章 搖搖欲墜的政權如何能讓公債在證券市場上上市? --構建信譽的作用
第四章 以史為鑑:民國1921-1942年間的公債市場
第五章
結語 附錄一 數據說明 附錄二 檢測多變數的結構突變

作者簡介

李丹,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2008年獲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 經濟學博士學位。 作者從博士學習期間就一直從事有關中國經濟史及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博士學習期間,其有關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受到美國經濟史協會“博士生論文”及“年會會議”資助。作者曾在美國經濟史協會年會、亞洲經濟史年會、英國經濟史年會等各類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的金融市場。其有關民國公債的研究論文,A Mirror of History: China’s Bond Market 1921-1942,於2014年發表於國際經濟歷史頂級刊物Economic History Review。除有關民國金融市場的研究之外,作者其他有關中國經濟史和發展史的論文也都發表於相關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包括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World Development、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等。 作者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資助。作者入選上海市“浦江學者”“晨光計畫”、復旦大學“卓學計畫”等各類人才計畫,並獲得復旦大學“復華獎教金文科科研成果個人獎”。目前還受邀擔任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副主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