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著精選集:文心雕龍

歷代名著精選集:文心雕龍

《歷代名著精選集:文心雕龍》是一本(南北朝)劉勰 編寫,由鳳凰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

圖書信息

作 者: (南北朝)劉勰 著 李平,桑農注 注
版 次:1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文學理論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它兼容並包,出入經史,旁涉道玄,最後歸宗文學;從文化形態來看,全書洋溢著體用結合的哲學精神,充滿了原始要終的史學意識,呈現出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念,幣這些又都深融於兼解折衷的思維方式之中。
首先,《文心雕龍》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對於各家學說中有利.於說明文學問題的觀點都加以採納。至於貫穿全書的主導思想則不外儒道兩家,兩家又有區別,即以道為體,以儒為用。道體儒用、體用結合,是《文心雕龍》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傳統哲學精神在劉勰書中的一個具體體現。體用結合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傳統,所謂“體”指最高指早原則,所謂“用’,指實現原則的具體措施。儒、道兩家哲學代表了先秦諸子學說的最高成就,道家哲學屬於處柔守靜、返本歸根的本體哲學;儒家哲學屬於崇學尚行、建功立德的致用哲學。劉勰論文一方面要“尋根”、“索源”,探討文學之本,所以標榜道家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又要“贊聖”、“設教”,發揮文章之用,因此抬高儒家聖人之道。《原道》是《文心雕龍》的首篇,其主旨即是論文之體用。紀評:“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於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明其當然”指文學的社會功能,“明其本然”指文學的抽象本體。載道設教,尚行重用,為儒家道統;原道溯本,談天說地,是道家趣旨。劉勰要論文之本原,必借道家思想以補儒家不足。同時,劉勰要論文之效用,又必以儒家之說克服道家的缺失。而《文心雕龍》中洋溢著的體用結合的哲學精神,是以儒道哲學為思想材料,在魏晉玄風中孕育形成的。它既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又是一定時代的產物。
其次,《文心雕龍》又是一部具有深厚歷史感的文論著作,全書充滿了“原始要終”的史學意識。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個有始有終、有盛有衰的過程。史家自覺地從整體的發展的角度把握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原始要終”的史學意識。這一意識正是中國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劉勰認為《春秋》意旨精深,文字簡約,所以左丘明就根據“原始要終”的原則,“創為傳體”,“轉受經旨,以授於後”(《文心雕龍.史傳》)。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也說自己發憤修史,意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將歷史盛衰作為一個過程來把握,努力從變化發展的全過程來認識歷史,是《史記》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史記>>成功的關鍵所在。劉勰非常重視“原始要終”的史學意識,《史傳》強調:“載籍之作也,必貫乎百氏,被之千載;表征盛衰,殷鑑興廢。”除《史傳》篇論述“原始要終”的史學意義外,在其他篇目里劉勰還進一步總結了它在文學上的意義。《章句》:“原始要終,體必鱗次”;《附會》:“原始要終,疏條布葉”;《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在《序志》篇,劉勰更是直接提出了“原始以表末”的工作要求。
複次,在《文心雕龍》中,劉勰持一種廣義的“大文學觀”,這種“大文學觀”突出表現在“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念上,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思想養分中。錢穆說:“中國文化特質,可以‘一天人,合內外,六字盡之。”天人合一、心物相通的思想猶如一根紅線,貫穿子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並成為滲透各個文化學派的基本思想。《文心雕龍》所說的“道”和“文”都包括兩方面的內涵:天道一一人道;天文一一人文。天道與人道相通,本原於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因為天地間生生不息的生命(從萬物到人),均為陰陽二氣所化育,同體自然生命之大道;天文與人文連貫,則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文學上的反映,因為無論是天地之文還是人心之文,都表現出造化的生命精神,而最終又都切合於自然之道。那么,劉勰又是如何具體溝通天道與人道、天文與人文的呢?大致說來,約有三法:一是借《周易》作中介,貫通天道人道;二是以“三才”為前提,論證天人一體;三是用“聖人”作紐帶,聯結天文與人文。
最後,《文心雕龍》中體用結合的哲學精神、原始要終的史學意識和天人合一的文學觀念,追根溯源都與兼解折衷的思維方式有關。思維方式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深融於傳統文化的肌理之中,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說:“具有自己制度與風俗的一定類型的社會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維樣式。”中國文化的思維六式雖有多種,但最基本的樣式莫過於分而為Z-、執兩用中的“中和”方式。劉勰繼承了這種“分兩尚中”的思維方式,以此來“彌綸群言”,寫作《文心》。他論文力主“折衷”,反對“復似善罵,多失折衷”(《奏啟》)的極端做法,認為“折之中和,庶保無咎”(《章句》),《序志》篇還特別申明《文心》是本著“擘肌分理,唯務折衷”的方法來寫作的。“折衷”的前提是“執兩”,只有對事物的兩端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兼解以俱通”(《定勢》),才能處理好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做到不偏不倚、求中持平,實現“以裁厥中”(《附會》)的目的.因為?物的發展有一個量的限度,達不到這個限度,事物就不能處於最佳狀態;但是超過這個限度,事物就發生質變,向反面轉化了。所以,劉勰在分析具體的文學問題時,總是採用分兩折衷的方法:一方面對文學問題分而為二,兼解俱通,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立範疇,如體與術、質與文、才與學、奇與正、古與今等;另一方面在分兩兼解的同時,又強調“能執厥中”(《封禪》),力求把對立的雙方統一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種兼解折衷的方法,就是劉勰的藝術辯證法。
《文心雕龍》在中國文論史上影響深遠,歷代研究者層出不窮,成果眾多。其中文?注釋方面,清代黃叔琳注和紀昀評的《文心雕龍輯注》?今人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劉永濟的《文心雕龍校釋》最流行;字句校勘方面,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及《補正》、王利器的《文心雕龍校證》最重要;理論研究方面,近人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今人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牟世金的《文心雕龍研究》最著名。研讀者可根據需要,選擇參看。
·收起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