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鎮(武都(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

武都鎮(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

武都(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都鎮是四川省江油市的老縣城,是四川馬列主義先驅、四川黨團組織創始人王右木的故鄉,距江油城區 15公里。東與永勝鎮連界,南與太平鎮相交,西與大康鎮毗鄰,北與平武縣接壤。全鎮幅員面積 141平方公里,轄 2個社區、14個居委會(攀長鋼)和 24個行政村。總人口 6.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3.5萬人,年流動人口 100萬人次以上,建成區面積 3.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都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油市
  • 下轄地區:轄24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816
  • 郵政區碼:621700
  • 面積:141平方公里
  • 人口:6.5萬人
  • 方言:四川話,江油話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 機場:江油九嶺機場,綿陽南郊機場
  • 火車站:江油站
  • 車牌代碼:川B
榮譽稱號,歷史沿革,人口數據,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文教衛生,計生工作,社會治安,旅遊資源,觀霧山地質公園,竇圌山,王右木紀念館,

榮譽稱號

先後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全國重點鎮”,2005年 1月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

歷史沿革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於今雁門壩設定德陽縣,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陰縣北)移置漢昌縣(即後來的彰明縣)於今青蓮鎮,西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於今小溪壩鎮僑置北陰平郡和陰平縣,東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年)於今雁門壩設定新巴郡和新巴縣,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於今平武縣南壩設定江油郡和江油縣,同時設定龍州於陰平縣治地。建置屢經興廢變遷,惟江油、彰明兩縣歷代沿襲了下來。建國後,仍置江油、彰明兩縣。1958後合併為江彰縣,次年5月更名為江油縣。1988年2月,國務院“國函29號’’文批覆,撤銷江油縣,設立江油市。
江油縣名,沿襲三國時蜀漢政權於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設定的“江由戍”。據明人曹學儉《蜀中名勝記》的解釋,“江由”之意為“江水所由矣”。因“由”、“油”,相通,後世又將“江由”寫作“江油”。江油縣、郡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即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北魏宣武帝任命時為漢中太守的梁朝降將夏侯道為平南將軍、豫州刺史,率兵人蜀,占據梁州十四郡地,於今平武縣南壩設定江油縣,同時設定江油郡。
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梁復得其地,撤銷江油郡、縣。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秋,西魏占領蜀地復置江油郡、縣,江油郡隸龍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江油郡,江油縣隸龍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龍州為平武郡,江油縣隸平武郡。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改平武郡為龍門郡,後又再改為西龍門郡。
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江油縣所隸之西龍門郡改名為西龍門州。貞觀元年(627年)西龍門州改為龍門州。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撤平武縣並人江油縣。武后垂拱年間(685—688年)江油縣隸正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正州為江油郡,江油縣隸江油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江油郡改稱應靈郡;乾元元年(758年)應靈郡改稱龍州,江油縣隸龍州。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龍州改稱政州,江油縣隸政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政州復稱龍州,江油縣隸龍州。南宋寶枯六年(1258年),江油縣隨龍州遷治雍村(今大康鎮舊縣壩)。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撤江油縣人龍州。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夏政權復置江油縣於興教鎮,隸龍州宣慰司。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撤江油縣人梓潼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興教鎮為治地復置江油縣,隸劍州。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縣改隸龍安府。
清順治十年(1653年)撤江油縣並人平武縣。康熙元年(1662年)於武都鎮復置江油縣,隸龍安府。
中華民國3年,江油縣隸西川道。
中華民國24年4月至6月,紅四方面軍進駐江油、彰明期間,建立濟時(駐雁門)、重華(駐重華)、彰明(駐彰明)三個縣蘇維埃政權和中壩市蘇維埃政權。
中華民國25年,江油縣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駐今劍閣縣)。
1949年12月22日,江油縣解放,隸劍閣專區。
1950年1月,在中壩鎮設立中壩市。因建市條件不具備,當月末即改建為江油縣第三區。
1951年2月在武都鎮解放中街(老法庭)建立武都鄉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江油縣治由武都鎮遷中壩鎮。
1955年 11月改為武都鎮人民政府。
1958年 9月撤銷城塘鄉、陽亭鄉、北城鄉、武都鎮建制,合併建立江油縣紅旗人民公社。
1961年 3月,紅旗公社劃分為城塘、陽亭、北城三個公社,城塘人民公社駐武都場鎮解放中街(老法庭)。1984年 1月撤銷城塘、陽亭公社,建立城塘鄉、陽亭鄉人民政府。
1984年 12月 21日,撤銷城塘、陽亭兩鄉建立武都鎮人民政府。
1985年 5月與武都區公所合署辦公,代行武都區公所職能(原區公所轄武都鎮、北城鄉、大康鄉)。
1992年 4月撤銷武都區公所,建立武都鎮,並代管北城鄉,大康鄉建鎮。
2001年 12月,據綿編髮[2001]49號檔案成立江油市武都旅遊經濟開發區,與武都鎮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4694
17488
17206
家庭戶戶數
11060
家庭戶總人口(總)
34481
家庭戶男
17331
家庭戶女
17150
0-14歲(總)
6936
0-14歲男
3539
0-14歲女
3397
15-64歲(總)
25145
15-64歲男
12700
15-64歲女
12445
65歲及以上(總)
2613
65歲及以上男
1249
65歲及以上女
136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3144

自然資源

耕地面積2.024萬畝,農民人均耕地0.67畝。區內資源豐 富,有石灰石礦、白雲礦、鐵礦、鉛鋅礦、沙金等多種優質礦產資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開採,儲量達20多億噸。有年產30萬噸特鋼、普鋼的國有大中 型企業川投長特四廠,為武都地方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技術、人才支持。

經濟發展

2005年全鎮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 10.371億元,是 1988年的 22.7倍;實現財政收入 2370萬元,是 1988年的 24.3倍;實現農業總產值 22275.38萬元,是 1988年的 8.73倍;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 3594元,是 1988年的 7.58倍。人口出生率控制在 3.4‰以內。
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狠抓管理,加大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完善企業改制,使企業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7161萬元,比2000年增長9.6%。其中完成工業產值35170萬元,比去年增長7.2%;完成經營收入34024萬元,比去年增長16.7%;實現利潤2003萬元,比去年增長17.8%,入庫稅金實現718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408戶、私營企業51個。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產值10354萬元。
農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按照“一產業做優、二產業做強、三產業做大”的思路,圍繞“千畝桑園、千頭母豬、千畝大蔥”以及最佳化糧油品種,發展名特優新蔬菜等重點項目。通過農業技術推廣,改善基礎設施克服了春旱、澇和冰雹等自然災害和市場疲軟等困難,實現了農業的平穩發展。農作物總播面39125畝,經濟作物播面達14669.5畝,占37.5%。其中蔬菜種植面積達6567.5畝,水果產量719.7噸,比去年增加22.7噸。出欄生豬29920頭,出欄仔豬4.95萬頭,其中外銷仔豬25669頭。小家禽51.45萬隻。新發展良種母豬47頭,選留2代太湖母豬680頭,全鎮母豬總數2975頭,其中良種母豬達49.5%。春秋兩季共植樹16.38萬株,森林覆蓋面達到2.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實現農業總產值4286.33萬元(90不變價),增長4.4%,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68萬元,增長11.7%,農民家庭經營所得實現12146.41萬元。
2007年以來,武都鎮認真貫徹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安排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工業經濟、城市建設、旅遊產業、新農村建設、黨建、惠民行動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成績。今年新增規模企業3家,規模企業總數達到13家。全鎮全年可實現工業增加值21510萬元,其中規模企業增加值13000萬元,同比增長37%。全年協定引進資金149428萬元,實際到位資金7868萬元,其中工業招商到位資金7018萬元。

城市建設

2001年,武都鎮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投資40多萬元擴建了公坪農貿市場,以街代市的情況得到改善;投入6萬元對國稅所巷道擴寬改造;形成了一條長85米、寬10米的混凝土路面;投資3萬元,對團山路破損進行改造。投資5萬元在街心花園添設了98平方米的高清晰彩色噴繪城鎮規劃圖,為城鎮增添了新的亮點。投資5萬元對中武路,團山路進出口道路按城鎮標準進行了綠化帶配置,投資2萬元對城鎮路燈進行了維護,新增路燈線路500米。使城鎮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嚴把規劃關、建房關,強制拆除了中武路,團山路違章建築各一處,120戶農戶修建住房12000平方米。整頓了城鎮監察隊伍,改革了環衛保潔工作,按照“門前三包”責任制要求,基本做到座商歸店、農貿歸市、攤點歸區,城鎮主要街道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境內基礎設施完善,已開通了3200門程控電話,建成了輻射城鄉的寬頻多媒體信息網路、行動電話網路。有1.76萬千瓦水電站一座,有勞武線、康武線兩套地方高壓線路和長鋼1104千伏專用供電線路,有年產5萬噸的自來水廠和生 產、生活用天然氣輸送系統。平武、黃龍、九寨溝黃金旅遊線省級公路沿區而過。至江油市區建成有寬15米的二級標美路,鄉村公路通社達戶。2001年,武都鎮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投資40多萬元擴建了公坪農貿市場,以街代市的情況得到改善;投入6萬元對國稅所巷道擴寬改造;形成了一條長85米、寬10米的混凝土路面;投資3萬元,對團山路破損進行改造。投資5萬元在街心花園添設了98平方米的高清晰彩色噴繪城鎮規劃圖, 為城鎮增添了新的亮點。投資5萬元對中武路,團山路進出口道路按城鎮標準進行了綠化帶配置,投資2萬元對城鎮路燈進行了維護,新增路燈線路500米。使城 鎮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嚴把規劃關、建房關,強制拆除了中武路,團山路違章建築各一處,120戶農戶修建住房12000平方米。整頓了城鎮監察隊伍, 改革了環衛保潔工作,按照“門前三包”責任制要求,基本做到座商歸店、農貿歸市、攤點歸區,城鎮主要街道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據了解,截止2008年7月31日,武都全鎮已有5413戶農戶登記建房。47戶房屋基礎基本完工。近700戶準備啟動,1114戶正積極備料,等莊稼收割完畢便立即動工。為保證進度,武都鎮還進一步加大建房補助的發放力度,加強對農戶建房指導,在建材、資金、技術等方面為農民提供相應保障,充分調動農戶建房積極性。同時發揮示範建設點示範作用,以點帶面,保證農房建設的全面鋪開。

文教衛生

鎮內現有高中和國中各 1所、中心完小 2所、村小 2所、成人農校 1所、中心幼稚園 1所、私立幼稚園 6所,有國家二級甲等和一級甲等醫院各 1所。
在20個行政村推行了農村衛生組織一體化工程,進一步強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認真執行《藥品衛生法》,利用廣播、電視、簡報、會議多種形式宣傳衛生知識。有效地防止了地方病、傳染病的發生。狠抓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多方籌資解決丘陵乾旱地區6個村15個合作社1878人、1975頭牲畜飲水問題。
在資金困難情況下,首先保證了教職工隊伍,教學質量也進一步提高,“兩基”成果得以鞏固,中國小入學率達99%、鞏固率達99%;國中畢業升重點高中67人,比去年增加9人,國小畢業考核及格率達99%,幼兒入園率達98%。學校布局得到初步調整。原城塘國中與原武都職中歸併成立了武都中學,撤併了佛印、石龍、下中磧村小。成人教育也蓬勃發展,第二期綠色證書培訓人員達150人,請專家、技術人員舉辦講座40餘項,放映科教錄像150餘場,基本滿足了農民實用技術的需求。

計生工作

認真做好農村育齡婦女普查。堅持“三不要”,落實“三為主”,推行“三結合”,促進計生工作的“兩個轉變”,全鎮出生人口231人,其中計畫內一胎216人,計畫內二胎15人,計畫生育率100%,綜合節育率98.29%。
共辦理結婚登記204對,離婚74對,認真貫徹《殯葬管理條例》,火化率達99.9%,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發放優撫定補經費26萬元,對390戶特困戶,受災戶進行了救濟。

社會治安

把各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納入年終考核,與各村、鎮級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簽定綜合目標二級責任書62份。認真開展“爭先創優”和“創建安全文明單位(村、小區)”活動,新創安全文明村16個,安全文明單位8個。共發各類刑事案件125件,破獲96件,破案率為76%。其中重特大案件20件,破16件,破案率為80%。發生各類治安案件200件,查處200件,查處率為100%。堅持“打防”結合方針,成立了武都鎮司法調解中心,充分發揮司法調解作用,全年共受理民間糾紛145件,調處145件,調處率為100%,為及時掌握群體鬧事苗頭,防止矛盾激化奠定了基礎,起到了綜治工作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旅遊資源

武都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北有聞名國內外的天下奇山竇圌山、森林地質公園觀霧山、佛教聖地極樂寺、武都引水取水樞紐、涪江六峽、金龍村萬畝觀光果園。南有雁山湖森林公園、南塔山莊;東有道教聖地青竹觀;西有佛教聖地苦竹寺;中有休閒娛樂中心桃花島、革命先驅王右木紀念館,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城內和城郊還有眾多的休閒娛樂場所,年接待遊客達100萬人次以上。
竇圌山雲岩寺竇圌山雲岩寺

觀霧山地質公園

觀霧山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距市區約20公里,主要由觀霧山吳家後山組成,面積約50平方公里。園區內地質遺蹟種類豐富,主要有峰叢溶洞岩溶窪池龍門山標準地質剖面及古生物化石足跡前龍門山推覆構造遺蹟等景觀。觀霧山竇團山吳家後山蓋天山等此起彼伏,相對高差均在300米~400米左右,最高峰蓋天山海拔2175米。在眾多山景中,以奇`險`峻`幽而著稱的竇團山,已成為成都—九寨溝旅遊大環線上著名的風景區。在景區的邊源地帶,發育有大量溶洞,知名者有佛爺洞白龍宮白鶴洞金光洞。

竇圌山

又名圌山,位於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又名圌山。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縣)主簿竇圌(即竇子明)隱居於此,故名。自麓至頂約5公里許,行道迂迴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 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題下千古絕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手書鐫刻于山中石碑之上。竇圌山遠看呈圌,在綿陽地區的江油市北25公里,距成都180公里,國家一級公路,乘車三小時即可到達。距“九寨溝”、“黃龍”200餘公里,在寶成鐵路複線和108國道公路之上形,南北走向,長2.8公里,寬1.68公里,面積約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40米,相對高度540米。地理坐標:東經104度49分, 北緯31度55分。  山顛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嶽、竇真、魯班。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
竇圌山竇圌山
峰下不遠處為雲岩寺,始建於唐,明末焚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圌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寺內珍藏有道教文物“飛天藏”;“飛天藏”又名“星辰車”,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代至正時重修,車高9.82米,直經7米,上下共四層,上雕塑有天宮樓閣,腰檐上裝飾有斗拱,每層雕有執笏人物,形神自如,體態瀟灑,衣紋流暢,木柱及額枋上均施瀝粉彩繪,更顯精美巧妙,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屬道教文物。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竇圌山山中十大旅遊區域,二十八個景點,博十幽深。雲岩寺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飛天藏具有八百多年歷史,舉世無雙;圌嶺鐵索飛渡堪稱神州一絕;高空滑翔驚險刺激;載人索道安全舒適;桃園景區清雅爽朗;中國歷代皇帝長廊223尊圓雕石刻居全國之最。

王右木紀念館

人物簡介
王右木是四川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四川黨、團組織最早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王右木(1887-1924),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江油市武都鎮人。少時讀私塾,191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被選拔為官費生考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系。參加中國留日學生反對“二十一條”的愛國學生運動,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神州學會,結識李大釗。同時受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哲學家河上肇的影響,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1918年獲經濟學士學位,歸國回四川家鄉。
王右木塑像王右木塑像
1919年夏,王右木到成都高等師範學堂任學監,並教日文。1920年底組織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1921年冬他指導成立了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1922年2月領導建立馬克思學會和成都各校讀書會,創辦《人聲》旬報,自兼社長和主筆,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新思想,批判無政府主義思潮。他同校長吳玉章指導青年團員籌建平民教育社,發動學生、工人和市民舉行大會聲援開灤工人的罷工鬥爭。1923年6月,經惲代英向團中央推薦,在成都團地委改選時任書記。7月被選為四川民權運動大同盟文書股主任。不久經上海赴廣州會見剛開過中共三大的中央領導人。同年秋回成都,根據黨中央指示建立了四川最早的黨組織,成立中共成都支部,任書記,直屬中共中央領導。11月兼任國民黨四川總支部宣傳科副科長。1924年春根據黨組織決定出任四川督辦署《甲子日刊》主筆,宣傳進步思想,動員民眾。1924年夏經上海再次赴廣州參加黨的會議,7月從廣東出發步行回川,沿途進行社會考察和革命宣傳,9月上旬行至貴州土城,不幸的是當他在土城進行宣傳革命時,被當地的反動派殺害,時年37歲。
1952年9月18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為王右木烈士家屬簽發了“光榮紀念證”證書。
紀念館概況
王右木紀念館建於1987年11月,1991年6月開館。位於武都鎮東、涪江西岸,與竇圌山隔江相望,占地5500多平方米。系仿古建築,館內有紀念堂、陳列室、重檐六角亭、水竹居、桂花園等。紀念堂主要陳列有:用大理石鑄成的3米高的王右木烈士塑像;王右木親筆致惲代英的信;共青團成都地方執行委員會給團中央的報告;關於四川黨組織的活動情況;1923年5月5日、5月18日兩次致函黨中央提出“武裝工農”和武裝鬥爭方案的信函;王右木創辦的《人聲》報和創《人聲》報的有關文函,跟王右木烈士工作過的老同志回憶錄;張愛萍、楊汝岱等領導給王右木烈士紀念館的題詞及楹聯和著名作家沙汀的題詞等。
王右木紀念館王右木紀念館
陳列室存有:王右木生平大事年表;王右木青少年時代探索革命真理、開展革命活動的介紹;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時讀過的講義;組織“馬克思讀書會”和創辦《人聲》報活動經過;創建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活動的情況;創建四川中共黨組織和忠實執行黨的決議,促成四川首次國共合作的情況介紹;在四川開拓革命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婦女運動)活動的情況介紹;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大約時間、地點等。
館內景點雅致,有“景行”、“仰止”重檐六角亭,還有原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書寫對聯並題名的水竹居:“竹亭陰合偏宜夏,水稻風多不待秋”。紀念堂、陳列室周圍有月季園、桂花園,四季如春,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松柏蒼翠,環境幽靜,是一個集革命傳統教育和供人們遊覽觀光於一體的園中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