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黨衛軍第三十八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

武裝黨衛軍第三十八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38.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

該師於1945年3月27日由黨衛軍巴德托爾茨軍官學校的學員和職員組建。開始該師計畫要以該軍校名稱命名,但最後還是以德國神話中被英雄齊格菲擊敗的矮人家族姓氏“尼伯龍根”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裝黨衛軍第三十八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
  • 外文名:38.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
  • 組建時間:1945年3月27日
  • 人數:最多達6000餘人
簡史:,歷任師長:,名稱解讀:,

簡史:

該部最多達6000餘人,還不到旅級規模。建成後駐紮在上西里西亞地區訓練。由於兵員不足。該師也零零散散地吸收了其他單位,包括黨衛軍特別“全國領袖”安全營、兩個邊防營、第6黨衛軍“北方”山地師的部分人員、黨衛軍“歐根親王”師的一個連、第30黨衛軍武裝擲彈師的軍官以及整整一營的“希特勒青年團”團員。該師到1945年4月7日才被調到前線。當時僅有7個營兵力。隸屬於黨衛軍第13軍。他們在4月24日進入多瑙河前線,與對岸的美軍相持。該師負責防禦在第13軍的右翼,由於戰線過長而兵力不足,他們此後被迫不斷後撤。雖然在美軍的追擊下損失慘重,但“尼伯龍根”師依然堅持抵抗直到5月5日。5月8日最終向當面的美軍投降。

歷任師長:

黨衛隊一級突擊大隊長 理察.舒爾茨—-科森斯(1945年4月——4月9日)
黨衛隊地區總隊長 海因茨.蘭瑪丁(1945年4月)
黨衛隊副總指揮 卡爾.馮奧伯坎普騎士(1945年4月)
黨衛隊旗隊長 馬丁.施坦格(1945年4月12日——5月8日)

名稱解讀:

尼伯龍根,起源於古代北歐的Nilfheim(Nibelheim),在北歐神話中意指“死人之國”或“霧之國”。中世紀德語稱那裡的人為"Nibelung“(複數”Niebelungen“),即生活在”霧之國“中之人。在中世紀德國有民間敘事史詩《尼伯龍根之歌(Das Nidelungenlied0》,後由德國歌劇家理夏德.華格納改編創作為經典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該師的標誌即是傳說中尼伯龍根人的頭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