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花燈花轎

武義花燈花轎

武義花燈花轎於明朝中葉開始盛行武義縣桐琴、泉溪一帶,模仿農村男女結婚時的花轎製作而成,每逢元宵燈會或廟會時演出。花轎形如彩轎,轎身前後配上兩個“假人”轎夫。表演時,花轎在花燈的襯托下,花團錦簇,好似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展示節日濃濃的喜慶之情。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武義花燈花轎源遠流傳,細究起來還與宋朝皇室有些關聯。據桐琴鎮《趙宅村志》記載,宋魏王趙廷美第七代孫趙保儀即趙公望,於建炎元年(1127)御駕南下臨安,後來又於紹興元年(1131)遷到武義桐琴。當時,桐琴一帶節日時興迎龍燈、耍獅子、疊羅漢等活動,而皇室後裔的官宦之家趙家尤善熱鬧,見多識廣、心靈手巧的趙氏後人就在節日動手扎花燈,並在正月十二迎“七鮮燈”,二月里迎“人物燈”,後來,將花燈和這一帶盛行的花轎表演結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表演項目《花燈花轎》。

風格特色

花燈花轎融入鄉間的喜慶吉日裡,更增添了歡樂祥和氣氛,鄉村百姓多了份喜悅和期盼。花燈花轎再現民俗結婚迎娶的喜慶場面,一乘花轎抬出來,轎子裡坐著一位沉魚落雁的美貌新娘,若不是知情人誰也不知道扮演者是位七旬老頭,他嬌滴滴地向人們揮手,頓時多種花燈隨老人扭起秧歌,活靈活現的民俗風情演繹中遊動著一條舞動的長龍。

傳承意義

花燈花轎保留了中國特別是浙中和長江流域一帶的民間娛樂文化傳統特點,保留了書畫、刺繡、剪紙、編織等民間藝術原生態,具有民俗研究和綜合藝術挖掘價值,在武義和浙中一帶產生廣泛的歷史文化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