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與非金屬礦產資源密切相關的礦物資源、礦物加工專業是該校建立最早、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齊全、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的專業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
  • 創辦時間:2005年4月
  • 所屬地區:武漢
  • 原名:資環學院實驗中心
中心簡介,中心歷程,

中心簡介

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原名資環學院實驗中心。2000年新合併組建的武漢理工大學就開始思考教學資源共享以及新型專業人才培養對各類實驗教學硬軟體資源的需求。至2005年,依託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逐步將礦業工程與環境工程實驗主體內容組合為一體,同期建成資源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大樓,為開展具有行業特色的創新綜合實驗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台,為進一步密切學科發展與本科專業建設的聯繫,整合資源與環境學科資源,充分發揮資源環境交叉學科和科研與教學的互補作用,於成2005年4月立了“資源學院實驗中心”,並於2007年作為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進行建設。
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組成包括:(1)礦物加工工藝、礦物材料工藝、礦石可選性研究、球團實驗等多個資源與礦物加工實驗室;(2)大氣、固體廢物處理、水處理等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3)教育部MAPGIS軟體工程套用中心;(4)武漢理工大學院士創新基地共同組建而成。實驗教學中心用房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擁有實驗儀器設備2030台(套),儀器總價值2364萬元,其中單台價值萬元以上的設備價值總和達1600萬元;擁有典型礦物岩石加工標本和光薄片500餘件、教學掛圖100餘幅,以及一系列正版數字採礦、GIS、RS和自主研發的礦山勘察數據管理系統軟體。
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依託單位——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已建成了具有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流動站的完善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體系。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科學研究之間已形成了良性循環,“中心”的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將隨著實驗教學中心的發展和完善更加突出。

中心歷程

多年來,儘管專業名稱有所變化,但礦物加工和礦物資源開發的核心地位始終保持,與之配套的專業實驗室與實驗(踐)教學一道大致經歷了創建與發展、恢復與穩定、改革與創新三個發展階段。
1、創建與發展階段(1958—1976)
1958年伴隨原北京建築工業學院的成立,在非金屬礦系開始設定採礦、選礦兩個本科專業,1959年起招收5年制本科生。這個時期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和配套的實驗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主要是設備的購置、自製、實驗教學標本等素材的收集。但在前輩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難,初步完成了相關專業教學實驗室的建設,出版了大量實驗教材。實驗教學也擔負起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任務,為我國建國初期學科發展和地礦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奠定了該校在全國非金屬採礦和選礦的特色地位,我們礦業工程前輩們稱這一階段為“一次定位”。但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包括實驗教學在內的正常教學活動被迫停滯,一些專業面臨停招和改名,很多大學校址也面臨遷移,我們學校也受到很大的衝擊,老一輩稱為我們學科發展的“二次波折”。
2、恢復與穩定期(1977—2000)
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至1989年,該校的採礦和選礦專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是穩定發展的十年,採礦和選礦專業於1981年招收碩士生。此階段由於專業整合、調整,該校選礦和採礦專業分別更名為礦物加工工程和礦物資源工程,從屬於一級學科礦業工程。礦物加工工程1988年被國家建材局列為部級重點學科,礦業工程1997年被批准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依託礦業工程,該校於1992年設立環境工程專業,1993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環境工程於1995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在實驗教學方面,形成了分屬地質系、資源工程系、礦物加工系和環境工程系管理的礦相、岩石、礦物加工工藝等多個專業實驗室,實驗教學有條不紊的發展,也培養了大批工程能力強的非金屬行業社會骨幹,目前在水泥行業的精英多出自於該校這個時期的人才培養。但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地礦行業的頹勢,此時的社會對艱苦行業的認可度下滑等原因,導致礦物資源工程(原採礦)專業停招3年,礦物加工專業(原選礦專業)停招1年,而且在2000年合校之時面臨多方危機,這一時期是我們學科的“三次危機”。儘管如此,我們礦業工程前輩們始終致力於非金屬礦的採選技術、工藝研究和生產,在實驗室默默地探索,並不斷把這些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的知識素材,出版大批專著和教材,使該校非金屬礦的全國特色地位不減。此時期,實驗室的服務對象更多地集中在科學研究,並使得非金屬礦研究範圍得以拓展,為該校礦業工程學科發展適應該校“研究教學型大學”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改革與創新期(2000—今)
伴隨2000年武漢理工大學的合併組建,與該校多數學科一樣,作為傳統優勢學科的礦業工程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進入21世紀,我國礦產資源面臨新的問題:一方面快速的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做後盾;另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開採,單一礦種的開採模式、落後的開採技術,以及大量的礦山面臨資源枯竭,需要新的採礦工藝、礦物加工技術;再者,資源與環境矛盾問題的日益突出,需要在資源開採和礦物資源綜合利用時,充分考慮環境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礦業工程改革辦學思路、拓展專業人才培養範圍、創新發展的最佳時期。2000年以來,學校以礦物加工工程和礦物資源工程兩專業為基礎,以環境工程和資源環境區域規劃與管理專業為新的學科增長點。按照國家專業目錄,專業名稱也得以最終確定,這個“五次發展”體現在學科和專業建設成果上(如下表所示)。中心服務的學科和專業,已經擁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環境工程和安全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獲批湖北省特色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礦業工程湖北省優勢學科,環境工程湖北省重點學科,礦物加工工程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