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廟(陵川縣武氏家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氏家廟是一處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史載,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huò)是太原文水人,當初是山西木材商人,為了理想去從軍,結識李淵(唐高祖),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年)升正三品工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建設部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氏家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陵川縣南召村
  • 著名景點:太行第一文廟
    武氏祠堂遺址
    家廟
    武家八卦院
位置概況,家族人物,

位置概況

陵川縣武氏家廟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南召村,據史料和傳說,陵川的武家旺族屬於唐朝武家之後裔。避難於晉東南的山野之鄉南召村。根據武氏家廟中現存的家譜和祖宗畫像所記載,自唐以後,武家除金代出過三位狀元外,還有進士九個,翰林六個,尚書五個等大小官員四十餘人,村內保存的“太行第一文廟”,武氏祠堂遺址、家廟、武家八卦院等建築。
陵川縣武氏家廟陵川縣武氏家廟

家族人物

武氏至少在宋初就已經世居陵川縣城東關。《武氏家譜》說,曾任宋初國子博士、相州知州及通利軍長官,最後官拜興國軍節度使的武白即是武氏的先祖。自唐以後,武家除金代出過三位狀元外,還有進士九個,翰林六個,尚書五個,資德、朝儀十二個,國子監博士一個,圖史編修一個,知縣十一個,共有官銜人數達四十八個。其中最著者為宋朝的國子監博士,後人遼官至尚書的武白和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狀元。他們為武家歷史上最傑出的代表。
武明甫(公元1131—1211年),字無疑,號太復,為三狀元之首。他24歲於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登詞賦科狀元及第。初授秘書省校書郎,歷翰林侍講學士,官拜諫議大夫右正言等,因耿直敢言而觸犯海陵王被革職。世宗繼位後,當調閱以往進諫本章時,才發現他膽略超群,才華過人,故復起任徵仕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出任安國軍節度副使,他“整紛起,除陳蠹,勸農桑,興教化”,使當時面臨災荒的安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後繼任兵部,戶部侍郎等職,累官至戶部尚書。世宗對其十分賞識,常詢以治國之道,他主張“恩賞分明”,“刑罰得當”,諫言多被採納。晚年告老還鄉,世宗賜以黃金百兩,白絹百匹。在縣城東北高阜之處修建別墅一座,匾書“樂天園”,在此洒然安度晚年,大安三年(1211)病逝,高壽85歲。諡文端。武氏自明甫得中狀元後,文運昌盛得一發不可收拾。時隔6年之後,胞弟武俊臣登正隆五年(1160)進士;又隔39年,即承安四年(1199),侄武天佑詞賦科狀元及第;再隔4或7年之後(尚無確切資料可以說明具體時間),天佑胞弟武天和高中榜首,經義科狀元及第。武明甫的侄兒武天佑、武天和,是同胞兄弟。武天佑於章宗承安四年(公元l199年)登詞賦科狀元第。入翰林,升任經筵講官。他講書常以“存天理,遏人慾,進君子,退小人為言,深得章宗喜愛。衛紹王即位後,他上書安邊三策被拒納,致使蒙古侵占西京,政局紛亂,衛紹王被殺。他便退隱回鄉,與弟天和共居於“樂天園”。著有《經史撮要》、《大學補》及《言志》等集。其弟武天和為章宗泰和年間的經義科狀元第。初授翰林應奉文字,補尚書有令士。因上書言朝中權貴結黨營私,“朋比為奸”,被貶為利州觀察判官。後復為翰林學士,因向衛紹王陳述邊情未採納,與其兄天佑同時辭官還鄉,隱居於“樂天園”中。著有《永言集典內外篇》、《寧儉諺語》等書。另與金代三狀元的同時代,還出過一名進士叫武俊臣,為武明甫的胞弟。他於海陵王正隆年間中進士,歷任章武軍節度使,大理寺少卿,官至朝廷禮部侍郎。對此,金代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曾著文說,河東的李氏家族,曾出過三個進士一個狀元,時稱為“四桂”,而陵川武家一門卻出了三個狀元一個進士,當稱為“四鳳”。“故當時科目盛者,不曰河東李,則曰陵川武雲”。上下50年時間,武氏家族叔侄兩輩人,出了3位狀元、1名進士,這在金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的1300餘年的科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難怪章宗帝會高興的說:“汝叔侄昆季連中三狀元,雖爾一門之慶,亦邦家之光也。”於是御書“三狀元第”四個大字,懸於武氏大門之上,以示榮耀。
陵川縣南召村武氏家譜陵川縣南召村武氏家譜
陵川縣南召村狀元府陵川縣南召村狀元府
筆者發現,有研究金代科舉學者說:武氏三狀元在金代科舉志中,除武明甫外,其他兩位缺乏史料依據,因為詞賦或經義第一未必就是狀元。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下面的三個理由足以作為歷史憑證:首先,元好問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史學家,他的文集裡就有這樣一段話:“金源氏有中國,以科名選士。時瑰奇俊偉者,不惟薈萃一國,且鐘聚於一家。如河東李獻甫、獻誠、獻卿、獻能兄弟一狀元三進士,時人號為‘四桂’;陵川武明甫、俊臣、天佑、天和叔侄三狀元一進士,時人號為‘四鳳’。故當時稱科目盛者,不曰河東李,則曰陵川武雲。”其次,歷修《陵川縣志》記載明確,不管是什麼時候,在一個縣裡,又特別是在一家,出現一門三狀元一進士都不是件小事,所以縣誌記載的不會不明確,不會不詳細,武氏的家譜更是不會不明確,不會不詳細。再次,章宗帝御題的“三狀元第”匾額,在1948年土改時才被拆除,陵川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人迄今記憶猶新。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武氏狀元進士的詩文和著述沒有被保存下來,只有武明甫的一首無題詩和武天和的一首《鳥影過寒塘》見於陵川舊志,其中武天和的《鳥影過寒塘》還屬於誤載,應該是西溪老人秦略的。
武氏三狀元出自縣城的東關村三元巷,並非出自南召村。南召村的武氏,是明代末期武璜遷過去以後才繁衍開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