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大鬧飛雲浦

武松大鬧飛雲浦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勾勒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武松大鬧飛雲浦》選自於《水滸傳》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武松大鬧飛雲浦》
  • 作品別名:《大鬧飛雲浦》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水滸傳》第三十回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施耐庵
原文,出處,作者,

原文

且說施恩於次日安排了許多酒饌,甚是齊備,來央康節級引領,直進大牢里看
視武松,見面送飯。此時武松已自得康節級看覷,將這刑禁都放寬了。施恩又取三
二十兩銀子,分與眾小牢子。取酒食叫武松吃了,施恩附耳低言道:“這場官司,
明明是都監替蔣鬥神報仇,陷害哥哥。你且寬心,不要憂念。我已央人和葉孔目說
通了,甚有周全你的好意。且待限滿斷決你出去,卻再理會。”此時武松得鬆寬了,
已有越獄之心;聽得施恩說罷,卻放了那片心。施恩在牢里安慰了武松,歸到營中。
過了兩日,施恩再備些酒食錢財,又央康節級引領入牢里,與武松說話。相見
了,將酒食管待,又分了些零碎銀子與眾人做酒錢。回歸家來,又央浼人上下去
使用,催趲打點文書。過得數日,施恩再備了酒肉,做了幾件衣裳,再央康節級維
持,相引將來牢里,請眾人吃酒,買求看覷武松,叫他更換了些衣服,吃了酒食。
出入情熟,一連數日,施恩來了大牢里三次。卻不提防被張團練家心腹人見了,回
去報知。那張團練便去對張都監說了其事。張都監卻再使人送金帛來與知府,就說
與此事。那知府是個贓官,接受了賄賂,便差人常常下牢里來閘看,但見閒人,便
要拿問。施恩得知了,那裡敢再去看覷?武松卻自得康節級和眾牢子自照管他。施
恩自此早晚只去得康節級家裡討信,得知長短,都不在話下。
看看前後將及兩月。有這當案葉孔目一力主張,知府處早晚說開就裡。那知府
方才知道張都監接受了蔣鬥神若干銀子,通同張團練,設計排陷武松,自心裡想道:
“你倒賺了銀兩,教我與你害人!”因此心都懶了,不來管看。
捱到六十日限滿,牢中取出武松,當廳開了枷。當案葉孔目讀了招狀,就擬下
罪名,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原盜贓物,給還本主。張都監只得著家人當官領
了贓物。當廳把武松斷了二十脊杖,刺了金印,取一面七斤半鐵葉盤頭枷釘了,押
一紙公文,差兩個壯健公人,防送武松,限了時日要起身。那兩個公人,領了牒文,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門便行。原來武松吃斷棒之時,卻得老管營使錢通了,葉孔目
又看覷他,知府亦知他被陷害,不十分來打重,因此斷得棒輕。
武松忍著那口氣,帶上行枷,出得城來,兩個公人監在後面。約行得一里多路,
只見官道旁邊酒店裡鑽出施恩來,看著武松道:“小弟在此專等。”武松看施恩時,
又包著頭,絡著手臂。武松問道:“我好幾時不見你,如何又做恁地模樣?”施恩
答道:“實不相瞞哥哥說:小弟自從牢里三番相見之後,知府得知了,不時差人下
來牢里點閘,那張都監又差人在牢門口左右兩邊巡看著,因此小弟不能夠再進大牢
里看望兄長,只到得康節級家裡討信。半月之前,小弟正在快活林中店裡,只見蔣
鬥神那廝,又領著一夥軍漢到來廝打。小弟被他又痛打一頓,也要小弟央浼人陪話,
卻被他仍復奪了店面,依舊交還了許多家火什物。小弟在家將息未起,今日聽得哥
哥斷配恩州,特有兩件綿衣,送與哥哥路上穿著。煮得兩隻熟鵝在此,請哥哥吃了
兩塊去。”
施恩便邀兩個公人,請他入酒肆,那兩個公人那裡肯進酒店裡去?便發言發語
道:“武松這廝,他是個賊漢,不爭我們吃你的酒食,明日官府上須惹口舌。你若
怕打,快走開去!”施恩見不是話頭,便取十來兩銀子,送與他兩個公人。那廝兩
個,那裡肯接?惱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施恩討兩碗酒,叫武松吃了,把一
個包裹拴在武松腰裡,把這兩隻熟鵝掛在武松行枷上。施恩附耳低言道:“包裹里
有兩件綿衣,一帕子散碎銀子,路上好做盤纏。也有兩隻八搭麻鞋在裡面。只是要
路上仔細提防,這兩個賊男女,不懷好意。”武松點頭道:“不須分付,我已省得
了。再著兩個來,也不懼他。你自回去將息。且請放心,我自有措置。”施恩拜辭
了武松,哭著去了,不在話下。
武松和兩個公人上路,行不到數里之上,兩個公人悄悄地商議道:“不見那兩
個來。”武松聽了,自暗暗地尋思,冷笑道:“沒你娘鳥興,那廝倒來撲復老爺!”
武松右手卻吃釘住在行枷上,左手卻散著。武松就枷上取下那熟鵝來,只顧自吃,
也不睬那兩個公人。又行了四五里路,再把這隻熟鵝除來,右手扯著,把左手撕來,
只顧自吃。行不過五里路,把這兩隻熟鵝都吃盡了。約莫離城也有八九里多路,只
見前面路邊,先有兩個人,提著朴刀,各跨口腰刀,先在那裡等候。見了公人監押
武松到來,便幫著一路走。武松又見這兩個公人,與那兩個提朴刀的擠眉弄眼,打
些暗號。武松早睃見,自瞧了八分尷尬,只安在肚裡,卻且只做不見。
又走不數里多路,只見前面來到一處濟濟蕩蕩魚浦,四面都是野港闊河。五個
人行至浦邊一條闊板橋,一座牌樓上有牌額寫著道“飛雲浦”三字。武松見了,假
意問道:“這裡地名,喚做甚么去處?”兩個公人應道:“你又不眼瞎,須見橋邊
牌額上寫道‘飛雲浦 ’。”武松站住道:“我要淨手則個。”那兩個提朴刀的走近
一步,卻被武松叫聲:“下去!”一飛腳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這一個急待
轉身,武松右腳早起,撲通地也踢下水裡去。那兩個公人慌了,望橋下便走。武松
喝一聲:“那裡去!”把枷只一扭,折做兩半個,趕將下橋來。那兩個先自驚倒了
一個。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個走的後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邊拿起朴刀來,趕
上去,搠上幾朴刀,死在地下,卻轉身回來,把那個驚倒的,也搠幾刀。
這兩個踢下水去的,才掙得起,正待要走,武松追著,又砍倒一個,趕入一步,
劈頭揪住一個喝道:“你這廝實說,我便饒你性命!”那人道:“小人兩個是蔣門
神徒弟。今被師父和張團練定計,使小人兩個來相幫防送公人,一處來害好漢。”
武松道:“你師父蔣鬥神今在何處?”那人道:“小人臨來時,和張團練都在張都
監家裡後堂鴛鴦樓上吃酒,專等小人回報。”武松道:“原來恁地,卻饒你不得。”
手起刀落,也把這人殺了。解下他腰刀來,揀好的帶了一把,將兩個屍首,都攛在
浦里。又怕那兩個不死,提起朴刀,每人身上又搠了幾刀。立在橋上看了一會,思
量道:“雖然殺了四個賊男女,不殺得張都監、張團練、蔣鬥神,如何出得這口恨
氣!”提著朴刀,躊躇了半晌,一個念頭,竟奔回孟州城裡來。
不因這番,有分教:武松殺幾個貪夫,出一口怨氣。定教:畫堂深處屍橫地,
紅燭光中血滿樓。
畢竟武松再回孟州城來,怎地結果,且聽下回分解。
武松大鬧飛雲浦武松大鬧飛雲浦

出處

本文出自《水滸傳》第三十回(七十回)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一說施耐庵作、羅貫中編次。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施耐庵墓誌>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

施耐庵
身份: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