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鄂城東吳墓

武昌鄂城東吳墓,三國時代的東吳墓葬。其年代範圍自吳孫權黃武年間迄吳末(222~280)。武昌吳墓多分布於任家灣、缽于山、河坡山、蓮溪寺等處,鄂城吳墓分布在西山的南麓和東北麓以至樊口一帶。鄂城是孫權稱吳王時的都城,於221年改名武昌。其後東吳定都建業(現南京),仍以武昌為西都,後主孫皓曾一度遷都武昌。武昌吳墓和鄂城吳墓的發掘分別始於1953年和1956年,迄今已清理了百餘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昌鄂城東吳墓
  • 外文名稱:Wuchang E Cheng Dongwumu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和鄂州市鄂城區
  • 類型東吳墓葬
結構,隨葬品,

結構

兩地的東吳墓均以磚結構為主,土坑墓極少。大、中型墓以帶短甬道的橫前室單後室(前室常附耳室)和橫前室雙後室兩種為主。前室頂為券頂、穹窿頂和攢尖頂,還新出現了四隅券進式頂,後室多為較低的券頂。小型墓則多為長方形單室,其中少數帶有短甬道,頂部只有券頂和雙坡式疊澀頂兩種。墓壁均用長方形磚砌造。鋪地磚的鋪法有仿席紋的和人字形的。少數墓的墓門前有磚砌的三角形排水道。紀年墓以武昌任家灣的黃武六年(227)鄭醜墓和蓮溪寺的永安五年(262)校尉彭盧墓最有代表性,二墓的形制相似,皆為帶短甬道的橫前室單後室墓,在前室左右各附一耳室。鄭醜墓後室的後壁附一小龕,彭盧墓的前室設有祭台和排水孔。

隨葬品

隨葬品有前、後期之別。前期以釉陶、灰陶、漆器和銅器為主,青瓷器只占很小的比例;後期以青瓷器、釉陶器和灰陶器為主,漆器和銅器的比例有所減少,金銀飾品則有較多的增加。兩期常見的隨葬品組合為布紋罐、碗、燈、熏、耳杯、盤、唾壺、虎子、俑、家禽畜圈和倉廚明器,以及銅鏡、石黛板、鉛地券和大量的錢幣。較為突出的隨葬品是:有東漢建安至東吳紀年銘文的重列或環列神獸鏡、佛像夔鳳鏡,有刻立佛像的鎏金銅帶飾,還有人俑、穿山甲形俑、人面蹄足鎮墓獸,以及刻有“孫將軍門樓也”銘文的青瓷院落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