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又稱都城隍府,城隍作為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宗教信仰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位於陝西鹹陽市城西47公里處。坐落在關中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武功鎮東街中段。西輔稷山,南臨漆水。2013年5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隍廟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武功鎮東街中段
  • 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平日免費(節假日5元)
  • 著名景點:牌樓、鐘鼓樓、獻殿、中殿、寢殿、碑廊、武功名人勝跡展
  • 別名:都城隍府、輔德王府
  • 建築風格:明代
  • 建築形式:高台建築,中軸對稱,附陰抱陽
  • 始建朝代北周武帝建德年間
  • 建築面積:1656平方米
  • 重要事件:電影《你是我的風景》取景
簡介,建築形式,歷史變遷,相關傳說,太宗祈雨,太宗夢遊地獄,地圖信息,

簡介

始建於北周,以後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嘉慶道光年間重修。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集歷史、人物、文化、風水、傳說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其坐北朝南,附陰抱陽。有灰瓦頂獻殿、浮雕琉璃歇山頂正殿和歇斯底里山頂寢殿。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56平方米。
原有建築頗多,經修繕,恢復門前大殿和西廂房以及鐘、鼓二樓。武功縣文管會位於其中,存有《武功名人勝跡展》,是研究武功地區歷史文化重要的參考資料。
武功城隍廟

建築形式

武功城隍神是全國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頭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廟內建築結構獨具,宏偉高大,為一組完整的明代建築群,整個布局為高台建築,負陰抱陽,軸線對稱,居中為尊,重重院落,莊重神秘,堪稱關中一絕,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綜合藝術。
其主要建築依次為:牌樓、山門、獻殿、中殿、寢殿等。
牌樓通高12米、寬15米,為關中地區第一牌樓。中殿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整個裝飾均為琉璃構件,五彩閃耀,富麗堂皇,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
僅從建築學方面講,它體現了古人的美學 理念,對採光通風的追求,對地震的防禦對樑柱負載的計算,以及對保溫、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態環境的再創造,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築學上的實驗室。凡到此遊覽的客人,無不讚嘆古人的鬼斧神工 ,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創造力。
現《武功名人勝跡展》陳列其中。1992年4月20日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變遷

武功城隍廟始建於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東臨漆水,有著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唐朝初年擴建,以後代有修葺。宋元年間曾重建。
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知縣高璲重修;
正德元年至十六年(1506-1521),知縣谷鐘仁繼修。
城隍廟內部城隍廟內部
萬曆四十一年(1613)知縣李舒芳再修。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時有“正殿五楹,獻庭如之,後殿五楹,山門樓三間,大門三間,前高房內東西兩旁廟各五間”。
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再次修葺,從外向內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樓式)、山門、戲樓,戲樓兩旁為鐘鼓樓、東西兩陪殿各5間。
嘉慶二年(1797)知縣朱士蛟又大加修整。、道光年間重修。
至民國初期,規模為廟門前有結構精巧的三間木牌坊,兩側置鐵、石巨獅各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廊陪殿各三間,中央為重檐歇山項戲樓三間,戲樓兩側分別有鐘、鼓樓各一間。西進有兩廊殿各五間,再進為獻殿、正殿和寢殿各五間。
民國27年前後,就被國民黨後方醫院和傷兵占用,後又改作演戲場地,建國後的50年代再改作糧站,任加拆改,破壞較大。
1973年牌樓、山門、戲樓、廂房、鐘鼓樓被拆毀。後僅存上殿、中殿、後殿及東廂房,均因年久失修,脊傾瓦殘,破敗不堪。
1979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門時僅存正殿、寢殿、牆裂脊摧、屋瓦翻卷,殘朽不堪。
1983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由寶雞市、陝西省文物主管部門分別撥專款,按照“修舊依舊”的原則,將正、寢兩殿修復。民眾自發集資捐款建起山門,施以彩繪,設一對石獅分蹲大門兩側。
1992年城隍廟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4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5月28日,武功縣在城隍廟前舉行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牌儀式。
2018年7月12日至13日,武功縣“祈福納祥祝盛世”首屆武功都城隍府民俗文化節在武功鎮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和廣大遊客齊聚於此,共同祝福中華民族繁榮昌盛、黎民幸福安康。

相關傳說

武功縣故城東街的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府。始建於北周,唐朝初年擴建,以後各代均有修葺。它不僅因精美的建築,在關中西部獨樹一幟;而且又以“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譽名傳天下。為什麼這裡的城隍端冕垂旒。以王自居呢?這還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

太宗祈雨

貞觀二年,陝西大旱。李世民輕車從簡,巡察完岐州等地救災糧款發放和軍民修渠引渭工程後,回到武功縣城,看到城隍廟裡眾位鄉親面帶愁容,鳴炮焚表,燒香磕頭,求神祈雨的情景,不由得傷感萬分。便來到城隍像前頂禮膜拜,默聲許願。“城隍有靈,如能及時普降甘霖,解救天下眾生性命,也算您為輔助朕推行新政立了頭功,朕定封您一品輔德王”。不知是李世民的真情打動了城隍,還是久旱有久雨的原故。當天下午,放晴的天空就被烏雲籠罩的嚴嚴實實,到了晚上雨就下了起來,而且越下越大。這場久旱的甘霖接連不斷地下了五天,使莊稼當年獲得了大豐收。李世民為了兌現諾言下旨召告天下,武功縣城隍廟改為都城隍府,城隍連升三級,為一品輔德王。
武功城隍廟
貞觀四年,天下大治初見成效。李世民撥庫銀百多兩擴修都城隍府,為城隍賞王冠,賜朝服,塑金身,揚美德。能工巧匠們在施工的過程中,為了表達對家鄉的這位真龍天子的無限崇敬,他們用彩繪、雕刻、燒制等技藝,巧妙地將數以千計的飛龍、游龍、臥龍、走龍、盤龍刻畫在殿堂牌樓的屋面、房脊、牆體、梁坊和台柱之上;又把亭樓殿堂的全部外檐與所有房脊、滴水、瓦當換成琉璃龍吻和脊獸,以顯示這座御封的都城隍府的尊嚴與富貴。
貞觀六年,都城隍府修葺竣工,李世民帶領文武百官回到武功,參加竣工慶典,看到富麗華貴的廟宇,心裡十分高興。他參加完朝拜城隍的儀式後,在院內備薄酒,宴請故人,在氣氛和諧的宴會上,他向在坐的各級官吏最後寫下了“日食三餐常想農夫辛苦,身穿一縷當思線女勤勞”的名言。要求各級官吏憂憐百姓,躬行節儉。隨後,又頒旨免武功縣兩年賦稅,赦武功死罪以下囚徒。

太宗夢遊地獄

城隍——神界的地方官。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長官就是“城隍”。城隍備受古代官員的青睞。“城隍”本意是護城之壕溝,城隍神即守護城池之神。由於封建社會君王們對城隍的尊崇,使城隍的地位一路走高。“武功城隍佩王冠”,源於一段神奇的傳說。
獻殿的一組人物雕塑,訴說著一個古老神奇的傳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夢遊地獄,面對滔滔血水河,惡鬼索命,驚恐難涉,正犯愁時,來了一名體魄俊偉的男子,將他背馱過了河,未及道謝,那人已離去。太宗夢醒之後,出了一身冷汗,心中十分感激救他之人。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向群臣們講述了夢境,並讓吳道子依其所說的衣著外貌畫成圖像,在全國尋找,準備酬謝,經多方尋訪沒有音訊。後來,李世民有一次回到武功,見到城隍像,和夢中之人一模一樣,驀然明白,正是這位鄉黨幫了自己,“其他人如何能到陰曹地府,又能生憐憫之心救我!”於是便加封武功城隍為輔德王,連升三級,端冕垂旒,以王者自居。
武功城隍廟坐北向南,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是全國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因而武功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
城隍廟-鐘鼓樓城隍廟-鐘鼓樓
從此以後,人們把李世民祈雨封神的事越傳越神,便把城隍當做這位神武皇帝的代言人,凡是遇到旱澇收種,生老病死、官司訟判、科考升遷的事,都要求城隍老爺保佑他們平安度過。都城隍府名聲越傳越遠。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香火旺盛,廟宇不斷修善。只可惜,在破四舊的運動中,戲樓、鐘鼓樓等建築物被當做牛鬼蛇神,文化垃圾一律毀掉,唯有獻殿、正殿和寢殿用做糧庫,才幸免於難。
保存完好的三座大殿,在經歷了歲月蒼桑,風雨剝蝕後,仍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獻殿和正殿上的外檐斗拱為五踩重昂,前後檐柱四角生起,整個裝飾均為琉璃構件,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堪稱古建築中的珍品,兩側歇山飾以呼之欲出的“二龍戲珠”琉璃浮雕。為一般廟宇所罕見。
在莊重的三座大殿在高大宏偉的牌坊和氣勢非凡的山門配襯下,更加光彩照人,巍峨壯觀。凡到此遊覽的人們,都為古人獨具匠心的敏睿智慧和他們鬼斧神工的建築才能所折服。

地圖信息

地址:武功鎮東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