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其名是說相近開闊,正氣凜然。這部分的建築是完全依照紫禁城里太和殿複製而成的。這裡既是朝會聽政的地方同時又是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每年萬壽宴(皇帝生日)、千秋宴(皇后生日)都要在這裡舉行。從乾隆朝起,每年清帝在圓明園必設“上元三宴”,即正月十四日宗親宴,正月十五日外藩宴,正月十六日廷臣宴。其中外藩宴、廷臣宴也都是在正大光明殿舉行的。帝每年舉行生日受賀、新正曲宴親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觀慶龍舞、大考翰詹散館鄉試及複試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大光明殿
  • 坐落於圓明園二宮門的中央位置
  • 地位: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
  • 建成於雍正三年(1725)
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始建,規制,乾隆時期風格,焚毀,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位於圓明園正宮門內,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正大光明景區包括正大光明殿及大宮門區,建成於雍正三年(1725)。
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一語出自朱熹的“古之聖君、賢相所以誠意交孚,兩盡其道,而有以共成正大光明之業也”。乾隆有詩對“正大光明”有詮釋:無偏極建福時斂(正)、順應物來量始宏(大)、利用國觀惟俊呼(光)、自呈鑒照待群情(明)。
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

始建

根據汪蓉祖先生對於《清代檔案史料》的考察,雍正在1725之前就告知吏部、兵部“朕在圓明園中與宮中無異,凡應辦之事照常辦理”,這位帝王將自己在圓明園內處理政務的地方成為“勤政殿”,自1725年期在園中的生活與在宮中處理政務是幾乎是一樣的。一年之前工程始建是包括的主體建築是為了這位帝王處理政務,或者說轉移紫禁城政治權利中心而建的,這其中包括正大光明殿和九州清晏
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規制

正大光明殿圓明園的正殿,殿堂高129英尺(約39米),寬63英尺(約19米),有7根直徑為2英尺9英寸(約84厘米)的柱子豎立在4英尺(約1.2米)高的台階上。在殿堂內有雍正皇帝御筆親書的對聯,殿上懸雍正手書“正大光明”匾額。擁有殿堂7間,前面有寬大的月台,東、西配殿各5間。殿後【玉嶾嶙峋】的石山,叫壽山,山體今仍在,唯玉筍皆不可復見。
正大光明殿
一般來說,這個區域由圍牆圍成一個很大的禁區,隨著這座宮苑政治地位的上升,主殿堂也增加兩翼,東翼軍機大臣處理政務,西翼侯旨廂房。

乾隆時期風格

在乾隆四十景里,這是他第一個命名的景觀。
大殿正中是皇帝寶座,為紫檀木所制,做工精美,寶座上覆蓋著黃色繡緞套子,寶座位於高台之上,下面有三級台階,台四周環以紅漆木欄桿,雕刻著玫瑰等花卉,精美富麗。寶座兩邊豎有高高的屏風,屏風上裝飾著藍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上點綴著紅寶石和碧玉。寶座上鋪著精美的繡花椅墊。寶座正上方懸掛有雍正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四字匾。木質天花板雕鏤著深深的花紋,懸吊著晶瑩剔透的西洋進貢的刻花玻璃燈具。窗戶上糊著白色的高麗紙。在正大光明殿西牆上還懸掛有一幅圓明園全景大觀圖,大的幾乎蓋住整面牆。東牆則懸掛著乾隆御書《御書周書無逸篇》。乾隆皇帝很欣賞這裡的格局,稱讚道:“不雕不繪,得松軒茅殿意。屋後峭石壁立,玉筍嶙峋。前庭虛敞,四望壁外,林木陰湛,花時霏紅疊紫,層映無際。”即“不雕不回,自得軒茅舍意”。
正大光明殿包括前導空間等一系列的建築,從南開始需經過影壁、朝房、兩道宮門之後,才到達前朝建築群的主體——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設計的典雅而端莊,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帶周圍廊,採用灰色筒瓦的歇山頂,帶斗拱,紅色菱花門窗裝修,坐落在較高的台基上。建於雍正初年約1725年。此景包括大宮門,正大光明殿和東西配殿等院落,是入園後的第一組建築。正大光明殿高大莊嚴,殿上懸雍正手畫【正大光明】四字匾額。

焚毀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GeorgeMacartney,1737-1806年)訪華,所帶英王向乾隆帝祝壽的禮品陳列於此殿。1860年10月英法聯軍蹂躪圓明園時(庚申之役),英法侵略軍搶掠燒毀圓明園等西郊諸園時的指揮部即設於此。此殿是侵華頭目的臨時指揮部,隨後被縱火燒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