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散

中藥藥方名,本詞條收錄五方。功效為助陽消陰,正元氣,溫脾胃,進飲食。主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元散
  • 外文名:zheng yuan san
  • 藥物功效:治傷寒傷食,頭昏氣滿,心腹諸疾
  • 藥方來源:古載記方一、方二、方三、方四
方一,方二,方三,方四,古載,

方一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紅豆(炒) 千姜(炮) 陳皮(去白)各9克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 川烏(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 山藥(薑汁浸,炒) 川芎 烏藥(去木) 乾葛各30克 黃耆(炙)4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140毫升,空腹時溫服。
【功用】補元氣,溫脾胃。

方二

【來源】《博濟方》卷一。
【異名】正元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一)、正陽散(《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二)。
【組成】麻黃(去節) 陳皮(去白,炙) 大黃(生) 甘草(炙) 乾薑(炮) 茱萸 官桂(去粗皮) 芍藥(生) 附子(炮,去皮、臍) 半夏(湯洗七遍)
【用法】上十味,唯麻黃多於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熱服。如出汗須候汗乾,可去蓋履。
【主治】傷寒,頭痛頭昏,周身骨節疼痛;或傷冷食,心腹脹滿。

方三

正元散
【方劑別名】生料正元飲(《醫碥》卷七)。
【處方來源】《三因》卷十。
【藥物組成】人參3兩,白茯苓3兩,白朮3兩,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烏藥(去木)1兩,山藥(薑汁浸,炒)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芎1兩,乾葛1兩,桂心半兩,烏頭(炮,去皮尖)半兩,紅豆(炒)3錢,乾薑(炮)3錢,橘皮3錢。
【方劑主治】下元氣虛,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鹽少許,煎至7分,食前冷服。

方四

正元散
【方劑別名】正元湯(《血證論》卷七)。
【處方來源】《張氏醫通》卷十四引《製藥秘旨》。
【藥物組成】人參3兩(用川烏1兩,煮汁收入,去川烏),白朮2兩(用橘皮5錢,煮汁收入,去橘皮),茯苓2兩(用肉桂6錢,酒煎收入,曬乾,勿見火,去桂),甘草1兩5錢(用烏藥1兩,煎汁收入,去烏藥),黃耆1兩5錢(用川芎1兩,酒煎收入,去川芎),薯蕷1兩(用乾薑3錢,煎汁收入,去乾薑)。
【方劑主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時陰火上沖,則頭面赤熱,眩暈噁心,濁氣逆滿,則胸脅刺痛,臍腹脹急。
【製備方法】上六味,除茯苓,文火緩緩焙乾,勿炒傷藥性,杵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紅棗1枚(擘),煎數沸,入鹽1捻,和滓調服。服後飲熱酒1杯,以助藥力。
【附 注】: 本方方名,《古今醫方集成》引作“正元丹”。

古載

《陰證略例》上說:
正元散
治傷寒始覺始吹凍著四肢頭目,百節疼痛,急煎此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或連三服,汗出立瘥
。若患陰毒傷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效。
麻黃 陳皮 大黃 甘草 乾薑 肉桂 白芍藥 附子 半夏 吳茱萸(以上皆可制者制之,各等分。)
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同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
七分,熱呷出汗,以衣被覆蓋,汗出候乾,解去衣。如是陰毒,不可用麻黃出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