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禪修法

《止觀禪修法》是一種佛教的修行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觀禪修法
  • 外文名:Meditation Meditation Method
  • 創建人物:慧聖法師
  • 教類:佛教
止觀禪修法 慧聖法師(Ven.pannyavaro)◎開示 鄭振煌◎口譯 周照暖◎整理 很高興在放假的日子裡,能和大家在這裡見面!今天主要介紹禪修,首先講坐禪的理念和方法,當然更要做實際的修行:包括坐禪、行禪及如何將心帶回當下,正念分明。之後,諸位可以提出有關坐禪的理論,或經驗上任何的問題,希望得到大家的回饋。 我相信在座諸位已經有若干禪修的經驗,但我也相信絕大多數的大德還沒有經驗過一種所謂系統性的禪修。有禪修經驗的人請舉手!非常好!我們應該知道禪修是什麼?它的性質是什麼?還有禪修的方法有哪些? 系統性的禪修 不管是佛教、蘇菲教、基督宗教或印度教,都將禪修歸成兩種:第一種是將心專注在單一的對象上。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而不理會其他的對象,中文稱之為“止”,修止的結果會讓心安定下來,讓心得到平和。心安住的對象可以有很多種,可以用觀像,或用觀想的方式,或唱誦真言(持咒)。密教修很多種觀想,淨土宗也修觀想。觀想所緣境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心得到專注,佛教名相稱之為奢摩他,也就是提起正念。 第二種禪修方式是以覺醒為基礎,以剛剛所說安止下來的心觀察所緣境。這種禪修方式即“觀”,或稱內觀(毗婆舍那),有時翻譯為智慧或智慧禪。修的方式很多,譬如用出入息隨念,即觀呼吸的方式,或密教所修的大手印、大圓滿。大手印、大圓滿比較不那么普遍,最直接、最普遍、常見的是出入息隨念(即觀呼吸),在經典上提到得最多,能夠直通涅盤之路。 我所接受的傳承是第二種禪修,內觀禪(毗婆舍那),是以第一種止禪(奢摩他)為基礎,修出入息觀加慈悲觀,再以出入息觀與慈悲觀為基礎修毗婆舍那,也就是內觀禪。今天的禪修練習是要結合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即止和觀這兩種禪修方式。 中國、日本及韓國的禪宗雖各具特色,但同出一源,修行結果是跟上座部的毗婆舍那禪一樣的。不過,上座部的禪修方式有技巧可循,比較容易修;相對的,中國禪宗的禪修方式比較沒有技巧可循。上座部的禪修方式是以《出入息念處經》(一部原始佛教經典)為基礎,這部經是禪修的資料來源,主要講的是四念處,以四念處作為毗婆舍那禪的理論根據,這是從佛陀的言教一直傳承下來的。 《念處經》是佛陀所說,主要在修四念處,觀四種對象,即以身、受、心、法為主要的觀察現象,而不觀察環境。觀察我們自認為是真實的、自我的身和心兩部分,我們要觀察發生在身上和心上最顯著的現象。這種禪修方式不僅只是靜態的盤腿,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注意到自己的身、心變化。禪修並不是要引生某一種狀態,相反的是要觀察身、心上的實相;目的不是要創造某一種境界,而是去探討、研究身心的真實現象。 內觀禪 現在簡單介紹內觀(毗婆舍那)禪的方法。內觀禪的觀察對象有身、受、心、法四個。第一個是身念處,以身為觀察對象。觀身的方法很多,可以各種方式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我無意教導大家很特殊的方法,只就我所接受的傳統訓練來告訴諸位。首先,我們要了解身的主要條件、主要內涵。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可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仍然只是概念而已,概念與禪修無多大關係。禪修所要覺察的是實際經驗,去體驗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是硬的、是軟的等等現象,所以禪修的要領是去探討我們身體的經驗,而不是去看那些思想概念的東西。這些技巧等下會介紹! 佛在《念處經》里所提到第一個觀的對象是身念處,身念處主要是觀察地水火風四大的經驗。第二個是觀所緣的覺受,前天晚上已經做了介紹,就是觀察身上的任何覺受,是快樂的、是不愉快的、或是不苦不樂的。只是去觀察覺受,覺受跟情緒是不同的,也就是觀察情緒產生以前的純然覺受。第三個觀的對象是心,稱為心念處。心念處就是我們心的任何起伏,這是很微細的,很難觀察得到的。一般的修行者很難觀察到心念處,很難觀察到起心動念。第四個觀的對象稱之為法,即念頭的內容,心的情況。 止觀禪修法(2) 時間:2009-09-26來源:未知 作者:慧聖法師 點擊:205次 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內觀即以身受心法為觀的對象。 一般說來,發生在身心上的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動,動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當我們坐下的時候,氣息在身上的脈動最容易被觀察到,也就是觀察 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內觀即以身受心法為觀的對象。 一般說來,發生在身心上的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動,動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當我們坐下的時候,氣息在身上的脈動最容易被觀察到,也就是觀察呼吸(風大)的出入情況;因為它在動,所以就容易觀察到。我們也可以在走路的時候,觀察兩隻腳移動的現象,因為它最明顯。當然,我們也可以觀察身體在改變姿勢時的活動情況。禪宗還有一種觀法,觀我們的丹田,當我們坐下的時候,可以丹田為所緣境。前面提過,毗婆舍那禪的所緣境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我們在練習禪修的時候,一定要以一個主要的所緣境為觀察對象。當我們坐下的時候,氣在丹田內的移動是最明顯的。所以,練習內觀禪主要是觀察身體器官的動作情況,之後再觀察心的動靜。 我們在觀身心變化現象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都不停的在改變,沒有一恆常不變的現象。練習的時候,可以將手放在我們的下腹部,這時很自然可以觀察到下腹部的起伏。諸位可以將手放在下腹部,我們不是在練習氣功,不是在練習呼吸,不必去控制、改變呼吸的自然形式,而是很自然地去覺察腹部的運動。我們吸氣,腹部自然膨脹;呼氣,腹部自然往內縮。不必刻意指揮或控制呼吸及腹部的運動,只要觀察腹部自然的活動就可以了。 止觀的修法 練習的時候,是以腹部的起伏為主要的觀察對象,當然隨後還可以觀察到其他現象。初學者開始是以腹部的起伏為所緣境,可以隨著腹部的隆起,在心中默念“起”;隨著腹部的內縮,在心中默念“伏”。腹部實際的起伏,心中就同時跟著默念起、伏、起、伏。但要注意,不是去控制、指揮腹部的起伏,而只是幫助我們的心能專注在呼吸的自然起伏而已。呼吸的起伏是自然現象,我們沒有必要去改變它。等到稍有功夫了,就不必再默念,只要清清楚楚地了知腹部的起伏就夠了。 腹部的起伏是外在的動,當我們心中默念腹部起伏的時候,就是內在的動。我們以這種方法持續觀察腹部的起伏,默念腹部起伏的時候,很容易會發現有種種覺受產生。譬如坐在這裡會覺得痛、酸痛,這時要覺察到疼痛的出現,不必去改變疼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腿在酸”、“腿在痛”,或是哪裡在酸、哪裡在痛,所以這時很容易覺察到身上任何覺受。此外,還會覺察到有妄念產生,忽然想到某件事情、某個人物。因此對於自己的覺受與妄念要有所覺知,換言之,我們觀的最主要對象是腹部起伏,但當身體的覺受或心中的妄念產生時,會把我們的心拉走,這時要能覺察到酸痛或是妄念。 內觀的禪修,不阻止妄念的生起,不壓制妄念。內觀是禪修與妄念一如,妄念起來就讓它來,妄念去了就讓它去,只要了知就可以。我們了知覺受的生滅來去,了知妄念的生滅來去,了知就可以,不作任何抵抗壓抑。在了知之後,默念之後,覺察之後,把注意力拉回到第一個主要觀的對象上,就是腹部的起伏。所以簡單來說,觀的主要對象是腹部起伏,但當身體的任何覺受或心的妄念產生,這時身動與心動會變得很顯著,顯著到比腹部的起伏更容易引起我們注意。此時我們要覺察身體的任何覺受或心上的任何妄念,當覺察之後不要有任何懊惱,不要作任何判斷,立刻把注意力拉回到腹部的起伏上,這是禪修的要領。 在我們的禪修傳統中,並不強調坐,這與日本的禪修只管打坐是不一樣的。坐禪強調坐的功夫,內觀禪不強調坐,當坐下時不必採取雙盤或是單盤,可以用散盤,或任何姿勢,最重要的要覺得舒服。軀幹自然挺直,舒服就可以。你若覺得哪裡太緊,就移動身體,讓自己的身體很舒服的坐下來。之後,就要創造一些空間,觀察自己腹部的起伏,觀察身體上的覺受或心中所產生的妄念。最後,觀察妄念的內容或外在的環境。 身念處禪修:當我們坐在這地方,身體接觸蒲團、椅子、地板時,會覺得硬,會覺得軟,這種觸的感覺就是地大,直接去經驗地大的真實面目。觀察腹部的起伏,就是直接去經驗因為風大的呼吸所引起的移動。 止觀禪修法(3) 時間:2009-09-26來源:未知 作者:慧聖法師 點擊:206次 現在開始練習,首先身體自然放鬆,讓身安住下來;然後,覺察到觸的感覺,即坐下觸到拜墊、地板或椅子的感覺,在心中要默念觸、觸、觸。當覺察到觸的感覺後,就把手放在腹部這裡,腹部很自然會有起伏,不要去干預, 現在開始練習,首先身體自然放鬆,讓身安住下來;然後,覺察到觸的感覺,即坐下觸到拜墊、地板或椅子的感覺,在心中要默念觸、觸、觸。當覺察到觸的感覺後,就把手放在腹部這裡,腹部很自然會有起伏,不要去干預,只要如實的了知腹部的起伏,不作任何干預。練習十分鐘。 首先,身體放輕鬆,安住下來。 再來,覺察身體觸到地板、坐墊、椅子的感覺,了了分明。心中默念觸、觸、觸。 之後,手放在腹部,去覺知腹部的起伏。不要作任何干預,真理就是自然現象,禪修就是去了知現象的真實面目。 非反應式的覺醒 諸位大德!你們應該都可以察覺到腹部的活動、起伏。萬一沒有很清晰地察覺到,也不必沮喪,覺得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好。所謂修行,必須反覆的做,必須長時期、幾個月、幾年時間,一直練習這種禪修方法。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當坐下時最容易覺察自己的無意識動作,譬如會去摸摸臉頰、抓抓癢或是其他無意識的動作,這沒什麼大礙,最重要的是要察覺而不作任何反應,只要覺察發生在身上的現象即可。坐在這兒也許有癢的感覺產生,就有動機想去搔癢,想把癢的不舒服感覺去除。這是我們沒有了知,不要嘗試去改變身上的任何現象;若想改變身上的任何現象,譬如有癢就要去搔癢時,在那當下,就是一種欲望的產生、貪慾的產生。想去搔癢就是要除去癢的感覺,這種欲望就是苦的來源。 佛陀告訴我們,任何貪慾都是苦的來源。因此,我們會覺得某個地方癢,就要了知癢、癢、癢,這樣就好,而不要生起任何欲望想要去搔癢。如果有癢產生,就無意識的、不由自主的要去搔癢,這表示正念不夠。如此,在生活上就經常會有很多無意識的動作,這些欲望就是苦的來源。 我們練習禪修,就是如實觀照身心兩方面的任何現象。這就是非反應式的覺醒,要覺知身上的一切現象,可是不要作反應。因為一作反應,即是無意識的貪慾。若要作反應,也要清楚自己在作反應,不要作無意識的反應。當要作反應時,清楚知道自己在作反應,這種反應才不是無明的反應,而是清楚很有智慧的反應。 毗婆舍那的修行,需要反覆練習,去覺察身上的一切現象,不作無意識的反應,我們稱之為非反應式的覺醒。 我們練習,就是要覺知腹部的起伏;可是我敢保證,在座的朋友,即使只坐了五分鐘,就會發現除了腹部的起伏外,還有其他次要的現象產生。在座諸位,剛才打坐時,沒有打妄念的請舉手!沒有人沒打妄念?所以妄想、妄念或身上的任何覺受就變成次要觀的所緣。首先要觀的是腹部的起伏,但是會有身上、心上的一切現象跑出來,此時要覺知身上、心上的一切現象。內觀禪是包容性的禪修,不是排斥性的禪修。 內心淨化的過程 前面說過,當我們身上有任何現象,心中有任何妄念產生時,千萬不要去阻止它,壓抑它,讓它呈現就好。心中有妄念產生時,表示內心深處的東西跑出來,跑出來就讓它跑出來,千萬不要壓抑它,否則它就永遠存在內心深處。讓過去的記憶、傷痛、任何生活經驗自然地由內心深處浮現出來,千萬不要作任何抗拒。只是知道、知道、知道,不要去分析或作價值判斷,不要創造故事,被妄念牽著走,這就是心的淨化。何謂心的淨化?心的淨化就是讓壓抑在內心深處的一切過去經驗、記憶浮現出來,因而使得內心深處所貯藏的過去經驗越來越減少。如果我們壓抑心中所生起的任何妄念,也就是將心的污染、煩惱,又壓入心的深處,修行難有成就。 佛陀告訴我們,了知身心的一切現象,是淨化內心的過程,其方法有二:第一種方法,當有思想、妄念跑出來時,心中就默念:想、想、想,就夠了;千萬不要對妄念去認同、去排斥、去分析、去反應。只是單純的在心中默念:想、想、想,也就是有妄念就讓妄念存在,知有妄念就好;不要認同妄念、不要排拒妄念,不要追逐妄念,當然也不要逃避妄念。等到如此做完之後,就又回到觀的主要對象││腹部的起伏。在有妄念起來干擾時,要了知想、想、想,如此不去追逐它,不去貪著妄念,妄念自然就平息了。趕快回到腹部的起伏,因為這是觀的主要對象。
止觀禪修法(4) 時間:2009-09-26來源:未知 作者:慧聖法師 點擊:207次 第二種方法,是把妄念當作銀幕上的情節故事來觀察。好像在銀幕上,一個影像出現,又一個影像過去了。在呈現過去的影像中,必然會有很多過去的生活經驗、觀念和故事一直冒出來。這時要當作銀幕上的影像來觀它,影像 第二種方法,是把妄念當作銀幕上的情節故事來觀察。好像在銀幕上,一個影像出現,又一個影像過去了。在呈現過去的影像中,必然會有很多過去的生活經驗、觀念和故事一直冒出來。這時要當作銀幕上的影像來觀它,影像自然出現、自然過去,千萬不要對影像執著認同。 所有的事情及現象似乎都是連續不斷,似乎都是實存的。但是經過這兩種觀的方法以後,會發現在那似乎不間斷的妄念之流當中,很有趣的,偶爾會沒有妄念。那時刻,在那偶爾沒有妄念、妄想的時候,就是一種空。空呈現,心就清淨。所謂修行,就是擴大兩個妄念之間的空隙。本來妄念似乎沒有空隙、空間,現在透過這種禪修的方式,不對身心現象起任何執著反應,只觀它的生滅,了知其生滅,我們就會發現妄念之間會有空間產生。這種空間產生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表示我們的心越來越淨化。假以時日,越來越清淨,越來越能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 知道能知者是誰 雖然時間到了,但是還想耽誤大家一點時間,因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剛剛說過,內觀禪只觀念頭的生滅,不阻止念頭。現在請問諸位:“當沒有念頭時,是怎樣的狀態?”這是一個弔詭的問題,很多禪修者很喜歡沒有妄念的空間。諸位朋友,有沒有“沒有妄念”的時候?諸位是否想說說看“沒有妄念”是什麼狀況?“是不是一片空白?” 學員答:“沒有妄念的時候其實不是一片空白。”當我們沒妄念時,其實心、意識仍然在動,也就是心識知道我們沒有妄念,並不是毫無所有,一片空白。換言之,心識、意識的作用仍然存在。 禪修者在修行過程中,首先要知道有一個所觀和一個能觀。“所觀”是被觀的對象,“能觀”是觀所觀的能力。一般人把肉體認為就是我、自我;等到進入比較細膩的層次,我們又會把心識認同為我。身似乎是恆常不變,心似乎也是恆常不變。身容易發現並非恆常不變,因身體的變化容易覺察到;但是心卻一直在打妄想,故心很難覺察到它不是恆常不變的。《阿毗達磨》中所說,無常、無我,在心的層次是很難觀察到的。當我們禪修到比較高深的層次,就沒有妄念產生。雖然沒有妄念產生,其實心識仍然在作用。心識知道沒有妄念,仍然是“想”的作用,只不過是認知沒有妄念產生而已,這已經是很細微了。所以禪修者必須了知“沒有妄念”是“所觀”,很細微的“能觀”就是“知道現在沒有妄念”。禪修者一定要深入到這個地步,知道沒有妄念的心識其真面目是什麼,這又更細微了。 現在又有一個問題想請問諸位:“知道能知者的是誰?”到底是什麼人知道有一個能知者?那能知者是什麼?知道沒有妄念是能知者,沒有妄念就是所知者。若到更細膩的層次時,就知道現在沒有妄念。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知道有一個能知者去知道現在沒有妄念?給諸位一個功課:“誰知道能知者?”讓大家去“參”、去“觀”! “是誰知道能知者?”“知道能知者是誰?”大家好好用功!時間太快了!如果大家很樂意學習的話,很願意再來台灣指導。大家回去要坐,要練習才有用,否則只是一個概念,不是經驗。學佛修行就是直接經驗身心的現象,從而發現身心現象的真面目,如此而已!v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