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念

氣功術語。道教徒修煉養生方法“定觀”的初階,即停止一切思念。認為修道之士,首先要外事都絕,無以忤心,然後靜坐內觀,萬念俱滅,不動妄想,須臾不替,滅除妄念,不滅慧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止念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習鍊氣功時排除妄念,使精神內守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道教修煉術語。亦稱“斷念”、“煉心”。謂常人心緣萬境,雜念紛起,故修道之始必須收心止念,停止一切與修煉無關的思維活動,以便入靜。《唱道真言》:“燒丹先要煉心。煉心之法,以去閒思妄想為清靜法門。”《至遊子》卷上:“學道必先止念,念起則知之。”《保生秘要》:“攝心歸一,專其一處,皆可止念。”《性命圭旨》亨集: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同書貞集:“妄念起處,即是生滅;妄念止處,即是真元。故玄門以止念為本,釋教以無念為宗。”
止念之法門很多,有自然止念法、定慧止念法、數息止念法、觀想止念法、咒語止念法等等。

中醫套用

止念與養生
止念是摒棄雜念,以便入靜,是修練氣功的第一步。性功主張止念、息念、無念,“內外兩忘,專事一處。”“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形無其形者,身空也;心無其心者,心空也。”重在補腦安神,和調神形。
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581~682)的養生之道也將養性放在第一位。認為要健康長壽必須首先養性,有了一定的性功修煉,就可以百病不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擁有良好的心性修養,保持心境平和,安然理得,泰然自若,自會趨吉避害,不生百病,這也是養性的主要途徑。孫思邈認為,養心或養性是第一位的,養身是第二位的。養性的具體方法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因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煉心之學,入聖之學也。煉性之學,登真之學也。煉精鍊氣煉神,均以此為樞機。認為養性煉心乃入聖登真之學,精氣神的修煉離不開養性煉心這一關鍵環節。呂祖云:‘但知煉命,不知煉性,但知開關閉氣,移爐換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渾然無物之理。則所結之胎,仍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舊上不得天,參不得聖。無可奈何,值得重做功夫,使這孩子,重去修真學道,重做明心見性。”這段話進一步說明了養性煉性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養性的重要性,也沒有實際的煉性功夫,而只知道一味的修命,則永遠入不了修道的真正境界。所以說煉性之學,實為入道之不二法門。道家煉性,目的在於徹見真性本體,以此入道。
眾多史料證明,中國哲學史上有著豐富的養性(心性的性功修煉)理論。自古以來就有人一直重視性功的修煉,認為養生必須先養性。“修命須從修性起。舍性功而言命功,總是事倍而功半,若先性功而後命功,則常能事半功倍。先修性,乃上達而下舉,了性而自了命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