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人

歡人是從homo衍生出來的說法,大歡、小歡和林人是對男同性戀中角色的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歡人
  • 衍生:從homo衍生
  • 性質:對男同性戀中角色的稱呼
  • 又稱:GAY
  • 稱呼:大歡、小歡和林人
含義,英文詞源,台用法,香港用法,大陸用法,性角色分類,英文中文差異,相關名人,

含義

“大歡”是同性戀中扮演偏男性角色的一方,與其他說法中的“一號”、“1”和耽美文學中的“攻”意思相近。
“小歡”與“大歡”對應,為同性戀中扮演偏女性角色的一方,與“零號”,“0”和耽美文學中的“受”意思相近。
“林人”介於“大歡”和“小歡”之間,在同性戀交往中角色不確定,往往可以根據對象不同轉換角色,與“0.5”意思相近。
詞源:“半世伶俜半袖衣,斷袖分桃難斷情。龍陽歌酒漾孤蓬,歡人離塵獨忘機。”又有一詩曰:“濁酒傾觴,蓮花千里岸。誰執芙蓉化夢來。琴書邀喚龍陽。手寒不了殘卷。北鬥倒提長鋒。高樓醉望千帆,歡人歌盡歡難。”
歡人者,龍陽,安陵諸君之徒。男歡雙鳳,熾炎雙龍,清而不妖,泱泱俠膽男子之風,非狡童,孌童之流。自始祖聖王黃帝迄今,箇中翹楚歡人者,不可勝數。先秦有龍陽之好之典故,坦赤之愛戀,羨煞今人。男歡之風更始盛與漢高祖帝,其子孫哀帝與其歡人戀者聖卿斷袖一事,更為後人所美談。

英文詞源

英語GAY的含義:
1、同性戀(n.)、同性戀的(adj.),尤指男同性戀
2、bright or attractive 鮮艷而吸引人的(gay colour)
3、cheerful and happy 其實由第三種解釋延伸出來的還有放蕩的一層含義,比如gay friends就是指一類放蕩、不正經的朋友。
4、快樂的(adj.)。像是一首外國兒歌,歌詞就是“we're gay,we're gay.”。不過現在GAY所指代的快樂都與HAPPY大相逕庭,表示不正當的,不正經的快樂。
同時,英文中homosexual、queer都是同性戀的意思。但是由於homosexual一詞曾經是一類“精神疾病”的稱呼的背景,已經逐步演變為貶義,並且慢慢得不被使用了。
Gay,在英文中除了表示“快樂”、“愉悅”或“高興”,也用來表示同性戀。使用上,除了引用過去創作的文藝作品時能夠用到原意外,或者除去戲謔與文字遊戲等場合外,日常生活中已經基本不再使用其“快樂”的本意。
Gay這個字擁有關於性方面的意義至少是從十九世紀開始(而且可能還要更早),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與男性倡伎被稱呼為"gay"(因為他們穿著得很艷麗)。於是到最後,“gay boys”(男伎)就變成了所有男性同性戀的稱呼。在美國,這個名詞可能來自於遊民社群(hobo community):一個年輕遊民,或者稱作“gay cat”或“geycat”,常常要和另外一個比較年長有經驗的遊民交好,以獲得學習與生存的機會。這種關係有性的暗含成分在裡面,因此“gay cat”就變成“年輕同性戀者”的意思。在這些最早的“gay”中最有名的是湯瑪斯·柯林伍德(Thomas Collingwood),他是一個胖嘟嘟有著小天使般臉孔的音樂家,在一段長期的失業下陷入生活困境當中。
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在《毛小姐與皮女士》(Miss Furr & Mrs. Skeene,1922年)中的一段引言可能是這個字最早可追溯的使用,雖然無法非常確定她用這個字指的到底是女同性戀,還是指快樂。
她們是……gay,她們很少學習關於如何成為gay的事情,……她們根本就完全是gay。
They were ... gay, they learned little things that are things in being gay, ... they were quite regularly gay.
在諾爾·寇威爾(Noel Coward)的音樂劇《甘中帶苦》(Bitter Sweet)是這個字第一次沒有爭議的使用。在〈綠色康乃馨〉這首歌中,四個過度打扮有如1890年代花花公子的人唱道:
美麗的男孩、聰明的男孩啊,你可能會
對我們的墮落嗤之以鼻,
傲慢的男孩、頑皮的男孩啊,
親愛的、親愛的、親愛的!
為情感心醉神迷……
我們就是為何“九零年代”
會被稱為gay的理由,
我們全部都戴著綠色康乃馨。
Pretty boys, witty boys, You may sneer
At our disintegration.
Haughty boys, naughty boys,
Dear, dear, dear!
Swooning with affectation...
And as we are the reason
For the "Nineties" being gay,
We all wear a green carnation.
寇威爾將"gay nineties"作為一個雙關語來使用。這首歌的歌名暗示了同性戀劇作家王爾德,他本身就以配戴著一朵綠色康乃馨而聞名。

台用法

在台灣,gay已經普遍成為男同性戀社群內部用來指稱自己的術語之一,而在社群外部也同樣能夠接受這種用法。不過,gay始終沒有同時成為指稱女同性戀用的術語,或者至少沒有被廣泛接受。女同性戀社群會稱自己為拉子。而通常在講到gay這個字時,拉子會是其相對稱的用語。
目前在台灣,gay這個英文字並沒有準確的中文翻譯。有些人認為同志是gay的一個可能翻譯詞,但是同志在台灣的使用脈絡下包含了女同性戀(LES拉拉)、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者甚至是如BDSM這類的性異議者,而gay則只有指稱男同性戀。正因為大家無法在gay的中文翻譯上達成共識,在台灣還是廣泛普遍地使用英文字的gay。

香港用法

在香港,gay的中文翻譯是基佬。但是這箇中文稱謂因為經常被人以嘲諷的口吻使用而帶有貶損色彩。

大陸用法

gay在大陸用法中也一般不指女同性戀,女同性戀稱呼情況與台灣相似。正式文章中很少出現英文原文,用同性戀(者)或男同性戀(者)代替,現在也經常出現“同志”一詞。
相對應地,就衍生了“彎的”這一說法。
gay為什麼叫彎的
相對於英文中把異性戀俗稱為“STRAIGHT”的叫法。STRAIGHT即中文直的意思,似乎比喻異性戀們在性取向的路上無偏無倚循規蹈矩一路直前,所以他們是直人。而非異性戀的人當然就是“彎”的,可看做是隱喻和些許自嘲的叫法。
另外GAY的群體中還有C(英文同意詞sissy)和MAN的說法,意指一個GAY的陰柔或陽剛的程度,這種性別方面的氣質與gay的性角色分類(0,1,0.5)沒有絕對必然的聯繫。總體來講,0還是偏陰柔,1偏陽剛,0.5的氣質介於二者之間。此外,實際當中,從0到1中間會有很多點的存在,比如有人自稱為0.6或者0.3;性彆氣質方面從C到MAN中間亦是有很多點存在。

性角色分類

1(英文同意詞TOP)
0(英文同意詞BOTTOM)
0.5:1和0兩方皆可

英文中文差異

英文中gay可以做名詞與形容詞:
做形容詞時:"He is gay"(他是同性戀)的說法很普遍,極少有"He is a gay"這種名詞單數形式出現。
做名詞時:一般以複數形式出現,描述群體,如"gays and lesbians"(男女同性戀)。但是以單數或少量數形式出現的情況則相比較少很多,如"He is a gay"或者"There are two gays(有兩個同性戀)"。這種用法有時會顯示說話人帶有輕度貶義或打趣的情緒。

相關名人

很多人對同性戀群體感到很好奇,總體來說,他們和異性戀群體無異,因為這既然是"隨機發生"的自然逆轉,則並無規律可循。據藹理士調查的說法他們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參見藹理士調查),其中有些人相當高。一些人對藝術尤其是音樂有很深的素養。在音樂美術專業的人群里,同性戀的比例要高於其它群體中同志的比例。
歷史上同性戀名人數不勝數。很多人不理解柏拉圖的所謂"精神戀愛",這都是因為對古希臘社會研究了解不深的緣故。如果知道了其意義在某一方面就是指同性戀,這個就不難理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家、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和發明家達文西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米開朗基羅都是同性戀,米開朗基羅曾狂熱的愛過一個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貴族,他們的戀情幾乎全城皆知。卡瓦列里就是後來寫了《靈魂的七種體現》(名字記不清了)的作曲家小卡瓦列里之父。英國大哲人培根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王爾德是眾人皆知的同性戀者,他曾因為自己的獨立秉性而入獄。支持華格納的有同性戀傾向的路得維希二世和管家雙雙跳河自殺身亡。法國作家科克托是雙性戀。美國大詩人惠特曼和狄金森幾乎可以被肯定是同性戀,許多人為了支持自己所謂正統立場竟對很多明顯的證據視而不見。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俄羅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身上,他因為愛上外甥而被迫自殺,然而音樂界和史學界許多人寧可接受漏洞百出的記錄說他死於霍亂。與卡拉揚齊名的大指揮家伯恩斯坦曾與老師科普蘭同居過。另外,文學家吳爾芙,也有此傾向。法國當代哲學大師福柯,是公開的同性戀者。英國數學家圖靈由於是同性戀而遭到迫害性無效治療,英年早逝,他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同志在政治家中比較少見,因為這個職業的特殊使然。然而我知道的,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長和澳大利亞大法官之一(名字記不清)是公開承認了自己的性取向。在中國,不用說歷朝歷代皇帝的優伶,那幾乎列舉不盡。許多人知道乾隆與和珅的故事,卻沒有發現其中的同性戀意味。要知道皇帝和寵臣尤其宦官,這樣的意味是很濃厚的。周定王有"裸合"之境,龍陽君留下了"龍陽"一詞,衛靈公留下了"餘桃"一幕,漢哀帝和董賢留下了"斷袖"典故。《斷背山》之所以把英文的Back故意譯成"臂",成為《斷臂山》,其實是呼應這個典故。民國時期廣州的金蘭契之類的女子組織,亦是此類意味很深的場所。說到東方,當代的張國榮和白先勇,兩個人公開了各自的同志戀情,而其高尚人格早已得到社會尊重。再往東,日本的川端康成大學時曾有一段同性戀情,到了三島由紀夫,同性戀就是很明顯以至於外露的了。這些都和出生地點,就讀學校一樣,稀鬆平常。
判斷析解:
現在的同性戀要和古代的家族寵信、知己寵信、才華寵信和同性情誼區分開,有寵信性質的基本是出於外因而非本能意識上的性取向。古代帝王常因為外戚家族而寵信某個人,但又往往因為外戚的沒落和滅亡而摒棄對其寵信,武帝之寵信李延年衛青霍去病是典型的外戚寵信。還有一類是知音或兄弟情誼,這也要分開,不然歷史上有兄弟情誼的人皆可稱同性戀了,比如對待功臣和對待共同的知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和劉弘基之間"每每馬並出行,同床共臥"但其實不為同性行為,而是以交流、志向、思維取向為基礎的知己而已。同性戀行為包含同床共枕和同性親密,但有同床共枕和同性親密行為的人絕不等於同性行為。而對宦官寵信是為對其服侍的肯定。比如一個皇帝或君主自小受到一個人的服侍,長大後不受其服侍反而不舒服而獨愛其服侍,此為趨於習慣性質的趨向,而非同性層次的本能取向。
古書中佞臣、男寵定義:
有些君主和帝王在後宮佳麗無數的前提下也是喜歡和一些非商討國事的男人在一起的,而且往往有共枕的的描述。有些帝王放下架子,與自己欣賞的才士和知己侃侃而談,夜而同眠。而受皇帝寵信的這類人往往是史官和禮儀官所鄙視的,如果被寵信的對象身份顯赫數有大功也就罷了,但那些身份卑微沒有實功的人通常被描述成了受寵幸的佞臣。這也說明一些對國家社稷沒有絲毫貢獻和作用的人如果出於討好皇帝而受皇帝寵信則必將被打入佞臣之列。也就是男寵。古代史籍對於佞臣只是形容非出於國家社稷而受寵信的一類人群,還與同性戀的定義差距甚大,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說皇帝一和男人親密就列為同性之列。寵信宦官和佞臣往往是出於皇帝對其非治國安邦之才的欣賞而定義的,李延年唱歌唱得好,宮裡人都喜歡,被封為宮廷樂師備受皇帝欣賞,如果一個臣子或平民欣賞他的歌就不會被列為佞臣,但皇帝對其欣賞有嘉,每每聆聽,當作自己的知己,在大臣看來就是影響皇帝的政治,影響國家社稷,遂被打為佞臣。其實是文史家對此類人的一種歧視。
同性戀的準確標準:
1:純意識上的同性性取向。
2:不受外因影響單純趨向於同性的人
3:不包括因欣賞才華、能力而倍加寵信的
4:不包括因外戚家族延續出於親情而寵信的人
5:不包括因兄弟情誼為基礎或覓得知己知音而多有親密的人
6:不包括因長年服侍而得來的寵信
同性戀名人:
周定王,與廣元執手共歡,裸衣合睡一幕
衛靈公,春秋時代衛國君主,與彌子暇分桃而食
龍陽君,戰國時代人物,為魏王拂席而枕
漢哀帝,對董賢有不忍驚而斷袖起的故事
禰衡,三國時期人物,常與人裸身相會。
魏元帝,愛與侍童同池共歡
晉成帝,常與伯奇於竹林裸會
陳文帝,為韓子高提出男皇后的說法
唐僖宗,與侍衛孫繼幽會於後宮
宋恭帝,對才子隋順相擁共枕
庾信,南北朝文人,曾與南梁宗室蕭韶(後人誤寫為王韶)有斷袖之歡
王衍,五代十國前蜀皇帝,寵幸對象為王承休
鄭燮,清朝文人,又稱鄭板橋,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
袁枚,清朝文人
李桂官,清朝戲曲演員,因與畢沅交好而被戲稱為"狀元夫人"
白先勇,台灣作家
林懷民,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
蔣勛,台灣作家、藝評人
田啟元,台灣劇作家
蔡康永,台灣藝人、作家
邱妙津,台灣作家
陳俊志,台灣紀錄片導演
羅文,香港藝人
林弈華,香港文化界人士
張國榮,香港藝人
關錦鵬,香港導演
崔子恩,大陸作家
歐陽文風,馬來西亞作家
歐陽靖,台灣模特兒、攝影師、演員
李幼新,台灣影評人
邵國華,香港的社會學家及社會工作者
周美玲,台灣導演
劉芸后,台灣攝影師
賴正哲,台灣晶晶書庫負責人
費玉清,歌手
A
Roberta Achtenberg, 美國政治家
簡·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Edward Albee, 美國劇作家(代表作"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大帝老師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伊莉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美國女性企業家
Reinaldo Arenas, 古巴詩人,作家
喬吉歐·亞曼尼(Giorgio Armani),義大利設計師,時尚品牌亞曼尼創辦人
John Ashbery, 美國詩人
歐登(W. H. Auden),英國詩人
亞當·蘭伯特(Adam lambert),美國偶像第八季亞軍
B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國作家,哲學家
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美國作家
Alan Ball,劇作家 (American Beauty, "Six Feet Under")
Samuel Barber,美國作曲家
Clive Barker,作家,導演,藝術家,以其恐怖電影作品著稱
麥可·巴里摩爾(Michael Barrymore), 英國喜劇演員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法國文學理論家
Katharine Lee Bates, "America the Beautiful"的作者
Billy Bean,前佛羅里達Marlins棒球隊投手, released shortly after declaring himself gay
Amanda Bearse, 美國演員("Married...with Children"),導演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創始者
Alison Bechdel,美國漫畫家 (Dykes to Watch Out For)
Sandra Bernhard,美國喜劇演員,歌手,作家以及演員
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美國作曲家以及指揮家
Mark Bingham,聯合航空93次旅客
Ross Bleckner,美國藝術家
Chastity Bono,美國活動家,Cher 和 Sonny Bono的女兒
Michel Marc Bouchard, 加拿大劇作家(Les feluettes)
大衛·鮑伊(David Bowie), 英國雙性戀歌手,Iman的丈夫
Karin Boye,瑞典詩人以及小說家
Easter Bradford,美國音樂家,演員以及人權活動分子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美國演員,雙性戀
Scott Brison, 加拿大國會成員
班傑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英國作曲家
Lady Bunny, drag performer
William S. Burroughs,美國 Beat 作家(Naked Lunch, Junky)
朱迪恩·巴特勒(Judith Butler),美國酷兒研究理論家
C
Truman Capote,美國作家
Nell Carter,托尼獎獲得者,歌手以及演員 ("Give Me a Break")
Luis Cernuda,西班牙劇作家
Graham Chapman,英國喜劇演員
Richard Chamberlain,美國演員
Montgomery Clift,美國演員
Kate Clinton,美國喜劇演員
Jean Cocteau,法國導演以及藝術家, lover of Jean Marais
Aaron Copland,美國作曲家, documented in Howard Pollack's biography, Aaron Copland: The Life and Work of an Uncommon Man
Quentin Crisp,英國演員以及wit
Alan Cumming,蘇格蘭演員
麥可·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美國作家
克莉絲蒂娜女王(Christina of Sweden),十七世紀瑞典女王
D
Libby Davies,加拿大國會成員
艾倫·狄珍妮(Ellen Lee DeGeneres),美國演員,棟篤笑(stand-up comedian)藝人。
貝特朗·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巴黎市市長
Divine,演員以及變性表演者
Samuel Delany,科幻小說作家
Lea Delaria,美國喜劇演員,爵士樂歌手, 作家
Ani DiFranco,美國鄉村歌手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
E
Hilton Edwards,演員,co-founder of Dublin's Gate Theatre, partner of Micheál MacLiammoir
伊巴密濃達(Epaminondas),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將軍與政治家。
Melissa Etheridge,美國歌手,音樂家,作曲家
Kenny Everett,英國 DJ以及滑稽演員
Rupert Everett,英國演員
F
法辛奴(Justin Fashanu),英國足球運動員
Harvey Fierstein,美國演員,劇作家(Torch Song Trilogy)
湯姆·福特(Tom Ford),美國時裝設計師
福斯特(E. M. Forster),英國作家
Pim Fortuyn,荷蘭保守政治家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法國哲學家
Samantha Fox,英國模特以及one time pop 歌手
Barney Frank (D, MA),美國眾議員
Stephen Fry,英國喜劇演員,小說家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arner Fassbinder),德國電影、戲劇導演、演員、製片人、攝影師、剪輯師
G
David Geffen,音樂製作人以及 record executive
尚·惹內(Jean Genet),法國作家
Chrissy Gephardt,2004總統候選人 Dick Gephardt 的女兒
喬治男孩(Boy George),英國音樂家
紀德(Andre Gide),法國小說家以及諾貝爾桂冠獲得者
Candace Gingrich,活動家,美國前白宮發言人Newt Gingrich 的妹妹(half-sister)
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美國先鋒派詩人(代表作《嚎叫》"Howl")
果戈理(Nikolai Gogol),俄羅斯作家(代表作《死魂靈》和《欽差大臣》)
Gorgidas,Theban military leader of the Sacred band of elite troops of paired gay lovers.
Juan Goytisolo,西班牙作家
Judy Grahn,美國詩人
Gustav Gründgens,德國演員以及舞台導演
Duncan Grant,英國畫家
H
羅伯·哈爾富德(Rob Halford),英國歌手(猶大聖徒)
Marc Hall,加拿大學生以及活動家
Vincent Hanley,Irish radio DJ who died of an AIDS-related illness
Lou Harrison,美國作曲家
Randy Harrison,演員,美國電視連續劇'Queer as Folk'中扮演Justin Taylor.
Richard Hatch,倖存者獲勝者
奈傑爾·霍桑(Nigel Hawthorne),英國演員
Harry Hay, 美國同性戀權利活動家,Mattachine Society創建者
安·海契(Anne Heche),美國雙性戀演員
赫費斯提翁(Hephaestion),馬其頓貴族Amyntor之子,亞歷山大大帝的同性戀人。
Sighsten Herrg?rd,設計家,trendsetter. Became the face of AIDS in Sweden.
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德國猶太裔醫生、性學家。
A. E. Housman,英國詩人
Rock Hudson,美國演員
I
Christopher Isherwood,英國小說家
J
Tony Jackson,美國鋼琴家以及作曲家
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England),英國國王
Joan Jett,女同性戀歌手
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英國歌手,音樂家,作曲家
Philip Johnson,美國建築師
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美國女演員
Mychal F. Judge,聖芳濟會牧師,世貿中心恐怖攻擊的受害者
儒略·愷撒(Julius Caesar),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
儒略一世(Pope Julius II),羅馬教皇
K
卡爾一世(Karl I),第三任符騰堡國王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英國經濟學家
Billie Jean King,網球運動員
James Kirkwood,美國劇作家(A Chorus Line)
高坂昌信(Masanobu Kōsaka),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曾經是武田信玄的眾道
David Kopay,美國足球運動員,在自傳中出櫃
TR奈特(Theodore Raymond Knight),美國演員
L
Nathan Lane,美國演員以及歌手
k.d. lang,加拿大鄉村以及由於布魯斯歌曲歌手(country and blues),音樂家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英國軍官,又稱"阿拉伯的勞倫斯"
Hedda Lettuce,drag performer
Jose Lezama Lima,古巴詩人
Liberace,美國音樂家
Federico García Lorca,西班牙詩人以及劇作家,在西班牙內戰中被殺害
Audre Lorde,詩人,作家
格雷格·洛加尼斯(Greg Louganis),美國奧林匹克跳水運動員
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巴伐利亞國王,曾著手修建新天鵝堡,也是華格納的資助者,有"童話國王"之稱
M
瑪麗二世(Mary II )荷蘭王后、英國女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荷蘭執政、英國國王威廉三世的妻子和共治者(在英國)
Micheál MacLiammoir,演員以及Dublin's Gate Theatre的合夥創建人
前田利家(Toshiie Maeda),日本戰國時代武將,在利家夜話中曾記載了他和織田信長的不尋常關係
戈洛·曼(Golo Mann),德國歷史學家、作家和哲學家。
托馬斯·曼(Thomas Mann),德國作家
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美國藝術家
Jean Marais, 法國演員,Jean Cocteau 的愛人
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伊莉莎白時期的劇作家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國小說家(代表作《人性的枷鎖》和《月亮和六便士》)
Armistead Maupin,美國作家 (Tales of the City)
阿梅莉·毛瑞斯莫(Amelie Mauresmo),法國現役女子職業網球第一名選手,曾獲2006年澳洲網球公開賽以及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冠軍
伊安·麥克萊恩(Ian McKellen),英國演員 (X-Men, The Lord of the Rings)
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英國服裝設計師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美國人類學家
Réal Ménard, 加拿大國會成員
Gian Carlo Menotti,美國作曲家
佛萊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英國樂隊'皇后'(Queen)主唱
Metrobius
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日本作家
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英國歌星
馬克·菲海利(Markus Michael Patrick Feehily),愛爾蘭西城男孩樂隊成員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文藝復興時期知名的雕塑家,繪畫家,和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美術三傑
森蘭丸(Ranmaru Mori),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是織田信長的侍童(小姓)
N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鍊金術士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十九世紀英國護士
約翰·納什(John Nash),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網球選手
O
織田信長(Nobunaga Oda),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
P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國國王
R
阿爾圖爾·蘭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十九世紀法國詩人
恩斯特·羅姆(Ernst Roehm),納粹德國軍人,政治家
S
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十九世紀末法國作曲家、鋼琴家、管風琴家及指揮家
馬修·謝巴德(Matthew Shepard),懷俄明大學學生,因仇恨犯罪而身亡
蘇格拉底(Socrates),古希臘哲學家
薩福(Soppho),公元前六世紀著名女詩人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浪漫派音樂家,有歌曲之王之稱
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Laurent),法國設計師,時尚品牌聖羅蘭(YSL)創辦人
齊曼努斯基(Karol Szymanowski),二十世紀初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武田信玄(Shingen Takeda),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
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俄國音樂家
德川家光(Iemitsu Tokugawa),日本江戶時期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將軍
德川綱吉(Tsunayoshi Tokugawa),日本江戶時期德川幕府的第五代將軍
艾倫·圖靈(Alan Turing),英國數學家、計算機學家和理論家
V
魏爾倫(Paul Verlaine?),十九世紀法國詩人
吉安尼·凡賽斯(Gianni Versace),義大利設計師,時尚品牌凡賽斯創辦人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文藝復興時期知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
W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國著名詩人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十九世紀英國作家
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二十世紀美國劇作家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奧地利哲學家
瑪莉·吳爾史東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英國作家,著名的女性主義者
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英國作家,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
克勞斯·沃維雷特(Klaus Wowereit),德國政治家,柏林市長,德國社會民主黨成員
威廉·莎士比亞 (W. William Shakespeare),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戲劇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