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亞雨虎穴龍潭(抗日救國傳奇人物於炳然傳)

歐風亞雨虎穴龍潭(抗日救國傳奇人物於炳然傳)

於炳然是一位在現代革命史上閃耀光彩的傳奇性人物。他在英國加入共產黨,回國後從事抗日救亡、統一戰線和情報工作。張學良將軍認定他是大才;李杜將軍委之以重任;蔣介石親授他抗戰中一項重要使命;他與當面以高官相誘、以殺頭相逼的戴笠鬥智;他第一個站出來批判陳伯達,而遭康生、陳伯達聯手陷害;他深受周恩來副主席的器重與關愛;他成功說勸了衛立煌,加速了遼瀋戰役的勝利……龍潭虎穴,風雨沉浮,演繹了他可歌可泣、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畫卷。

基本介紹

  • 書名:歐風亞雨虎穴龍潭(抗日救國傳奇人物於炳然傳)
  • 作者:於天存、于波
  • ISBN:9787531720713
  • 定價:21.80元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社會影響,

內容簡介

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歐風亞雨,虎穴龍潭——抗日救國傳奇人物於炳然傳》一書。於炳然是一位在現代革命史上閃耀光彩的人物;但許多人還不知道,他就是從黑龍江走出,一路寫下他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生的。
主人公的人格、才智,故事的驚險、曲折,常常使人感到不是在讀一部傳記,倒像是在讀一部小說;掩卷之際,許多情節還在腦際縈迴。
比如於炳然張學良的相逢,就是極有戲劇性的——不是在他們的家鄉東北,不是在國內,而是在英國倫敦。張學良是在尋覓抗日救國人才時發現於炳然的。於炳然作為的一個留學生,出於救國救鄉的痛切心情,對一位軍政高官滔滔萬言,慷慨縱談救國之策。而張學良作為國民黨人,雖然認為於炳然(未公開的共產黨員)的思想是“左傾”的,但還是慧眼認定這是個難得的人才,主動提出要資助他留學。於炳然到蘇聯後,和張學良一直通信互勵。“西安事變”前夕,王芃生透露:張學良要造一艘“大船”,很希望由於炳然做“舵手”。於炳然回國,也是黨派他協助張學良抗日的。可惜張學良一直被幽禁,這是他的終生遺憾,也是於炳然的深深遺憾。
又如“舌戰戴笠”這節故事,簡直太驚險了!戴笠一開場就直言,於炳然回國時,就有人從國外來電,告訴他此人非常了得,但“恐系共產黨員”,“能用則用之,不能用則殺之”。戴笠進逼說:“現在這樣,你在《大公報》上登個‘鄭重啟事’,說你從未加入共產黨,或是脫離共產黨。只要你這樣,我到委員長那裡,以人頭擔保,保你馬上可以負起一部的責任來。”一面是“殺頭”,一面是“高官”——讀者不能不想到:於炳然如果不變節,就只能被殺了。但奇蹟竟然出現了……這種臨危不懼的膽魄和機智,叫人除了讚嘆別無可言。
全書圍繞於炳然的風雨浮沉,不僅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故事,而且寫出了歷史的一條線、一道痕;讓人更深地認識了人、認識了歷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逃荒人家
聰明的孩子
初露膽識,兩次學潮的領導者
留學日本,只落赤身歸故土
協進社與《協進月刊》
一介書生抗爭一省學閥
清算貪官許桂昌
收回法政大學二院的風潮中
凶暴軍閥陶司令,並非罵死
大學畢業的彷徨
第二章
倫敦,傳來“九一八”的炮聲
與駐英總領事交鋒
走上無產階級革命大道
赴“旅歐華僑反帝總盟會議”及講演會上的雄辯
柏林——羅馬,影響李杜將軍
同張學良將軍從論政到相知
與國民黨勢力的大辯論
赴莫斯科參加五一節活動
起草影響歐美華僑界的三篇宣言
擊破四川軍閥劉湘的陰謀
歡迎翁照垣、蔡廷鍇兩將軍
在“英國反戰大會”作報告
告別英倫
在莫斯科:中國共產黨人,編輯,作家
第三章
失望的回國第一聞——少帥被羈溪口
“某政府要人”尋找于斌
戴笠公館的不尋常晤對
見到潘漢年
“東北救亡總會”成立
趙一荻:“漢卿特別關心你……”
蔣介石的召見與授命
策反德王之行
初到武漢
面對“殺”與“用”,舌戰戴笠
預見太平洋戰爭
“東總”,一出壯麗多彩的劇目
救國救鄉的激切吶喊
刻苦與助人
遭遇“借刀殺人”之計
婉拒王芃生
戳穿“偽造檔案案”
第四章
任東北抗聯政治部主任及輾轉入川
智建情報線
重振“東總”及開展統戰工作
烤灼人的一把火
政論寫作:鑑古論今,犀利警策
赴東北作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設計委員、少將參議——特殊的戰線
“東總”在艱難中撐持
出入刀叢的非凡英雄
周副主席細緻人微的關懷
從重慶到榆林
第五章
延安,在馬列學院學習
在中央政研室及情報部
正義與莽撞:批評陳伯達
慘遭康生、陳伯達的毒手
周副主席親為作證
重回中央情報部
赴東北說勸衛立煌,不負使命
依然奔忙的最後數年
家鄉親人的懸望
附錄一 於炳然的部分作品
甲午戰爭的教訓
從“叩馬書生”說起
英法蘇三國協定談判面面觀
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感言
七年來的東北義勇軍(節錄)
對於汪兆銘叛國媚敵的聲討
向民主政治的道路邁進
三年抗戰的回顧與前瞻
寄東北青年·第十封信
訪韜奮
在莫斯科的寓所
紀念偉大的高爾基
附錄二 戰友的憶念
懷念於炳然同志
深切懷念於炳然同志
筆吟——序於炳然同志的《反攻集》
我同於炳然同志的交往
從重慶到延安——深切憶念於炳然同志
憶在南京時的於炳然

社會影響

這本書寫的是一百多年前到五十多年前的史事;對於歷史、對於人物,都可以叫“鉤沉”,使之不被歲月的煙塵湮沒。作者蒐集資料之艱苦——國家有關部門、於炳然生前的戰友、全國若干城市的圖書館、網際網路,都訪到了。每得到一點資料,都如獲至寶,欣喜不已。他們說:首要的原則是要對歷史負責,每一筆都要有依據,都要準確。把真實的歷史提供給歷史工作者與萬千普通人去深入思考、研究,有助於讓未來的歷史走向更健康、更文明、更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