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9mm衝鋒鎗

歐文9mm衝鋒鎗

歐文9mm衝鋒鎗是澳大利亞設計和生產的第一支衝鋒鎗,它原本是由伍倫貢(Wollongong, New South Wales)的一個發明家——澳大利亞陸軍維多利亞兵營里的一個二等兵——當時24歲的伊夫林·歐文(Evelyn Owen)在1939年7月設計成功的一種.22LR口徑的衝鋒鎗,後來由新南威爾斯肯布拉港(Kembla)的萊薩特-紐卡斯爾生產有限公司(Lysaght's Newcastle Works Pty. Ltd.,)改進和生產。

歷史來由,呈交遭拒,遇到機遇,槍械審核,試驗成功,投入生產,伊夫林·歐文,槍械性能,槍械拋殼,槍托配置,刺刀配置,安裝組合,槍械缺點,槍械威力,退出舞台,

歷史來由

呈交遭拒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歐文把他設計的原型槍呈交給澳大利亞陸軍,但一位武器軍官告訴他軍隊不能接受一支.22口徑的槍。歐文解釋說作為民間發明家,他只能搞到.22口徑的槍彈進行設計,如果需要,可以很容易地增大口徑。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澳大利亞軍隊與英國軍隊一樣,並不了解衝鋒鎗在進攻中的重要性和防禦時的作用,所以對歐文發明的衝鋒鎗毫無興趣。

遇到機遇

湊巧的是,歐文是文森特·沃道爾(Vincent Wardell)的鄰居,沃道爾是萊薩特公司的經理。在1940年的一天,沃道爾看到歐文家的樓梯後面擱著一個麻布袋,裡面放著一支衝鋒鎗,當時歐文因為休假結束而準備返回悉尼附近的維多利亞兵營,他對沃道爾解釋了他設計的槍,和他向軍隊呈交這支槍時的遭遇。沃道爾認為這支槍簡單而可靠,而萊薩特公司是一家鋼材生產企業,也是澳大利亞軍隊的採購供應商,因此沃道爾設法通過關係把歐文調到陸軍發明部(Army Invention Board),並讓他的兄弟傑勒德·沃道爾(Gerard Wardell,萊薩特公司的另一位經理,歐文衝鋒鎗的改進主要由他進行)幫助歐文改進他的衝鋒鎗。此時由於戰爭的進程,澳軍也和英軍一樣開始重視起衝鋒鎗的作用,因此陸軍發明部裡面有一些人也對歐文衝鋒鎗感興趣,但澳大利亞陸軍卻始終對這支二等兵設計的衝鋒鎗持否定態度,軍方高層比較偏向於採用澳司登衝鋒鎗(Austen),這是由澳大利亞改進的英國司登衝鋒鎗
歐文9mm衝鋒鎗

槍械審核

沃道爾兩兄弟努力向軍方推薦這支槍,他們又找來新聞媒體做宣傳,並得到民眾和政府官員的支持。在斷山公司(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td.)主管艾森頓·路易斯(Essington Lewis,他掌管著澳大利亞戰時軍需品的生產)的干涉下,軍隊終於同意讓萊薩特公司生產一支改進的試驗槍,改進的項目包括把原來的供彈具由彈鼓改為直彈匣,並改為發射比較大的.32口逕自動手槍彈。
歐文9mm衝鋒鎗
事實上澳大利亞陸軍並不想要.32手槍彈,而在澳大利亞有現成的.45ACP,於是在31天內,萊薩特公司又造出一支新的.45ACP口徑樣槍。雖然這支樣槍在1941年3月就造出來了,但是卻等到5個多月後才在陸軍部長的干涉下獲得彈藥進行實彈試驗,更糟糕的是拿到用於試驗的彈藥時卻發現不是他們想要的.45ACP,而是.455韋伯利-斯科特左輪手槍彈。
此時,澳大利亞陸軍又向萊薩特公司提出要把這支槍改成當時軍隊裝備的.38英寸左輪手槍彈,但作為衝鋒鎗來說這種槍彈的初速太低,可見陸軍始終不想試驗歐文衝鋒鎗,只是在不斷地阻撓。直到在政府施壓下,澳大利亞陸軍才同意安排在1941年9月19日對歐文衝鋒鎗與從美、英進口的衝鋒鎗進行對比試驗。
在距離試驗只有23天時,沃道爾兄弟又造出9mm派拉貝魯姆口徑的樣槍,並設法找來足夠的9mm彈藥供試驗,所以萊薩特公司最終提交試驗的樣槍中有三支9mm口徑和兩支.45ACP口徑,其餘都是軍方所要求的.38英寸口徑樣槍。
歐文9mm衝鋒鎗

試驗成功

在浸水、浸泥漿和沙浴的試驗中,歐文衝鋒鎗表現出比湯普森衝鋒鎗和司登衝鋒鎗更優秀的可靠性,而且是唯一順利通過每一個測試的。儘管歐文衝鋒鎗的表現最好,但澳大利亞陸軍卻在總結報告中指出該對比試驗是非決定性的,同時又提出了一攬子改進要求。最後,政府向陸軍施壓,才使得歐文衝鋒鎗的設計確定下來,而最後定型的設計仍然是提交試驗時的基本設計,但甚至到了這個階段,軍需部門對於所採用的彈藥應該是9mm還是.45ACP仍然沒有作出決定。
歐文9mm衝鋒鎗

投入生產

9mm口徑的歐文衝鋒鎗在1941年11月20日正式被澳大利亞陸軍採用,1942年開始正式由萊薩特的紐卡斯爾工廠生產,在生產高峰期每個星期生產800支,到1945年停產時共生產了大約45,000支。而澳司登衝鋒鎗也有生產,一共造了大約20,000支。
歐文9mm衝鋒鎗

伊夫林·歐文

至於歐文本人,他最後擭升為中尉,在1942年從軍隊退役,後來又在1943年離開萊薩特公司。他後來供職於一家木材廠,1949年去世,當時33歲。
持槍者——伊夫林歐文持槍者——伊夫林歐文

槍械性能

槍械拋殼

歐文衝鋒鎗可選擇單、連發射擊,自由式槍機,開膛待擊。固定式擊針是槍機面的整體部分。歐文衝鋒鎗外形上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有一個33發的雙排彈匣裝在管狀機匣的頂端,彈殼向下拋出,自從義大利的維勒·帕洛沙(Villar Perosa)M1915衝鋒鎗後很少有衝鋒鎗採用這種結構。對於採用從上往下的供彈設計,據說是為了利用地心引力幫助裝填而提高可靠性,而且防沙效果也很好。由於彈匣裝在正上方,因此片狀準星和覘孔式照門都向右偏置,瞄準具不可調整,射程裝定為100碼(約91.5m)。覘孔很大,偏右的位置在瞄準時也很不方便,所以多數人都是用腰際射擊的姿勢。
歐文9mm衝鋒鎗
歐文衝鋒鎗的拋殼挺相當獨特,是安裝在彈匣背面的一個突齒。歐文認為在早期衝鋒鎗設計中拋殼挺是一個薄弱零件,如果把拋殼挺作為彈匣上的一個零件的話,一旦拋殼挺損壞,只要換一個彈匣就可解決問題,而原來的彈匣可以拿去修理。
此外這樣的安排也是為了讓槍機能夠從機匣前方取出,而不會被拋殼挺妨礙這個分解動作。因為歐文衝鋒鎗在機匣中部內有一個約1/2英寸厚的金屬環,把機匣內部分成前後兩個室。前室內容納槍機和復進簧,復進簧導桿穿過金屬環中央的孔,在後室與拉機柄連線在一起,而拉機柄槽在機匣後部。這樣就把槍機在機匣內的活動範圍密封起來,防止泥污或其他外來物通過拉機柄槽滲入槍機內,因此這個封閉式的機匣是正是歐文衝鋒鎗在對比試驗中遠勝其他對手的主要原因,而澳司登/司登衝鋒鎗在污泥或沙子通過拉機柄槽滲入槍內時就很容易出故障。
歐文9mm衝鋒鎗
彈殼雖然是靠自重向下拋殼,但即使側著打,或倒著打,拋殼也沒有問題。雖然倒打時彈殼不會向上拋出,但彈匣上的拋殼挺會利用彈匣內的後一發彈(或打完最後一發時利用托彈板)把空彈殼向上頂拋殼口,然後從左邊或右邊掉到地上。雙排雙進的彈匣很容易裝填,比雙排單進的司登彈匣輕鬆,所以這個設計也套用在澳司登彈匣上。歐文衝鋒鎗沒有空槍掛機功能。

槍托配置

擊發機座與槍托支座為同一個部件,安裝在機匣後下方,支座有兩種形式,大約有12,000支歐文衝鋒鎗用實心支座,33,000支左右為了減重而用鏤空的支座。但這兩種支座和槍托都可以互換,而且這兩種槍上都打上“Mk1”的標記。大部份實心支座的槍在1942年生產,而大部份鏤空支座的槍在1943年和1944年生產。在“Mk1”的標記後還印有製造年份的最後兩個數字。另外還試生產了210支Mk2型衝鋒鎗,與Mk1型的區別是槍托連線的方式和擊發機構的設計,還配有刺刀座和一種據說並不實用的刺刀。
歐文9mm衝鋒鎗
槍托也有幾種,都用在Mk1型衝鋒鎗上。有些是鋼製的框架形結構,有些則是木製實心形。木製槍托也有兩種,一種是完全實心,另一種是有貯存室,可存放一個油壺。
快慢機操縱桿在擊發機座的左側。當槍處於保險狀態時,板機不能活動;在半自動狀態時扳機的行程只有一半;在全自動狀態時必須把扳機壓到底才能進行全自動射擊,如果只壓下一半的扳機行程,則只能半自動射擊。板機機構中有三根彈簧,如果斷了一根也能夠全自動射擊,如果有一根彈簧裝錯了,則也只能全自動射擊。
槍上的所有主要部件都打上生產序號的最後三位數字,而完整的序號則印在槍管、機匣和槍機框上,有時擊發機座上也有完整的序號。幾乎所有的歐文衝鋒鎗的握把都是用酚醛樹脂做的,但萊薩特公司也生產了少量木製握把的型號。

刺刀配置

當歐文衝鋒鎗在1941年被澳大利亞軍隊採用時還不能安裝刺刀,到了1944年,澳大利亞陸軍才決定讓歐文衝鋒鎗也能裝上刺刀。事實上早在1942年,歐文衝鋒鎗的生產商萊薩特公司就已經研製了配有刺刀座的Mk2歐文衝鋒鎗,這個刺刀座設計在槍口制退器上,但不能通用當時澳軍使用的SMLE步槍的刺刀,而這種型號的專用刺刀只試產了200把。
歐文9mm衝鋒鎗
在1944年,利特高輕武器工廠效仿英國的No.5叢林卡賓槍也試製了100支縮短的SMLE步槍,並配套生產了100把縮短的M1907刺刀,因為當時前線的反饋認為SMLE步槍裝上刺刀後太長,在叢林戰裡面極不方便。這種短步槍最終沒有被採用,但澳大利亞陸軍決定把它的刺刀選作為歐文衝鋒鎗的配件。這種短刺刀被命名為No.1 Mk1刺刀,刃長10英寸,出血槽長5英寸。隨後又設計了刃長17英寸、出血槽長12英寸的No.1 Mk2刺刀。這兩種刺刀在1944年7月31日正式定型,然後提交給軍隊試用,在1945年4月澳大利亞軍隊決定採用較短的No.1 Mk1刺刀。
由於除了萊薩特公司試製的Mk2槍外,只有極少的Mk1槍在生產時配有刺刀座,因此二戰結束後所有的歐文衝鋒鎗都要轉交給兵工廠檢修,並順便在槍口上增加刺刀座。由於歐文衝鋒鎗的刺刀座與恩菲爾德步槍的刺刀座相同,因此這兩種武器的刺刀是可以互換的。配刺刀的歐文衝鋒鎗在韓戰中首次使用。
所有的歐文衝鋒鎗出廠時都作了烤藍,但為了適應叢林作戰的需要,有許多槍的金屬部件外塗上了綠色偽裝油漆(也有一些是沙黃色的)。在戰後澳大利亞為了不浪費這些槍,都交由利特高輕武器工廠翻修,並清除偽裝漆和重新進行磷酸鹽處理。同時還增加了一個滑動式保險塊,滑到拉機柄的前面或後面時,能阻止拉機柄活動。

安裝組合

歐文衝鋒鎗的設計是很容易分解的,野戰分解時不需要專門工具,而且配有很少容易丟失的小零件。在彈匣座前方有一個彈簧塞是槍管卡扣,只要把這個槍管卡扣向上拉起,就能把槍管取出,然後拉起拉機柄上的黃銅卡扣並轉動90°後,槍機和復進簧就可從機匣前方倒出來。如果只是一般的維護作業,就不需要再作進一步的分解,但如果要繼續分解也很容易。機匣的尾蓋可以拆卸,並可從機匣後方把拉機柄取出。要從機匣上拆出板機座先要把板機座底下的螺絲釘旋出。取出固定銷,就可以滑動打開板機座右側的支承板,進一步分解扳機組件。快慢機可以從板機座左側推出來。阻鐵軸和扳機的固定銷也是從左邊推出,阻鐵和彈簧可從板機座上方取出。板機仍通過板機簧保留在底座上,握把通過另一端的一個螺絲釘固定。卸去這個螺絲就可以拆出來。除了為了修理一個損壞的彈簧外不要這樣做,會很難重新組合的。拉殼鉤和拉殼簧由一根銷固定在槍機上。復進簧引導桿也是通過一根銷連線在槍機上。
歐文9mm衝鋒鎗

槍械缺點

歐文衝鋒鎗的整體結構堅固耐用,但尺寸和重量都顯得過大。不過歐文衝鋒鎗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非常高。雖然歐文衝鋒鎗外表看起來很粗糙,但與同時代的衝鋒鎗相比,還算是比較準確的,而且槍口上跳非常小,一口氣打光一整個彈匣也能輕易控制。其原因之一是因為槍的重量比較大,此外也和歐文衝鋒鎗的前握把易於控制槍口上跳有關。

槍械威力

1950年代SAS在馬來亞的叢林裡面使用過歐文衝鋒鎗
由於歐文衝鋒鎗只在澳大利亞生產和使用,因此並不出名,但它在東南亞又熱又潮濕的叢林戰鬥中非常有效,因而受到澳大利亞士兵的喜愛,是二戰中最好的武器之一,被澳軍士兵暱稱為“the Digger's darling”(軍人的至愛)。英軍於1950年代初也曾在東南亞地區的叢林戰中少量使用過歐文衝鋒鎗。歐文衝鋒鎗雖然又大又重,但司登衝鋒鎗的橫向尺寸太大,左側的彈匣在穿越密叢時中是個麻煩,所以許多使用過的人都認為歐文衝鋒鎗比司登衝鋒鎗更適合叢林作戰。
歐文9mm衝鋒鎗

退出舞台

二戰結束後,歐文衝鋒鎗又經歷了韓戰越南戰爭的初期。但此時的歐文衝鋒鎗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受到許多使用者的抱怨。雖然歐文衝鋒鎗在朝鮮的寒冬中不容易凍結,可靠性優於其他同類武器,但澳軍士兵抱怨這種槍的威力太弱,一些士兵甚至誇張地描述他們用歐文衝鋒鎗射擊100米距離上穿厚棉衣的人,儘管打得棉絮紛飛,但中彈的人卻像無事一樣繼續飛奔,所以他們都寧願使用SMLE步槍而不喜歡歐文衝鋒鎗。此外還有一些關於保險功能的傳聞,比如說把槍托撞到地面或機柄鉤掛在腰帶上就會走火,容易引起受傷甚至喪命。
歐文9mm衝鋒鎗
針對歐文衝鋒鎗又大又重的問題,利思戈輕武器工廠設計了F1衝鋒鎗,這種衝鋒鎗保留了上置彈匣的特徵,又有斯太令衝鋒鎗的其他特徵,而且比較輕小。澳大利亞陸軍什麼都不願意浪費,被正式採用後的F1衝鋒鎗與許多經過工廠翻修過的歐文衝鋒鎗同時在越南使用。在越南戰場上,士兵都不怎么喜歡使用歐文衝鋒鎗,因此主要是巡邏偵察隊的尖兵才使用這種武器。但儘管又再回歸潮濕的叢林,此時這種1940年代的武器已顯老態。許多澳軍士兵都不喜歡使用歐文衝鋒鎗,而寧願用L1A1步槍或M16A1步槍。從1966年到1968年,歐文衝鋒鎗和F1衝鋒鎗一起退出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