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合作的紀錄片)

歌舞中國(台灣和新加坡合作的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歌舞中國》是由台灣和新加坡合作的一部紀錄片,也是彭文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講述的是梁一揚揚和很多追求舞蹈夢的年輕人的故事,在海峽兩岸都大受歡迎。該片在非傳統紀錄片的拍攝里,以影像和文字,紀錄了一群熱愛舞蹈的熱血青年,用踢踏舞、爵士樂在新舊上海場景中,搭起了沉浮於現實與理想中的夢工廠。因鮮明的人物個性及獨特的拍攝手法,該片在十多個國際影展及電影節中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歌舞中國
  • 類型:紀錄片
電影視頻,概述,電影劇情,信息,影片製作,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

概述

《歌舞中國》是由台灣和新加坡合作的一部紀錄片,也是彭文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講述的是梁一揚揚和很多追求舞蹈夢的年輕人的故事,在海峽兩岸都大受歡迎。該片在非傳統紀錄片的拍攝里,以影像和文字,紀錄了一群熱愛舞蹈的熱血青年,用踢踏舞、爵士樂在新舊上海場景中,搭起了沉浮於現實與理想中的夢工廠。因鮮明的人物個性及獨特的拍攝手法,該片在十多個國際影展及電影節中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歌舞中國

電影劇情

2000年夏天,在上海專跳爵士舞與美國百老匯舞蹈的一個舞團里的三代人,每一代舞者有各自認同的舞種。
第一代是美國百老匯歌舞文化的忠實信徒,出生在1930年代的上海,1949年逃難到了台北,成長在1950年代搖滾樂萌芽與金凱利電影的台北,自學踢踏舞搖滾舞,無師自通,有模有樣,有過一段精彩而道地的台灣式夜總會歌舞事業,最後卻在無預期的情況下在1982年投奔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過了十幾年找不到舞台的日子;第二代是文化的實用主義者,出生在文革之後,成長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上海,跳舞又唱歌,不只立志要成為中國最好的爵士舞者,還想在電視電影界大放異彩;第三代是一批主張個性的放肆青年,來自全中國各地,出生在1980年代,成長於1990年代的富裕中國,為了夢為了理想而會聚在這全中國最繁華的大都會裡,以美國與日本文化做為學習樣本,沒有深厚的功底,一心想登上國際舞台,揚名海外。
三代人在對信念和理想時產生的衝突,反應了小人物的偉大和卑微,也反應了大時代的變遷和活力。他們都經歷漂泊,而漂泊的人是沒有根的,沒有奉行貫徹的主義。因為沒有根、所以有活力,因為沒有主義、所有活得很自己。這就是上海。

信息

中文名
歌舞中國
類型
劇情,音樂,歌舞,紀錄
外文名
Burning Dreams
主演
製片地區
中國台灣,新加坡
片長
75分鐘
導演
上映時間
2003年11月04日
編劇
彭文淳
對白語言
國語
製片人
彭文淳、林少芬
imdb編碼
tt0410004

影片製作

拍攝靈感
彭文淳說,會拍攝《歌舞中國》其實是因為拍白蘭氏四物雞精廣告的緣故。因為雞精的廣告腳本是要找一個身材樣貌佳、手腳靈活、皮膚要白裡透紅,還要會跳踢踏舞的女生。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人才,就到中國大陸去找,在上海有一所唯一教授爵士舞踢踏舞的舞蹈學校,找到了廣告中一直在跳踢踏舞的女生,表達“身體聽你的,整個世界都聽你的”強烈意涵。
彭文淳在大陸的時候,把與學校的學生對話都記錄下來,回到台灣以後,他開始思索這些跳踢踏舞的年輕人的生命,他們可能是來自大陸的各個省份,為了想學習踢踏舞或爵士舞的夢想,把他們帶來了上海。人生是不公平的,相較於台灣年輕人的優渥生活,夢想讓他們產生這么大的力量,彭文淳深深受到震撼與感動,才決定著手開拍《歌舞中國》的紀錄片。
拍攝過程
原本彭文淳打算以梁一的生平拍攝介於電影與紀錄片間的作品,並幸運獲得一位馬來西亞廣告主資助,但在進行梁一與他周邊人物背景研究時,卻發現內容太過龐雜,彭文淳花8個月調查長達半年沒接案子,遍訪凌峰張帝、金澎等人,甚至1整個月泡都泡在中央圖書館,找當年梁一的資料。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彭文淳電影公司 [中國台灣]
發行公司:
活力電影有限公司 [中國台灣]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梁一梁一----
韓文揚韓文揚----
李川李川----

職員表

導演攝影剪輯
彭文淳何男宏蕭汝冠 洪良木

角色演員介紹

梁一(本名梁景林),1932年上海出生,年輕時因為看了金凱利(Gene Kelly)的電影而愛上踢踏舞爵士舞,並因緣際會的拜師學藝。從此,他從台北跳到高雄,從高雄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七十年代回到出生地上海。與學生韓文揚開設夢工廠舞蹈學校,是想要在中國這樣缺乏踢踏舞、爵士舞環境的地方吸引有夢想的年輕人一起加入舞蹈的行列。
韓文揚(揚揚),上海人,雖已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卻在高中未畢業的時候就追隨梁老師一同學舞,創辦夢工廠舞蹈學校。
李川,重慶人,喜愛健身,Hip-Pop,為人隨性。夢想可以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舞蹈走上國際舞台。

獲獎記錄

提名
獎項名稱
提名時間
提名屆次
提名稱號
金馬獎
2003年
第40屆
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何男宏)、最佳剪輯(蕭汝冠、洪良木)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
2003年

競賽作品


競賽作品
獲獎
獎項名稱
獲獎時間
提名屆次
獲獎稱號
2005年
第5屆
最佳新晉導演(彭文淳)
參展
該片參展過釜山影展、溫哥華影展、倫敦影展、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悉尼國際影展、舊金山國際電影節、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羅馬影展、亞美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