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有道:聶建華的歌唱藝術

歌者有道:聶建華的歌唱藝術

本書是一部集中展現聶建華歌唱藝術的音樂文化作品,共分上下兩篇。上篇是眾藝術家對聶建華歌唱藝術的探討與肯定,李光曦、傅庚辰、柳石明、呂遠、李雙江等老一輩藝術家分別從聶建華的音色、發音技巧、咬字行腔、表演風格、長調演唱等方面分析了聶建華演唱風格的形成及其對民族音樂的貢獻。下篇則是聶建華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講述音樂的創造及其欣賞,他通過對呼吸和聲音的重視,強調了科學訓練的重要性,通過對個人領悟和修養的重視,闡發了歌唱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並通過大量音樂作品的具體分析講述如何才能把共性的技術與個人的特點結合起來以塑造出個人的風格。通過分析,聶建華認為,在歌唱道路上,僅有歌唱技術的人只能算是工匠,而只有那些真情投入並對歌曲賦予獨特情調的歌者才是藝術家。

基本介紹

  • 書名:歌者有道:聶建華的歌唱藝術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0頁
  • 開本:16
  • 作者:聶建華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111605, 701011160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聶建華編著的《歌者有道》是一部集中展現聶建華歌唱藝術的音樂文化作品,共分上下兩篇。上篇是眾藝術家對聶建華歌唱藝術的探討與肯定,李光曦、傅庚辰、柳石明、呂遠、李雙江等老一輩藝術家分別從聶建華的音色、發音技巧、咬字行腔、表演風格、長調演唱等方面分析了聶建華演唱風格的形成及其對民族音樂的貢獻。下篇則是聶建華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講述音樂的創造及其欣賞,他通過對呼吸和聲音的重視,強調了科學訓練的重要性,通過對個人領悟和修養的重視,闡發了歌唱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並通過大量音樂作品的具體分析講述如何才能把共性的技術與個人的特點結合起來以塑造出個人的風格。通過分析,聶建華認為,在歌唱道路上,僅有歌唱技術的人只能算是工匠,而只有那些真情投入並對歌曲賦予獨特情調的歌者才是藝術家。

作者簡介

20世紀80年代初,聶建華先後師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柳石明,聲樂教育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權,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無論是演唱恩師施光南的《龍舟競渡》、《我要飛翔,我要歌唱》,《藍天上飛過的跑馬雲》以及《喊太陽》、《黃河壺口》等原創作品,還有《草帽歌》、《懷念戰友》、《讚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再見了,大別山》、《三次到你家》等大量中外經典名曲,都顯示了他駕馭歌曲的非凡能力。他是當今最具實力的男高音歌唱家之。

聶建華是一位難得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他的高音明亮,圓潤、豪放震撼,中低音區渾厚、結實、柔美細膩。二十多年歌唱藝術的積澱,形成了他聲情並茂的演唱風格,行雲流水的演唱技巧、富有激情的演唱情調滿灑自如的演唱風度。

圖書目錄

執著勤奮開拓——論聶建華的成功之路(代序)
眾說篇
聶建華的演唱風格
建設文化強國弘揚歌唱藝術——從聶建華的藝術成就談歌唱藝術事業
聶建華的歌聲
淺談美聲男高音如何用美聲唱民歌——以聶建華的演唱為例
聶建華歌唱藝術對山西民族聲樂教學與演唱的啟示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歌唱藝術家——以聶建華的藝術成就為個案
繼承創新傳統音樂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確立文化身份——對聶建華聲樂藝術成就的反思
聶建華藝術成就之我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寫給聶建華歌唱藝術研討會
建立個性嗓音創立個性表現——聶建華聲樂成就之雜想
植根中華沃土傳承民族精神——記男高音歌唱家聶建華
聆聽聶建華
一個成功的民族聲樂開拓者——聶建華
民族歌壇的奇葩——觀聶建華獨唱音樂會有感
聲如天籟歌如其人——關於聶建華老師演唱方法的探討
獨道篇
聲樂的教與學
作品風格的首要性
歌唱因個性而具魅力
歌唱是一門綜合藝術
歌唱的秘密
後記

文摘

聶建華19歲跟我學習聲樂,當時的他是一張白紙,非常適合學習聲樂的要求。我當時四十多歲,雖然表演歌劇、演唱歌曲二十幾年了,但是教學我是第一次。我是怎么學來的,就怎么教他。我的老師是著名的聲樂教授王福增,是教美聲的。我是先學習美聲,再往民族上靠。我在教聶建華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個思路。我認為先打下美聲的基礎是很有益的。小聶學習很刻苦,往返于山西與北京之間,風餐露宿,辛苦得很。他很有靈性,非常用功,每次上課都有不同的進步,兩年的時間,基本功打得很紮實了,可以正常演唱了。後來他又考上了山西大學,兩年後又轉入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張權學習了兩年,經過這番系統的學習,聶建華的演唱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先後得到了華北音樂節聲樂比賽的金獎、文化部聲樂大賽的金獎,並正式調入武警文工團獲得國家一級演員職稱。幾年的時間聶建華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獨唱演員。我歸納他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聶建華在高音的演唱方法上,有自己的特點。他能把美聲解決高音的“關閉”唱法,化作民族聲樂的高音唱法,既能做到音色不變,又能把美聲的“關閉”唱法基本保留下來,至今他的演唱在高音的解決問題上,一直是大家所認同的,既堅定又結實。
第二,聶建華在發聲時,喉器的穩定也是做得最好的。當初他在開始學習聲樂時,喉器有些不穩定。我當時告訴他,這是一個定時炸彈,如果不在年輕的時候解決它,到老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麻煩。他非常認同我的這個觀點,在學習中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後來我用從我的老師王福增那裡學習的一套方法去教授他,通過一段時間刻苦的堅持,他不僅穩定了喉器,而且比常人做得更好、更完美,至今在穩定喉器方面一直是佼佼者。
第三,聶建華在演唱時吐字非常出色。他注重字頭、字尾、字腹的方方面面,吐字發音幾乎完美。關鍵是他能做到吐字清晰而不死板,從不會因為吐字的清晰而影響聲音的光澤,更不會把字咬到口腔里,影響發聲的位置,至今他在演唱中仍是字字入耳、如珠落盤。P3-4

後記

就像是盼望著一個新生兒誕生一樣,我對這本文集的出版曾充滿著無限期待。然而,經過緊張而忙碌的整理,終於要把書稿交付出版之際,心裡卻突然變得惶恐起來,多日來的興奮不知不覺中消退了許多。
坦率地講,這部書稿算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集。它不高深,也難成體系,充其量是自己三十多年歌唱生涯的點滴記錄,是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淺顯體會。在博大精深的藝術殿堂里,我一直是個初學者,遠沒有領悟到它的精髓,更沒有探尋到它的寶藏。在我的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高的山要爬。儘管如此,我還是願把拙作集結出版,並把它當做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所有的親人們和老師們:感激之情,盡在其中!當然,我也會把它送給人到中年的自己:藝無止境,時不我待!
掩卷遠眺,一輪朝陽正噴薄而出。那陽光伴隨著三月清冽的晨風,滿天滿地地鋪灑開來,給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京城塗上了一層金色,讓人升騰起一股濃濃的暖意。
又一個春天悄無聲息地走來了。
在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師和朋友的幫助與支持。
我要感謝我的母校——山西大學。山西大學不僅培養了我,而且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我,她給了我諸多榮譽並在歌唱事業上為我提供了堅實後盾:母校不僅授予我“傑出校友”、“功勳校友”的稱號,而且為我舉辦了“聶建華獨唱音樂會”,尤其是在山西大學張漢靜書記的主持下,2011年母校又為我舉辦了“聶建華歌唱藝術研討會”,本書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次研討會的召開。這些無不讓我感到母校的厚愛,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我要感謝一直支持我的老師——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歌唱家柳石明先生和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是柳石明先生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指導才使我對歌唱技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藝術的精髓有了進一步領悟;是他的鼓勵和關懷才讓我前進的路更加堅定。難能可貴的是年逾七旬的他依舊站在聲樂舞台上為我們演唱,聲音依舊那么明亮、飽滿、圓潤,這一點更令人感動!我的另一位恩師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用他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音樂寶庫,他還有一千多首音樂作品尚未推廣問世,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推廣他的音樂。
最後,我要感謝為本書出版付出努力的所有同志,尤其是喻雙雙女士幫助收集、整理了很多資料,我對他們的付出表示誠摯的謝意!
2012年3月3日清晨

序言

今天,聶建華已經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歌唱家了。
聶建華有一個金嗓子,他那嘹亮動人的歌聲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多年前,在中國電影樂團舉辦的一次影視作品音樂會上聶建華演唱了《紅星照我去戰鬥》,他是繼李雙江之後我所聽到眾多演唱者中很好的一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後,任一些音樂活動中又多次聽他演唱這首歌,感覺仍然很好。近日,我收到兩本資料:一為《聶建華歌唱藝術研討會專家發言匯總》,二為《聶建華歌唱藝術》,讀後深有所感!
任何成才之人和成才之路都離不開學習。聶建華出生於山西陽泉,家裡並沒有藝術背景,進入藝術領域之初他學的是舞蹈。在一次舞蹈訓練時他放聲高唱了幾句,被鋼琴伴奏老師聽見了,老師對他說:“你的嗓子很好,應當學唱歌。”沒想到,他在舞蹈訓練時的這幾嗓子歌和鋼琴伴奏老師的這幾句話竟成就了他閃光的歌唱事業。此後,他發奮地投入到了歌唱事業中,進入山西大學藝術系、山西省歌舞劇院、中國音樂學院、全總文工團、武警文工團等藝術院校和文藝團體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種鍥而不捨、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執著勤奮的學習精神。繼和山西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學習之後他又和歌唱家柳石明、聲樂教育家張權學習,受到作曲家施光南的指導和推薦。他多次登門求教於歌唱家李光曦,學習李光曦演唱的風格特點,解開沒有留過洋、沒有進過音樂學院而獲得成功的歌劇表演藝術家李光曦的成功之謎;大量研究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的歌曲演唱和處理歌曲的深入細緻、用情之深和處理之妙;學習不同地域的山西民歌、地方戲曲,拜民間藝人為師;學習戲劇演員的詩詞朗誦表演:“聲、情、字、韻、形”,“手、眼、身、法、步”。尤其是柳石明、張權、施光南教他如何處理歌曲,如何處理歌詞和曲調的關係,如何掌握歌詞語言,等等。凡是舞台上看到的和在光碟上聽到的成功演唱他都要認真地研究學習,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中外歌唱、土洋之曲無不吸納。久而久之取得了豐碩的收穫,並在多年的學習實踐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具有了自己的歌唱特點,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和獨具特色的歌唱道路。
聶建華的恩師之一柳石明曾對人說:“這個孩子聲音條件很好,也很聰明,是塊材料,我願意教。當別人介紹他來跟我學的時候,他才十八九歲,每個禮拜都要從山西陽泉坐八個小時火車硬座到北京來,早上五六點鐘下車,他怕我沒起床,就先到公園裡練兩個小時聲,覺得我起床了,他才到家裡來,我被他的這種執著精神感動了。”
聶建華自己說:“很幸運,我得到了‘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聲樂教育家張權先生、歌唱家柳石明老師以及多位老藝術家的真傳教誨。他們不僅在技巧上給我具體的指導,讓我跨越更多的藝術台階,走進輝煌的聲樂殿堂,而且他們還在做人上給我引領,讓我懂得比嗓音更高的是境界,比作品更重要的是人品。我永遠記住:我是一名成長中的學生……”
一些專家學者說:“他永遠紮根於中國,這是他藝術長青的原因;他是實踐者,在舞台上把自己的理念呈獻給觀眾。…他很好地處理了技術與風格的關係,把中西唱法結合得非常好:喉頭位置、咽壁力量、呼吸力量……”“他學了美聲、借鑑了美聲之後,還是中國的。”“他有特有的音色,他對語言語調的把握,唱山西、內蒙民歌,創作歌曲,外國藝術歌曲各用不同音色。…他勤學善思、思想解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山西是戲曲大省、民歌的海洋,聶建華是一個有地方民族特點的藝術家,他的演唱中有很多民族文化傳統。”“二十多年的演唱生涯形成了他堅實的演唱功底,造就出創新的演唱方法。他借鑑美聲唱法和中國民歌與地方戲曲的精華,在民族聲樂演唱方面有獨到之處,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聶建華的歌唱藝術能夠成功地將中西文化融合起來,在我們當令的聲樂界裡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民族唱法體系,是我國歌唱家及聲樂教育家幾代人的夙願。也是一項宏偉的工程。我想,我們的聲樂工作者能夠也應該從聶先生的演唱中得到一些啟示。”
聶建華出生於山西陽泉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生命之根在山西,他的藝術之根也在山西,山西是他生命的搖籃。正如他自己所說:“很自豪,我來自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那裡不僅是民歌的海洋,更是音樂藝術的肥沃土壤。厚重的黃土地,讓我從小懂得藝術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必須腳踏實地、勤勉以求。奔流的黃河水,讓我知道音樂來自於生活,心為情開、歌以言志。我忘不了那片土地,也忘不了那熟悉的民間旋律。所以,在我的專輯中選取了許多的民歌曲調。”在聶建華的歌唱生涯中,他孜孜以求地吸取民歌、戲曲等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把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把山西地方與其他地方的優秀民族民間音樂語言吸納進他的歌聲中,同是一首《讚歌》,他的演唱頗為獨到。為了學習研究蒙古族的“長調”、“短調”,他去採風,拜民間藝人為師。他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歌語言(咬字、行腔、聲韻)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準確把握它們的風格、特色、韻味,演唱得很地道。他唱山西民歌《走西口》,青海花兒《上去高山望平川》,內蒙歌曲《讚歌》,創作歌曲《再見了大別山》、《懷念戰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歌劇《傷逝》各有特色,把美聲唱法與京劇的“腦後摘音”相結合,在演唱技法上獲得了新的突破。長期以來,在他的音樂會上,不僅演唱軍旅歌曲、時代歌曲,還演唱外國經典歌曲、歌劇選曲,從日本電影《人證》插曲《草帽歌》到義大利民歌《我的太陽》等涉獵廣泛。在演唱風格多樣的眾多國內外名歌名曲的同時,山西民歌總是他不可缺少的獨具特色的重要曲目,如《走西口》、《三次到你家》、《大紅公雞毛腿腿》、《桃花紅杏花白》、《想親親》、《割莜麥》,這也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唱曲目和演唱風格,展示了他所走的藝術道路,成就了他在中國歌壇上獨特的重要地位。他在地區和全國多項重要聲樂比賽中名列前茅、獲得殊榮,並成功地出訪了美國、日本及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被文化部評為中國當代“十大男高音歌唱家”,應美國總統卡特之邀赴美國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並被授予美國喬治亞州“最高榮譽公民”。
他在歌唱藝術上不僅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勇於創新,而且,他解放思想,以寬廣的視野、科學分析的方法,在自己和他人實踐的基礎上對歌唱藝術進行認真深入的總結,寫出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的學術論文,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生命在於特色,成功源於天分、勤奮和機遇。聶建華有一個金嗓子,有著勤奮執著的追求精神,有一些對他成功產生重大影響的機遇,多種原因成就了他的事業,造就了他的成功。生命在於特色,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概莫能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卻巍然屹立,並日益強大,令世界刮目相看。就是因為具有中國特色,所以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聶建華歌唱事業取得成功,也是因為他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道路。
2012年2月5日乾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