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豐·豚柵雞塒晻靄間

這首詩的章法結構很有特點。在前面,詩人已經把豐收景象寫了不少:“水滿陂塘谷滿篝,漫移蔬果亦多收。”“露積山禾百種收,漁梁亦自富蝦鰌。”這首詩是最後一首,這是收筆,是一組中的“終篇”。

首句寫近景,禽畜成群,傍晚時紛紛回歸籠圈。“暮林”寫遠景,秋深氣象。三四句寫意,說隨時隨地一走,都可見豐年生活確實“好”了。這使得繫心民瘼的安石不禁身心怡悅,行步飄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歌元豐·豚柵雞塒晻靄間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歌元豐⑴
豚柵雞塒晻靄間⑵,暮林搖落獻南山⑶。
豐年處處人家好,隨意飄然得往還。

作品注釋

⑴歌元豐:原作五首,這是第五首。這組詩作於元豐四年(1082)。
⑵豚柵雞塒:語本唐人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豚柵:豬圈。雞塒:雞籠一類的設施,用磚土壘成。《詩·君子於役》:“雞棲於塒。”晻靄:暮色蒼茫之貌。
⑶搖落:木葉被風吹落。戰國楚人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獻南山:將南山顯現出來。又,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上陳景福之賜,下獻南山之壽。”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作品賞析

元豐(1078—1085)是宋神宗的年號。王安石於1079年(元豐二年)寫了一組詩,歌頌元豐初年社會安定、農業豐收景象。這是第五首。
一開頭,它寫的就是傍晚的景色。“豚柵雞塒晻靄間”,是說民家的豬圈和雞窩都漸漸沒入蒼茫的暮色之中。“暮林搖落獻南山”,是說大路上的樹林,都紛紛飄落樹葉,剩下光禿的枝條,於是,南山(鐘山的南面)就顯露在行人的眼前。“獻”原是奉獻的意思,在這裡應解作“呈現”、“顯露”。這兩句先寫暮色,再寫時令已是深秋。這是“景中藏人”的寫法。在景色之中隱約有人物的活動。而人物就是詩人自己。
為了觀察豐收的景象,詩人已經在附近農村走了好半天了。大致的情況都看完了,此時又回過頭來,只見村舍人家都掩映在朦朦的暮色之中,連豬圈雞窩都不甚分明了。這是寫詩人興致已盡,正在返家途中;同時,又透出他對此景象依依不捨的心情。
詩人繼續走著,只見路旁樹葉黃落,積了一地。猛一抬頭,早些時還藏在密林中的鐘山,卻忽地豁露在眼前。詩人高興之餘,浮想聯翩:“你這鐘山呀,看到一派豐收景象,也該是非常高興吧!我和你是同一樣的心情。”這兩句就是如此這般寫出了詩人滿心滿意的喜悅。
第三句“豐年處處人家好”,是總括一句。因為前面幾首已將豐收景象描畫過了,至此就用大筆總括,是收束的應有之筆。
最後一句,“隨意飄然得往還”,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詩人是“隨意”的。因為他並無官職在身,不是以官員的身分來視察,只是隨便走走。第二,他也是“飄然”的。因為不是在官之身,少了那套儀仗、隨從差役、鄉官父老迎送的規矩,等等,完全是個閒人,所以就能“飄然”。第三,用“往還”二字,結束整個組詩。剛才寫的是“往”的所見,這裡寫的是“還”的心境。歌頌元豐豐收的主題,至此圓滿結束。
詩人帶著歡快的心情結束行程,餘味悠揚,興致不盡。這就是該詩的章法。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歌元豐·豚柵雞塒晻靄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