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

《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描寫了王宣義持官的清正廉潔、人格修養的高尚、生性的疏闊狂傲和外貌的雄奇,從各方面顯示其不宜混跡官場的特性,並寫他辭歸後儘管生活清貧,卻能安享蕭然林下的悠靜之樂。篇中只以一二句點出蘇軾贈紅衣帶事,篇末即圍繞衣帶闡發議論。詩中多用事用典,含義曲折深厚,章法錯綜變化,頗見藝術功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
  • 作品別名: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眉山王宣義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山谷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黃庭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
參軍但有四立壁,初無臨江千木奴
白頭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稱老夫
滄江鷗鷺野心性,陰壑虎豹雄牙須
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帶鄰翁無
昨來杜鵑勸歸去,更待把酒聽提壺
當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須人扶
兒無飽飯尚勤書,婦無復褌且著襦
社瓮可漉溪可漁,更問黃雞肥與癯
林間醉著人伐木,猶夢官下聞追呼
萬釘圍腰莫愛渠,富貴安能潤黃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宣義:蘇軾妻叔王淮,字慶源,眉山青神人,曾任宣義郎,故稱。
⑵參軍:錄事參軍,掌管各曹文書、糾察府事的屬官,王淮曾任雅州戶曹參軍。四立壁: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⑶千木奴:用李衡事,李衡為丹陽太守時,派人在武陵龍陽洲上作宅,種柑千株,臨死時對兒子說:“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見《三國志·吳志·嗣主傳》“孫休”注引《襄陽記》)
⑷折腰: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事。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見《晉書·陶潛傳》)
⑸桐帽:以桐木為骨子做成的幞頭。棕鞵(xié):棕木製成的鞋。
⑹陰壑(hè):幽深的山谷。雄牙須:牙須雄健威武
⑺“鷫鷞”句:《西京雜記》雲司馬相如歸成都“居貧愁懣,以所著鷫裘就市人陽昌貰酒與文君為歡”。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此處化用以上句意暗示王慶源退隱後高深的道德修養。鷫鷞(sù shuāng),水鳥,雁的一種,羽毛可制為裘。也作“鷫鸘”。
⑻猩血染帶:指蘇軾所贈紅帶系猩猩血染制而成,色澤鮮麗。
⑼杜鵑勸歸去:據說杜鵑啼聲如人言“不如歸去”,又用陶淵明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的典故。
⑽更待:一本作“更得”。提壺:鳥名,鳴聲如“提壺蘆”。
⑾天上二老:指文彥博呂公著,二人均以年高而任宰相。
⑿“婦無”句:暗用韓伯事。韓伯少時貧困、其母為之縫製寒衣,只能先作“襦”而無法作“復褌”。(見《晉書·韓伯傳》)褌(kūn),褲子。襦(rú),短衣。
⒀社:村社,古代風俗,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漉(lù):指濾酒。
⒁癯(qú):瘦。
⒂追呼:指胥吏到門號叫催租。
⒃萬釘圍腰:指達官貴人的萬釘寶帶。萬釘,古人在腰帶釘上玉片,萬釘指玉片之多。
⒄黃壚(lú):猶黃泉。《淮南子·覽冥》:“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注”:“黃泉下壚土也。”

白話譯文

王參軍一貧如洗家徒四壁,沒像李衡臨江種下千頭木奴。霜雪般的頭顱不是為了向人折腰,戴著桐木帽足登棕櫚鞋自稱是老夫。如滄江鷗鷺生性疏野沒有機心,像幽谷的虎豹牙須雄健威武。鷫鷞毛作袍子退隱後穿起百姓衣服,猩猩血染成的紅帶為鄰翁所無。昨日杜鵑聲聲勸人歸去,歸來後還等著把酒再聽提壺。古詩百科~當今人材濟濟並不缺乏,朝廷中文、呂二老須人攙扶。兒子吃不飽飯仍然勤苦讀書,妻子穿著短襖就不求棉褲。村社瓮中酒可喝,溪中魚可捕,何必更追問黃雞肥瘦與否?醉倒林間聽人伐木丁丁,還夢見官府逼人催租呼號到戶。萬釘寶帶的高官也不要愛它,富貴哪能滋潤黃泉下的硬土。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元祐三年(1088年)。題中所稱“王宣義”,即蘇軾的叔丈人王淮,字慶源。王慶源曾作洪雅主簿、雅州戶曹參軍,後辭官歸里,有書致蘇軾求紅帶。蘇軾因之作《遺王慶源詩》。山谷的這首詩即步《遺王慶源詩》之韻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雖然是步韻之作,但黃庭堅並沒有隨意敷衍成篇。七言二十句,筆墨淋漓,曲折多姿,將一個耿介傲岸之士寫得栩栩如生。
前八句從“身外之物”落墨,通過對他的家境、服飾及外貌的描繪,漸次烘托出人物的內在精神面貌。
開頭兩句“參軍但有四立壁,初無臨江千木奴”,連用兩個典故。前句用司馬相如事:“家居徒四壁立”;後句用漢末李衡事。黃庭堅將這兩個典故信手拈來,寫王慶源的家境。這兩個典故雖然都是用來表現人物的清貧淡泊,但在意義上並不重複。前一個典故,是指他辭官歸故里後,棲身之所唯有四壁頹然而立;後一個典故則補敘他當官時清廉自守,無意置產,點明他歸故里後生計維艱的原因。兩句之間,由“果”及“因”,層次分明;由表及里,顯出人物的清高之節。從這裡可以看出黃庭堅用典的精細。
接下去的“白頭不是折腰具”,用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辭官歸隱之典,緊承首句歸來“但見四立壁”之意,章法縝密;同時又以“白頭”引出下文,轉入對人物服飾、外形的描述,承轉自然。“白頭”而不“折腰”,明白寫出人物的傲世之情,隨後又補上“桐帽棕鞋稱老夫”一句,更見其不衫不履不頭巾的狂放獨行之態。接著,又用“滄江鷗鷺”來比喻其人的心性,用“陰壑虎豹”的牙須來形容其人長相的清奇。“鷗鷺”一句暗用了《列子·黃帝篇》中“鷗鷺忘機”的典故,寫出其人性情的自然閒適。
至此,一個風神瀟灑、儀態威嚴的銀須老者形象已經勾畫出來了。然而,詩人又用迂迴之筆,再次從服飾上點染:“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帶鄰翁無。”在“鷫鷞”句中用司馬相如、《離騷》的兩個典故,一是將其人比作司馬相如,再次呼應首句;二是讚美其隱退而修高潔之志。“猩血染帶”句暗點蘇軾寄紅帶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鷫鷞”是傳說中的西方神鳥,而古人又認為“猩血”染物,“色鮮不黯”,均是神奇之物。黃庭堅是借寫物之罕見而嘆其人之難得。
開頭這八句雖然都是刻畫其人的形象,但前四句言朴意質;後四句卻採用比喻、誇張手法,還帶一點奇幻色彩。如此行筆,更見出黃庭堅對其人的推崇、嚮往之情。
如此一個心胸閒散、傲骨錚錚的人物,是不可能混跡於官場中的。詩人用“昨來杜鵑勸歸去”一句,將往事便捷利落地一筆帶過,七字之中運用了杜鵑喚歸及陶淵明賦《歸去來辭》的典故,包含著其人出仕、辭官、歸隱的生活經歷,言簡意賅。接著寫道:“更待把酒聽提壺。”開出一派新氣象:歸隱山林,把酒獨酌,靜聽鳥兒啼鳴,十分悠然自在。在這短短的兩句中,顯示了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和調動時空的魄力。本來前八句是敘歸故里後的情景,而一句“昨來”,將人忽地引向過去;緊接著一句“更待”,又將人的視線牽向現實,一挽一縱,收束前意,開啟下文。運筆遒勁自如,大有動盪開合的氣勢。
從詩勢上看,這十句之間一波三折。開頭兩句中,一個“但有”,一個“初無”,一往一復,已是筆底波瀾。而且這兩句起勢突兀,有開門見山之妙。隨後筆鋒一提,另開一端,跌宕之間,自見波折。前四句採用散體句式,後四句卻對仗工整,音節鏗鏘,形成由緩而疾的流動之勢。“昨來”二句卻又猛地頓住,閃出悠揚之韻。
接續上文的閒淡語,又作輕快語:“當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須人扶。”黃庭堅雖然稱讚王安石是“一世之偉人也”(《跋王荊公禪簡》),但在政治上是屬於舊黨一派的。元祐元年(1086年),舊黨東山再起,力廢新法,黃庭堅也在這一時期主持編寫《神宗實錄》。這是他一生中政治上最為得意的時期。因此他寬慰王慶源說:當今人材濟濟,文、呂二公主持朝政,盡可歸隱於林泉之間。
下面六句盡情描繪歸隱的情趣。“兒無飽飯尚勤書,婦無復褌且著襦。”寫家居清寒,而詩人自得其樂。“婦無”句,用晉人韓伯的典故。這兩句造句古拙而有野趣。“社瓮”二句寫他漁樵山林之樂。前一句“社瓮可漉溪可漁”,兩個“可”字,寫足了心滿意足之態;後一句化用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的“黃雞啄黍秋正肥”句。李白此句是敘事,而黃庭堅著一“問”字,則見出其人的灑脫神情,野趣橫生。“林間”二句,更是神來之筆。黃庭堅寫其人攜酒獨游、醉臥林間,朦朧中仿佛聽到“追呼”之聲,醒來方知是伐木喧噪。隱居林下,官場的爭鬥、塵世的喧囂都遠遠退去了,回憶往事,像是一場夢。這兩句出語閒淡、情致悠遠,如有無限感慨。
最後,作驚嘆之語:“萬釘圍腰莫愛渠,富貴安能潤黃壚?”萬釘寶帶,意味著高官厚祿,其人並不愛慕。“黃壚”即黃泉之土,《列子·楊朱篇》:“餘名豈足潤枯骨。”黃庭堅稍加點化。言外之意是,能像這樣嘯傲於林泉之下,便足以快慰平生,功名富貴有什麼用呢?末句“安能”一問,令人起無窮之思。
這首詩很有特點。首先是擅長用典。黃庭堅素來主張“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而要顯示學問,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用典。這首詩幾乎句句用典,有的寄意頗深。但由於黃庭堅精於選擇、提煉、點化,讀起來還是流暢自然。像“四立壁”、“折腰”、“鷗鷺”等,均有煉意傳神之妙。其次,此詩雖用典頗多,但又時見古拙之語,如“桐帽棕鞋稱老夫”、“兒無飽飯尚勤書,婦無復褌且著襦”等,使通篇筆墨典重而不失其靈動,具有雅俗妙合之趣。從音律上看,全篇一韻到底,音節安閒和平,頗有雍容氣度。黃庭堅為了彌補一韻到底而造成的平板之失,在二十句中夾入四句對仗工整的詩句,以句式的變化來協調音節。
不過,能在章法嚴謹中見錯綜變化之妙,是這篇七言古詩使人傳誦不絕的主要原因。全章以其人歸故里開篇,處處照應此意,將林泉之士的心性氣格寫得神完氣足。而蘇軾寄紅帶之旨,也在詩中以“猩血染帶鄰翁無”、“萬釘圍腰莫愛渠”暗暗點出,寫人寫事,照應得很巧妙。通篇筆墨縱橫,情思曲折而跌宕,放得開、收得攏,開合自然,全不費力,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力是很難做到的。

名家評價

陳衍宋詩精華錄》:“對人生抱達觀,世間富貴,豈能沾惠身後,寫得清高。”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年),宋代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曾任著作佐郎。其詩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書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