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成黏土

次成黏土

次成黏土又稱二次黏土或沉積黏土,是指在形成後經流水及風力遷移,而離開了原來的位置,最後沉積於他處的黏土。二次黏土的形成狀態恰如水成岩一樣,每遇水漲即沉積構成水平的黏土層,久而久之,因地熱與地壓的作用而變硬,故常成層狀或板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成黏土
  • 外文名:Time into clay
  • 別稱:二次黏土或沉積黏土
  • 定義:沉積於他處的黏土
  • 形狀:層狀或板狀
  • 特點可塑性
概念,分類,根據黏土的可塑性分類,根據黏土的耐火度分類,形成狀態,

概念

次成黏土,又稱二次黏土、次生黏土。它是一次黏土從原生地經風化或雨水、河川的漂流轉移到其他地方再次沉積下來而形成的。在漂流過程中,石英砂由於顆粒大而逐漸沉降,黏土本身也經摩擦變細,所以二次黏土較一次黏土可塑性強。二次黏土常含有機質,如黑黏土、紫砂黏土等。

分類

根據黏土的可塑性分類

1.高可塑性黏土,又稱軟質黏土或結合黏土。其分散度大,多呈疏鬆狀或板狀、片狀。如黑黏土、紫砂黏土等。
2.低可塑性黏土,又稱硬質黏土。其分散度小,多呈緻密塊狀。如鹼石、白土等。

根據黏土的耐火度分類

1.易熔黏土,耐火度<1350℃。含有大量的各種機械雜質,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赤鐵礦石,在一定的溫度下它能使坯體產生氣泡、溶洞等缺陷。
2.難熔黏土,耐火度介於1350~1580℃之間。含易熔雜質在10%~15%左右。
3.耐火黏土,耐火度>1580℃。根據雜質含量的多少,又分為低級耐火黏土(耐火度為1580~1650℃)、中級耐火黏土(耐火度為1650~1700℃)、高級耐火黏土(耐火度>1700℃)。天然耐火黏土的顏色較為複雜,但煅燒後多呈白色、灰色或淡黃色。

形成狀態

二次黏土在其搬運過程中,水溶性鹽類被水溶解,而未分解的岩石及石英等粗顆粒則殘留於原處或被水流帶至距離不遠的地方沉積下來,形成粗顆粒的黏土。若漂流沉積於距離較遠的地方則形成細顆粒的黏土。但是在黏土的漂流過程中常有其他種類岩石的細顆粒、細小的石英砂粒、植物及各種有機物質混入其中,其成分逐漸複雜,至於黏土顆粒本身,則在其漂流過程中因為相互摩擦而失去原有的稜角,變成魚卵形,以至於其表面積增大。當混入水時,各顆粒之間便具有毛細管作用,彼此膠結而不分散。然而一次黏土均呈多角形,故顆粒之間的結合力不強,二次黏土因水流浮力和地心引力的作用,顆粒大小與密度相差不多的黏土顆粒均依序分開,故沉積時形成層狀礦床。一次黏土內卻含有各種大小不等的黏土顆粒、岩屑與石英等,分散度很不均勻,且黏土顆粒的表面還吸附了一些可溶性鹽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