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勝利

欒勝利

欒勝利 中國音樂家協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員,國家一級作曲。

原山東省呂劇院院長。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理論作曲系。從師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何占豪,劉福安、胡登跳老師。欒勝利是山東著名呂劇作曲家,是山東戲劇界公認的音樂權威人士,他對呂劇音樂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欒勝利
  • 外文名:Luan Shengl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淄博
  • 職業:戲曲作曲家
  • 畢業院校:上海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四次獲得文化作曲獎
  • 代表作品:《苦菜花》《補天》《百姓書記》《石龍灣》《畫龍點睛》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業績情況,

人物生平

在四十幾年的創作中,在呂劇旋律創新和板式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嘗試和實踐。他把主題音樂的貫穿發展套用到作曲實踐中,成為樹立人物音樂形象,表達人物各種情感的主要手段。他系統地把西洋傳統和聲、漢族民族和聲和呂劇音樂相結合,豐富和加強了呂劇音樂表現力。還根據呂劇聲腔特點,和主弦樂器的特點,組建了由呂劇四大件為主,配以民族管弦樂器,又以西洋木管增加色彩變化,從而組成了中西混合樂隊,成為目前呂劇樂隊的基本建制。欒勝利成功地把中國民樂的作曲理論運用到呂劇作曲中,為呂劇音樂的配器、樂隊的建製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呂劇音樂承上啟下的代表人。
欒勝利
欒勝利在呂劇音樂理論研究方面多有建樹,他系統研究和總結了呂劇音樂的演變和發展規律,出版了《呂劇音樂創作基礎知識》一書,成為學習呂劇作曲的必讀書

個人作品

1957年,欒勝利考入山東省呂劇團,任伴奏員。師從張斌、吳韜學習作曲,1963年從處女作《三回船》開始,先後為本原和各地市作曲配器近百部。代表作《嬰翠》、《香蒲》、《畫龍點睛》、《梨花獄》、《田家父子》、《山高水長》、《軍嫂》、《石龍灣》、《書記大姐》、《苦菜花》、《大地軍魂》、《補天》等榮獲歷屆省級匯演作曲一等獎。其中《苦菜花》、《石龍灣》榮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單項獎”、“文華作曲獎”。《補天》進入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為各地市寫了大量劇目的音樂,如《柳葉青青》、《好人老程》、《師魂》、《春暖桃花村》、《碧水長流》、《這方樂土》、《王樂義》等。是呂劇音樂改革的主要踐行者。
欒勝利與何占豪合影欒勝利與何占豪合影

業績情況

欒勝利是山東省唯一一個四次榮獲文化部頒發個人單項獎,文華作曲獎的作曲家。他譜寫的呂劇《石龍灣》《苦菜花》《畫龍點睛》《百姓書記》音樂,榮獲文化部文華作曲獎,及全國戲劇節作曲獎。
欒勝利還曾多年擔任山東省呂劇院院長職務,雖然政務繁忙,但一直堅持業務工作。欒勝利是全省第一批審批的一級作曲,是歷屆省職稱高評審成員,是中國科研項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分卷的編委,鑒於他在作曲方面取得的成績,榮獲省廳記大功一次,二等功二次。
欒勝利譜寫的《嬰翠》《畫龍點睛》《山高水長》《軍嫂》《石龍灣》《苦菜花》《大唐絀官記》《百姓書記》分別獲省歷屆藝術節作曲一等獎及全國戲劇節作曲獎。由欒勝利譜曲的呂劇《補天》獲文化部授予的十大精品劇目。
山東呂劇是山東省的代表劇種,全省有22個專業劇團和近百個業餘劇團,是省內擁有劇團最多的劇種。欒勝利自1963年開始至今,為省呂劇院、省內呂劇團,譜寫了近百個戲的曲子和配器。為呂劇音樂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欒勝利寫的旋律,優美動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劇情風格、不同的人物特點,寫出了豐富多彩、情趣各異的呂劇唱腔音樂。欒勝利是一位多產的呂劇作曲家。
在20世紀五十年代,欒勝利師承著名呂劇作曲家,張斌、吳韜、李漁,學習呂劇傳統音樂及基本呂劇作曲技法。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理論作曲繫上學期間,又師承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何占豪、胡登跳、劉福安教授,學習現代作曲、和聲、配器技法,深得他們的真傳,在深入研究呂劇音樂的基礎上,統一規範了呂劇音樂的板式結構,旋法特點,字位排列,以及旋律的發展及板式變化等手法。使全省較雜亂的呂劇音樂有了統一的格式和稱謂。並編著了《呂劇音樂創作基礎知識》一書。成為山東戲曲院校呂劇音樂教課書,在規範整個呂劇音樂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此基礎上,欒勝利又是全省第一個運用規範的現代作曲技法,並根據呂劇旋律特點,在和聲選擇、配器運用等方面,做出開拓性的嘗試和創作。
欒勝利的作品,多次得到中央和上海專家的高度評價,說欒勝利的作曲“有戲劇性”、“表現力強”、“有情”、“和聲運用得當”、“配器手法獨到”等等(何為、何占豪、常靜宜等專家)。本省專家評價:“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旋律優美,推動了呂劇音樂改革和發展。”(紀根垠、張彭、丁博民等專家)。
培養呂劇作曲人員,他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些年他培養的呂劇作曲人員達9人之多,現為一級的有4人,二級作曲有5人上,三級有2人。在山東省組織的一至四期地方戲曲作曲班任主課老師,為山東省的地方戲曲音樂創作人員培養做出突出貢獻。
呂劇樂隊在五十年代,多是7-8人的小型樂隊,多以齊奏形式出現,樂手多是即興伴奏。自六十年代中期,欒勝利同志組織過多種樂隊建制形式,如中西合璧(28-30人),全部民族樂隊(24-28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欒勝利根據呂劇劇種的地域欣賞習慣,結合劇種音樂的需要,逐步摸索組合了,以民族樂器為主,適當加入西洋樂器的木管及中、低音樂器,這種既有呂劇特點又增加了色彩變化,能表達各種情緒的樂隊組合,成為全省呂劇界共同認可的樂隊。在長達30幾年的樂隊建制的實踐中,欒勝利做了前人從未做過的事。為呂劇樂隊的建制奠定了基礎,作出了貢獻。
欒勝利同志參加工作近60餘年,作曲50年,他對呂劇音樂繼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欒勝利是全省公認的本學科領頭人。
欒勝利的業績被戴入文化部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錄》及《世界華人文化名人錄》《中國音樂家名人錄》等書中。他是榮獲中國現代戲劇研究會頒發的“中國現代戲突出貢獻獎”的獲得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